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实现路径探究

2021-01-03 14:06佟安娜
科教导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大思政协同育人实现路径

佟安娜

摘要“大思政”格局是将思政教育全方位贯穿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及社会实践的重要举措,更是达成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的关键所在。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与社会服务实践教育形式的有效融合共同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共同使命,两者间的联动效应为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此,文章以“大思政”格局的价值内涵为切入点,從多种视角探索了高校“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因素,并以此契机,系统思考两者间融合的实现途径,旨在有效推动高校党建工作与社会服务协同育人机制的形成,并指导实践。

关键词 “大思政”格局下 协同育人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3.024

ResearchontheImplementationPathofCollaborativeEducationof"PartyBuilding+ SocialService"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underthePatternof"BigIdeologyandPolitics

TONG Anna

(Liaon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Modern Service, Shenyang, Liaoning 110164)

AbstractThe"bigideologicalandpolitical"patternisanimportantmeasuretointegrat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intoeducationconcept,teaching content andsocialpractice, and it is also thekey to achieve the whole 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mechanism.Inthe newperiod,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Party constructionandsocial servicepractice education form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shoulderthecommonmissionofcultivatingqualifiedbuildersofsocialism,andthelinkag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for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value of the pattern of "big education" connot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rom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 to explorethecollege"party+socialservices"bottleneckfactorsintheprocessofcollaborativeeducationdevelopment,andan opportunity, system realization ways of thinking between fusion, aimed at effectively to promote part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ocial servic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the formation of and to guide the practice.

Keywordsunder the pattern of big thinking and politics; cooperative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0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创新改革,“大思政”理念逐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导到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从而为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坚持“党建引领、多方联动、培育英才”的教育理念,坚持以高校党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高校党组织的工作战斗力,充分确保党建工作是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整体教育资源、发挥联动效应及育人机制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必须形成高效的“大思政”格局,实现育人机制和党建工作的无缝衔接,形成同向同行教育合力。在“大思政”格局科学引导下,社会服务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举措,更是高校充分落实党中央的教育方针,有效促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1]具体而言,社会服务实现途径,协同育人是价值目标,党建工作的基础保证,必须将以上要素进行有效衔接,从而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更为优质的综合型人才。

众所周知,高校党建和社会服务作为协同育人构建的重要措施,两者既有共性也具有差异性,共性表现在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党建更加凸显了顶层设计,注重学生的思维意识;而社会服务更加凸显了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正是两者间的独特属性,进一步说明了高校党建工作和社会服务有着得天独厚的契合度和耦合性。[2]现阶段,两者间的融合发展在育人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比如教育理念缺失大思政格局价值引领、教育教学模式不科学、教师队伍整体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日渐凸显,严重制约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鉴于此,本文坚持以“大思政”格局为引领,立足现状,针对高校党建和社会服务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途径,从而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有序开展创造有利契机。

1“大思政”格局的价值内涵

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人们走过艰难的百年岁月,是取得卓越辉煌的一百年,是艰苦奋斗的一百年,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百年,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一百年。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之际,全国各级单位、人民群体正在掀起学习党史热潮。立足于百年征程新起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新思想、顾党史。[3]在此背景下,“大思政”理念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育人机制构建等工作尤为重要,因此,“大思政”格局的价值内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有利于帮助高校明确党建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走未来的路定不能忘记过去走过的艰难路,走的再远、走的再辉煌,也不能忘记过去艰苦岁月,更不能忘记出于什么目标出发。因此,大思政格局和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彰显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理念的“方向标”,更是思政教育的“清洗剂”,高校教师和学生群体只有全面熟知党建相关理论知识,才能从本质上熟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历史担当,知道中国高校党建的目标?通过什么途径实现?未来朝着何种方向发展。因此,只有高校党建工作不断融入“大思政”理念,才能让学生群体知党、爱党。[4]

1.2有助于落实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价值

实践证明,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方面肩负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样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有效整合大思政的有益因子,并将其不断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这也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颖别致的方式。[5]并以此契机,高校学生群体会潜移默化受到百年大思政的思想洗礼,并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到课程教学语境中,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通过大思政理念的深入开展,有助于学生群体有效熟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同时还有助于积极科学的传达党的价值观念、优秀思想。[5]从本质上讲,能够确保学生群体“不忘初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同时,这也为学生群体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传承红色基因奠定坚实的基础。

1.3有助于实现全社会服务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

众所周知,育人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全面的教学任务,并非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在“大思政”格局的正确引导下,高校社会服务是达成育人目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能够实现学生实践主体和地方服务对象的有效衔接,达成社会服务资源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6]具体而言,将社会服务作为育人的重要形式,基于“大思政”理念视角下,有利于发挥政府职能部门、高校、企业等不同参与主体的综合资源,从而在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大思政格局有助于实现全社会服务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也是高校社会服务育人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2高校“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2.1高校社会服务缺失价值引领

一方面,高校管理层、专家学者、教师及青年学子在育人机制构建时并未从根本上意识到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导致其缺失正确合理的教育理念,无法满足党和国家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盼,同时,高校社会服务实践育人缺乏价值引领,严重制约育人机制的高效构建。[7]另一方面,高校在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时,并未从与党的政策方针、党建内容等方面有效衔接,无法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从而使得社会服务育人模式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社会服务育人急需要嵌入党建工作,从而起到价值引领作用。

2.2高校“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设计不合理

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教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等,使得在高校“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目标模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知道“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设计的整体方向在何处,也不知道如何深度挖掘党建元素,这无疑与大思政格局背道而驰。长此以往,使得部分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设计仅是为了思政教育而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严重脱节,“贴标签”和“两张皮”现象日渐凸显。与此同时,一些高校不顾专业课程性质的差异性,同质化进行實践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与“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目标相违背。

2.3高校社会服务师资队伍人员不足

现阶段,部分高校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教育体系并不健全,高校几乎没有在学生社会服务方面配备专业教师,主要仍以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或学院辅导员担任,当然部分高校会结合实际教育引入社会企业导致作为实训教师进行实践教学,但是教师师资力量不足问题日渐凸显,社会服务实践教育的教师本身在党建、思政教育知识方面的储备未成体系。与此同时,一些高校教师不顾专业课程性质的差异性,同质化进行社会服务实践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与高校思政建设目标相违背。

3“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实现路径

3.1嵌入党建思想,为社会服务引领价值方向

首先,高校管理层、专家学者、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以党中央关于社会服务实践教育的重要政策方针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深入学习党的文件,多措并举,切实加大宣传力度,保证高校不同参与主体能够与党建思想保持高度统一。其次,在社会服务实践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群体的内在价值需求,紧紧围绕着党的决策战略,让学生群体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深刻领会党建思想要义。比如,高校通过将党建工作嵌入社会服务教育教学和实训活动中,通过教学科学引导学生学习党史教育,通过社会服务实践让学生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发展,从而起到很好的协同育人效果。最后,根植社会服务品质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历程的一部可歌可泣的党的奋斗史与社会服务和党建活动的深度融合,比如,参观革命纪念馆、学生知名企业的创业经历,从而感受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让优秀品质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世界。

3.2嵌入党建组织保障,为社会服务实践工作保驾护航

首先,依托高校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为学生社会服务构建牢靠的组织保障。成立以高校党组书记为带头人的学校社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为社会服务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格局、教育方式、学科建设、实践平台、思政教育等方面的顶层设计规划和指导。其次,建立社会服务实践开发研究工作小组,此举措更加凸显了“基础性”,专门针对大学生的社会服务实践体系的构建、精确定位实践教育内容和重点、创新社会服务实践方式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理念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嵌入党建组织保障,为社会服务实践工作保驾护航。

3.3立足现状,达成党建工作和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

现阶段,高校教师群体对于社会服务教学实践持有不同态度,但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党建工作和社会服务有机融合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群体对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兼具的多元化需求,同时也是学生群体对思政价值的内在表达。笔者认为,对党建工作和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的实践必要性的系统解读,应该从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等方面视角出发,对于社会服务而言,就是辅助学生群体能够及时全面掌握相关实践技能;对于党建工作而言,主要集中在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基本原则、基本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导向的方面。只有将以上两个层面进行有机融合,方可打造真正的大思政格局。

3.4嵌入党员精英队伍,切实提升社会服务教学团队建设

充分利用党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切实提升社会服务教学团队建设是育人“大格局”的关键所在,比如,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展示或教研活动。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分工协作的社会服务的党建教学团队,主要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校外教师、辅导员及学工教师组成,不同类型教师岗位间形成联动机制,形成高校党建工作和社会服务协同效应的示范教学展示,尤其是重点聚焦高校青年教师社会服务教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依托党建活动,积极激励教师群体参加不同层次社会服务示范课程建设及相关课程思政教育科研项目。不断探索提升社会服务教学团队建设,从而达成两者间的协同育人机制。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理念应回归育人本质,以培养专业素质和思政价值兼具的高质量人才为根本出发点。在实践过程中,党建工作和社会服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并非短时内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立足于现状,积极整合诸多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大思政”格局的引导作用,有效促进高校课程教学的实践改革,这也是本专业大学生群体未来发展的本质要求,有助于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融入课程教育全过程。因此,要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价值引领作用,帮助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激发社会服务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担当,提高专业素质和思维意识,使得社会服务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基金项目:2020年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一般课题《“大思政”格局下“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20GXDJ-YB067)

参考文献

[1]党晓菲.“大思政”视域下校企合作成才型资助育人模式[J].现代企业,2021(06):151-152.

[2]李鹏,许锦绒,张国伟.高校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脱贫攻坚主题社会实践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6):27-29.

[3]吴梦伊,许晓玲.生活化视域下社会课堂融通“大思政”育人格局探究[J].中国德育,2021(09):25-29.

[4]邹桂祎,李秋芬.“大思政”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吉林工程技術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3):11-13.

[5]尤明秋.“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深度融合探析[J].职大学报,2020(05):84-87.

[6]王林杰.高校学生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9):26-28.

[7]赵敬东.高校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析[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9,9(06):109-115.

猜你喜欢
大思政协同育人实现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