从经筋理论论治非特异性下腰痛

2021-01-03 23:05魏理洋董宝强王树东王刚富昱王垒钞
中医药信息 2021年5期
关键词:循行经筋腰痛

魏理洋,董宝强*,王树东,王刚,富昱,王垒钞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北部战区总医院北陵院区,辽宁 沈阳 110030)

非特异性下腰痛是指排除如感染、炎症、肿瘤、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骨折或马尾综合征等已知的特异性病理变化所导致的后背腰、骶部疼痛或不适感,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临床上85%腰痛属于非特异性下腰痛[1-2]。中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腰痛的基本病因病机是肾精匮乏、筋骨失养,局部病理表现为气血瘀滞,随着腰痛反复发作,易导致五脏功能失调,脏腑气机逆乱,从而出现如失眠、抑郁等“失神”临床表现[3],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椎旁肌群功能失调为主引起的肌肉源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在临床较为常见,其发病与腰部经筋疾病的病理过程相近,且越来越多研究提示各种类型的经筋疗法在治疗肌肉源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方面疗效显著。本文基于经筋理论,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探析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及经筋治法。

1 中医学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认识

非特异性下腰痛在中医学中可以归属于“腰痛”“筋伤病”“痹证”等范畴。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分析,可将腰痛分为以腰部冷痛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腰痛,以腰痛重着而热及活动后减轻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腰痛,以腰痛痛处固定、日轻夜重为主要表现的瘀血腰痛,以及以腰部隐痛,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肾虚腰痛等四个亚型[4]。肌源性非特异性腰痛主要累及腰部经筋,十二经筋是以十二条运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5]。因此,从经筋理论治疗非特异性腰痛具有广泛的物质基础。《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十二经筋中,足太阳膀胱经筋循行经过腰部,并且由于十二经筋间通过循行分布过程中的相交、相合,不同经筋以束、片、面、膜等形式交织在一起,覆盖于腰部,从内和外两个部分对腰部给予保护及支撑作用。经筋理论主要研究经筋的分布及经筋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理论,是中医学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风、寒、湿邪中于腰部筋肉后,收引凝滞,留驻于经筋,阻塞气血,日久缠绵不去,则会造成腰部经筋的拘挛僵直,进一步发展则会在腰部触诊到诸如卵圆形、条索状的结节与团块样的结筋病灶点,此时“横络”形成,卡压循行于腰部的经脉,气血阻滞,腰部筋脉不荣,从而在原有经筋挛缩的病理基础上造成恶性循环。

2 现代医学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认识

目前,非特异性腰痛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肌肉因素、心理因素、病毒感染因素、小关节退变因素、腰椎间盘的退变因素、生物力学异常因素、化学因素、神经根及背根神经节病变在内等多种机制假说,其中有关肌肉因素、小关节以及腰椎间盘退变因素、生物力学异常因素等均与经筋密切相关。结合经筋的现代医学范围内的实质来看,经筋是包括了肌肉、韧带、筋膜、神经等多种组织在内的筋性复合体。当内、外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腰部的经筋组织时,可能引起不具有明确的影像学证据支持的非特异性腰痛。从现代医学角度论述经筋理论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可能机制离不开现代医学视角下经筋理论之实质,由于非特异性下腰痛发病机制复杂,此处着重以经筋现代内涵中肌肉组织进行分析。

目前,研究腰部生物力学的改变已成为防治慢性腰痛的重点[6-7]。该观点认为当患者腰部处于劳损或过度不良姿势时,腰部的肌肉会出现肌紧张和挛缩,然而这种改变在机体正负反馈机制的调整下,健侧区肌肉会部分代偿患侧肌肉的功能,当这种不良的作用机制长期存在时,健侧肌肉的代偿功能会被减弱,引起腰椎双侧肌肉组织缺血、缺氧,并造成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障碍,维持在腰椎区域内的肌肉力量下降,使得脊柱失去保护功能,造成腰椎不稳,引起慢性损伤。应用经筋疗法调节椎体、椎间盘、韧带等的异常位置,能够改善腰部肌肉病理性代偿,通过解除腰部挛缩肌肉结聚的状态,能够改善腰椎双侧肌肉组织的缺血缺氧情况,恢复被卡压的神经的神经功能,使腰部恢复生理性的组织代谢环境,从而重塑人体核心肌群功能及腰背部的稳定性。

3 经筋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经筋致病关键病机是“横络卡压”,先不通渐至不容则痛,临床上当以“解结”为主,解除病理性经筋卡压,调整局部异常张力,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有研究者在沿腰骶部足太阳、足少阳、督脉循行触诊增厚或团块状、条索状病灶处的结筋病灶点的基础之上,以针刀快速垂直进针刺破筋膜,达到病灶后进行邮票边孔样切割,松解病变处软组织[8]。另有研究在“以痛为腧”原则的指导下,触诊“查灶”后调整针刺方向及深度针刺结筋病灶点,并配合普拉提训练,协同加强核心稳定性[9]。有学者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进行经筋灸法结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按“以痛为腧”的原则,从中央到两旁,逐段逐层,沿足太阳经筋与足少阳经筋循行路线,着重查找肌肉和韧带的成角点、起始点处结筋病灶点,着力提高腰部脊柱后部核心肌群肌肉耐力[10]。还有研究[11-12]显示,针刺腰部结筋病灶点,与针刺腰部经穴或采用按、揉、点等推拿手法推拿腰部经穴相比,具有更显著的疗效。此外,在经筋理论指导下,以艾条温和灸腰部结筋病灶点配合核心训练,可以明显增强腰部静、动态腰部肌耐力,优化力量分配,增强脊柱和骨盆肌群肌肉质量以及本体感觉[10]。研究认为[13-14],经筋疗法对腰部经筋组织的起效机制,可能是通过针具对深层经筋的疏通、松解和剥离,改善局部经筋病灶炎性纤维增生的病理状态,恢复下腰部软组织的动态平衡,改善气血,疏调经筋以使腰部经筋恢复生理功能。上述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各种经筋疗法,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的疼痛及腰部活动度等。

4 小结

目前,已有研究在经筋理论指导下应用特种的经筋针具开展了针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疗效[8-10]。实践证明,经筋理论论治非特异性下腰痛具有改善局部微循环,加速血液运行,缓解肌肉酸痛,加速炎症水肿代谢吸收以及减轻疼痛等多方面的优势。相关领域学者应基于此积极开展关于经筋理论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期在不久的将来针对本病明确的病理机制开展特异性的、安全有效的治疗。

猜你喜欢
循行经筋腰痛
梁清华教授扩肛法治疗肛肠经筋病经验探析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督脉循行考
我为母亲治腰痛
防腰痛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