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两课多平台”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1-01-03 14:06林晓琳
科教导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中职学校

林晓琳

摘要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灵魂,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家、校、社等平台活动为载体,构建“两课多平台”模式,从课内到课外,从认知到行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引导、知识了解到行为落实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两课多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3.059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wo Courses and Multi platform"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ake Guangzhou Judicial Vocational School as an example

LIN Xiaolin

(Guangzhou Judicial Vocational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40)

Abstract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e should,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ake the spirit of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soul, tak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s the basis, and take platform activities such as home, school and society as the carrier, build a "two courses and multiple platforms" model, fromin class to out of class, from cognition toaction, from passive acceptance to active inheritance, realiz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value guidance,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and behavior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Key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wo courses and multiple platform"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①在中职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中职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厚植爱国情怀,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等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与中小学校相比较,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步晚,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学校办学特色的融合问题。(2)何种途径与方法更适合中职生认知特点问题。(3)如何利用课内与课外资源,形成教育合力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开展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两课多平台”模式教育实践为例,探讨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1“两课多平台”的构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也强调:“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②

以文件精神为指导,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灵魂,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家、校、社等平台活动为载体,构建“两课多平台”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化。“两课”指“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指在语文、历史、思政、音乐、美术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是指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开设“中华茶文化与茶道艺术”“禅武课程”“咏春拳”“中华礼仪”“书法篆刻”“古筝”等实践体验类选修课。“多平台”是指借助“家庭”“学校”“企业”“社区”“国际合作交流”“展馆”等平台,开展社团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社区活动、研學拓展等课外实践体验活动(见图1)。

2“两课多平台”构建依据

2.1当前中职学校教学实际

在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教职成厅[2019]6号文),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设定为限定选修课。根据现行中职学校专业教学实施计划,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和课时标准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选择相关必修课程(语文、思政、历史、艺术欣赏、体育等)开展融合教育,实现教育的系统化、体系化。

2.2中职生认知心理及年龄特点

中职生普遍学生基础薄弱,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但动手能力强,乐于实践体验。从2021年对广州市15所中职学校3579位学生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传统节日文化、传统文学、中华饮食文化等相对较为贴近生活实际的类别;从形式上看,学生更倾向于体验式的学习和校园传统文化社团两种实践性强、参与度高的活动方式。因此,“两课多平台”的构建,从内容和形式上更符合中职生的认知心理及年龄特点。

2.3中职学校办学特色及校园文化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虽然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较早,能为中职学校提供借鉴和参考,但从办学目标、教育方向等与中职教育存在明显差别。这一特征决定了中职学校必须立足于职教特点,结合各校办学定位及校园文化沉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职教办学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实现教育功能。

3“两课多平台”的实践

3.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灵魂,选择符合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教育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开展相关教育,而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及校园文化沉淀进行。实践中,根据我校“金的人格,铁的纪律”校训及“德、法、和、美”办学理念,结合学校专业(法律事务、安全保卫、机场安检、客户服务、人力资源、文秘专业)及师资情况,融合学校“四元”校园文化(国学文化、精武文化、军营文化、淑雅文化),在内容选择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灵魂,对学生开展五个核心教育:以忠诚担当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崇德弘毅为核心的人格教育,以仁爱共济为核心的社会关爱教育,以入孝出悌为核心的孝亲敬长爱友教育,以立志敬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教育。

3.2以“两课”课程教学为基础,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的设计、开发质量,直接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在必修课选择上,我校主要通过公共基础课程如语文、历史、思政、音乐、禅武文化、美术课,开展融合教育。在选修课设置方面,依据学校专业特点及师资情况,开设了茶艺、节令鼓、咏春拳、传统礼仪、传统美术、舞狮等选修课程。从课内到课外,从认知到行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课程教学中。具体课程设置、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指向的连接,举例如表1。

3.3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平台,开展形式丰富的实践体验及比赛项目

教育需要合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展,教育主阵地无疑是学校,而家庭、社区、企业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在实践中,我校通过搭建家庭、学校、社区、企业等平台,以活动为载体,拓展形式丰富的传统文化实践体验项目。如我校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校园文化传统,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经典美文诵读比赛、“劳动最光荣”、“舞之武”舞蹈武术比赛;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传承中华孝道、感恩天下父母”“丝丝端午情浓浓中国心”“师恩永不忘”“月满中秋情满校园”“九九重阳温暖心房”等家校系列教育活动;开展以“篆刻进社区”“诵读红色经典激发爱国情怀”等志愿服务进社区系列教育活动等等。丰富多彩的校内外主题活动,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知识认知,落实到学生的家庭活动、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两课多平台”的实施成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校校园文化主流,学校德育特色明显。经过多年教育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主流,各项传统文化活动受到师生的欢迎和认同,学校德育特色明显。2018年,学校成为广州市教育局“匠心筑梦”教育创新活动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教育”项目首批试点学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了学生道德文化水平和个人修养,家庭、企业、社会评价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提高了学生道德文化水平和个人修养水平,学生在传统文化素养、职业素养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较高人文素养,受到家庭、企业、社会的一致好评。

加深师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学校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培训专项。通过培训,让教师更加深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提高了教师人文素养水平和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自觉。课堂内外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也有效提升了学生坚守中华文化血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自觉。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重点课题“中职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两课多平台’创新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9ZQJK005

注释

①习近平.十九大报告.[EB/OL].[2017-10-28].http://cpc.people.com.cn

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2017.1.25 ] .http://www.gov.cn/ 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參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A].2014-3-26.

[2]焦玉萍,王亮.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初探——以鸡西实验中学为例[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7(2).

[3]吴仁华.“走进林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

[4]盛平,查筠.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9).

猜你喜欢
中职学校
利用网店实施中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新策略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慕课在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