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月见高洁,宁静润人心

2021-01-06 08:56伍文林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塘

伍文林

摘 要:近来,国家提倡立德树人,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兼顾语文学科的特点,本文挖掘出了《荷塘月色》最有价值的德育内容——荷月见高洁,宁静显气节,着眼于文本中的高洁品质对学生进行熏陶,抓住作者本身的民族气节对学生进行教育。

关键词:荷月 高洁 宁静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0.005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佳作。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语言运用等都可以成为教学的重点。听得越多,便越觉得这篇课文不好讲,尤其是要讲出这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更是难上加难。这一次,笔者立足德育,对这篇课文做了不同角度的解读。

一、落实“教什么”的基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新时代,我们要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机统一,紧密结合。根据这一思想,笔者在处理《荷塘月色》时挖掘出了最有价值的德育内容——荷月见高洁,宁静润人心。于是,笔者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3、探究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不宁静的情感的原因,培养学生高洁的人生追求。

二、打通“怎么教”的路径

围绕上述三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以下的问题链:

1.由课题“荷塘月色”可以得知,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荷塘 月色

2.这些景物描写中,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有哪些

预设:(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单独看这一句,能否把荷叶比成“青翠的玉盘”?似乎可以,既写出了荷叶的颜色,还写出了荷叶的形状和质地。然而这种比喻只能出现在朝霞里、夕阳下、细雨中,绝不能出现在淡淡的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下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相似,说是舞女的裙,更赋予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气质,脱离月色的环境,这些比喻就有些牵强了。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的感觉,绝不会出现在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出现在阳光普照的中午,只能产生在寂静的月夜。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营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6组)月光月色:“泻”照应流水的比喻,写了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赋予月光动感,与“静静地”搭配在一起,写出了月光的宁静幽美。更多的是借物写月:雾、叶子和花、影(黑影参差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动感。联系第4段,荷塘里“微风过处……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凝碧的波痕上,当然更显得参差斑驳了。也正因为荷塘有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像“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达到以动衬静的效果)。

3.夜深人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呢

预设:“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4.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预设: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5.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加以分析

预设: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的。(喜悦)

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喜悦夹杂着忧愁,渴求超脱现实,追求寧静自由)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失落)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怅然)

6.为什么作者心中不宁静呢

预设:联系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我们来看看那个时期他的内心独白,可见他表面上沉寂了,但内心是充满忧愁的,也是火热的。

于是,我们可以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失落之情了,作者本想参与时代的洪流,但是却只能做时代的旁观者,因此有失落之情。

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会突然想起《采莲赋》,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热闹、风流、更重要的是自由。

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惦念着江南。1925年,他从江南到清华大学2个月后,写下了《我的南方》小诗一首: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的飞扬。既是对故乡的怀念,也是对在南方美好生活的追忆。

三、萃取“怎么样”的亮点

从这节课的学生表现来看,笔者是达成了预设目标的,可以从以下两点得出这一结论:

第一点是由景及人,经过赏景、析情的层层铺垫,让学生了解作者的高洁追求。

教学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赏析景物。笔者迅速入题,问学生:“由课题《荷塘月色》可以得知,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它们的段落,通过诵读,找出写得好的句子,品味它们的妙处,再交流感受。笔者在小结时重点突出作者的精心构思,并让学生通过品读景物描写感受环境的静谧,进一步捕捉到作者观看荷塘月色时的宁静心境。第二板块是探究情感。笔者问了一个小问题:“夜深人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然后层层深入,以散步的踪迹为序,梳理并品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直指作者为什么感到不宁静。

笔者在总结时对“月”“荷”两个意象进行了深度解读。文章里的“月”“荷”不仅仅是一个审美意象,同时更是一个传统文化意象。作者借这两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之志,这正是在个性化的审美基础上,融入了深深的民族情结。这样不仅将赏析景物和探究情感两个板块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了一起,并且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高洁品质。

第二点是由文及人,跳出文本的局限,引领学生纵观朱自清的一生。

上课伊始,笔者就让学生齐读关于朱自清的介绍,让学生对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在探究情感板块,我们一致达成共识:一边是渴望自由,一边是黑暗的现实,这种冲突让朱自清的内心得不到宁静,这篇散文就是以作者为代表的旧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留下的足迹证明。最后,笔者追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朱自清,希望得到内心的宁静,你会怎么做?”同学们反映说要找到正确的道路,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积极参与到时代中来。至此,我带领学生再次品味课文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精神品质,让学生们感受到这种勇气让作者虽死犹生,对学生们完成了一次民族气节的洗礼。

荷月见高洁,宁静润人心。真正沉浸在荷香月色的幽美环境里,体悟到人们对高洁、宁静的追求,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体验啊!于学生如此,于笔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一个人都可能有心里不宁静的时候,这时候就有可能去到一个清静的所在,享受一个人的孤独,欣赏属于自己的荷塘月色,也可能会由此想到久远的诗文,想到其他的人和事。但笔者希望大家最终都能寻找到正确的道路,获得內心真正的宁静。

参考文献:

张涛《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年第2期。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塘
荷塘月色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荷塘月色
小荷塘
热闹的荷塘
荷塘
荷塘三记
荷塘月色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