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树的“前世”对话,于树的“今生”抵达

2021-01-08 04:28卢婉玲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合欢树史铁生母亲

卢婉玲

摘 要:《合欢树》不仅歌颂母爱,还描绘了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生命的涌动。本文以若干问题为导向整合教学,从了解作家生平发端,在探求文章脉络的过程中与“树”的“前世”对话,感悟情思,回顾爱的历程;到最后聚焦主旨,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于“树”的“今生”抵达审美情境,呼唤爱的启迪。

关键词:树 爱 意象 审美 生命哲思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4.036

《合欢树》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围绕着“合欢树”这个意象,我们可以看到母亲润物细无声的爱和面对苦难永不屈服的史铁生。在母亲睿智美好的“活法”面前,许多人生感悟、生死玄理于史铁生体内萌生,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因之树的“滋养灌溉”,因之母亲的“柔软坚韧”,史铁生学会了从苦难里提取幸福,在孤独中创建意义。

一、知人论世:由言外而观言内

通过多媒体展示史铁生的生平概述,由言外而观言内,打开文本之门。1972年,一场大病导致他双腿瘫痪,21岁的他再也没能站起来。苦难造就不凡,他成为坐在轮椅上的作家。创作艺术,享受生活,他把人生变得富有“生趣”。

1.文坛巨擘,明朗睿智

绝望当中,在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下,史铁生由自怨自艾变得坚强起来,开始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幽默地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才是写作。2002年度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中为史铁生撰写的授奖辞是:“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史铁生的文字与他的人生一般,有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以“授奖辞”为切入口导入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史铁生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他在《合欢树》里是否也表达了存在的明朗。由此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致,进而思索史铁生如何让苦难的人生开出一朵花。

2.联系标题,启动情思

联系《老海棠树》和《我与地坛》中的文句“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适时引导学生回顾《秋天的怀念》,并讲述其中的故事。当时母亲已患肝癌,病入膏肓,但她全然不顾自己的病体,一心想带史铁生去北海看花。在用尽心思说动史铁生后,却不幸病倒,送去就医,没想到那一次竟成为永远的诀别。当母亲去世后,史铁生终于顿悟了母亲的悲痛和坚强,而内心的缺憾和愧疚之情时常流露在写作中,因此他说上帝把她召唤回去,某种意义上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宽慰。

二、文本解析:与树的“前世”对话

《圣经》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合欢树正是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播下的种子。与“树”的前世对话,升华母亲的形象,同时划分结构梳理文脉,感知散文的艺术效果,由人及物揣摩作者情思。

1.纵向对比,品读词句悟母爱

《我与地坛》中写道:“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聚焦第二、三段文字,让学生谈谈母亲对“我”的“毫不张扬的爱”的具体表现,可以发现母亲不惜花钱到处找偏方,在“我”烫伤后惊惶、自责,并日夜守护“我”,当“我”治病无望后鼓励支持我“我”写小说。这三个方面都有语言描写,要求学生朗读相关描写,用形容词提炼和定位人物形象,在品读中进一步感悟母爱。孩子的身心痛苦在母亲那儿往往是加倍的。幸运的是因之母亲的引领,史铁生在陷入人生困境后重新找寻出路,获得新生,母亲可谓他在人间最好的精神导师。

2.厘清层次,赏鉴画面辨手法

这篇散文以年岁为序,选取了生活的三个镜头“十岁、二十岁、三十岁”,这种按照时间的逻辑顺序组接起来,勾画出一幅幅动人的图景的叙事方式被称为“蒙太奇”。类比《老海棠树》中的描写片段,探讨蒙太奇手法的艺术效果:有助于强化主题,使叙述更简洁明快,于有限的时空传达丰富的内容。在知识迁移中强化对蒙太奇手法的认知和运用。

品析母亲和“我”的生活图景,即是与树的“前世”进行对话。在镜头逐渐铺展开时,合欢树这位“主角”也悄然登场。根据“主角”出现前、后的顺序把文章分成两部分,发现前半部分以写“人”为主,后半部分则着重书写母亲逝世后的事,以写“树”为主。在厘清层次的路径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合欢树。有了前文“母亲的爱”,才有后文“坚韧厚重的合欢树”。“树”的意象深广厚重,蕴含一种精神、艺术之美。

3.研读疑点,探析矛盾窥真意

读《记忆与印象》和《我与地坛》,体会并理解作者之前为何推说“不便”而此时却要去看合欢树。史铁生说母亲离开得太突然,他们都被这突来的厄运吓傻了,后来在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能分享自己的快乐。先前因为母亲的去世,心里无法释怀。不敢看合欢树,是怕触景生情,加上自身病痛,仍未能与世界和解,可见作者内心深处的思念与无法言语的悲伤。人们常说时间可以疗愈所有的伤痛,史铁生也在时光的浸润下获得安慰和治愈。此外,自己的作品屡获嘉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命的残缺。作者很想与母亲分享这一喜悦,因此想前去看看合欢树。

三、主题探究:于树的“今生”抵达

回望树的“前世”,即是对话爱的历程;怀想树的“今生”,便是呼唤爱的抵达。它呼应了众多人心中相似的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也让读者体悟到深沉隽永的人生滋味。

1.涵泳标题,洞悉意象

类比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明确以物象人、托物言情的手法赋予了“树”多元的解读。“合欢树”是一种象征,除了“树”本身的含义之外,还承载着母亲的爱和祝愿,在它的守候下,史铁生人格挺拔、灵魂丰盈。也因母亲的那份执念,史铁生的生命终有“回响”,寻得一生挚爱——他的妻子。在《赠妻子诗》里,他宣告爱情的降临改写了自身的命运,使得白昼和黑夜重新获得定义。史铁生始终“相信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爱让人謙恭地仰望,从容地接受苦难。

“不哭不闹的孩子”可作为文学“意象”深入探究。作者始终没能看到合欢树,而那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时常瞪着眼睛看树影儿,这似乎也给作者带去一丝安慰。每一个孩子的出生,总是给人传递一种希望的讯息。通过孩子的眼光见证合欢树的成长,寄寓了一种美好的祝愿,这不仅给史铁生带去生的讯息,也给世人带来爱的希望。孩子的出现正是呼应了这种召唤。

2.审美错位,启迪哲思

作者在文末宕开一笔,写道“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由“树”又推及“人”,“人”与“树”也达到了艺术上的统一。孩子长大后,回想起这棵树,即便见证了它的成长,但并不知晓树的“发端”;而作者没能目睹树的成长,却懂得树的“渊源”,由此形成了审美的错位。孩子的出现为故事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但“他不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又隐伏着作者的悲剧感。同时我们也可以反向解读,尽管孩子不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但树的影儿伴随了他的童年,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温柔的庇护。树的伟岸丰茂和坚韧厚重珍藏在孩子心中,为孩子的生命注入能量。

审美的错位,生命的“不圆满”,爱的有限传递,让文本内蕴和人物形象有了更为立体的层次,也使得读者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启示变得丰富而有深度。合欢树寄寓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它永远不会凋零,由它反射和传递的心意将永远存在,我们只需仰望、凝视,潜心生长,静待花开。

3.撷英拾贝:书写爱与美

通过多媒体展示《你还在我身旁》(写给母亲,荣获香港中文大学《独立时代》杂志社微情书征文大赛一等奖)的诗歌朗诵视频。在清醇、灵动的审美情境中,释放孩子的性情,唤醒孩子的心灵。于倾听中感悟,在书写中思考。让学生以“爱与美”为主题创作一篇诗歌或散文,正所谓情之涌动,思之沉淀,用灵魂摆渡文字,以写作推动阅读。相信情感的力量,能够激活写作的思维。当学生的生活得到“扩容”,他们才能看见灵魂深处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史铁生《我与地坛》,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

[2] 史铁生《命若琴弦》,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

[3] 史铁生《病隙碎笔》,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

(本文系深圳市盐田区资助课题《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的成果,课题批准号:ytkt202016,2019年7月立項)

猜你喜欢
合欢树史铁生母亲
合欢树
合欢树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合欢树
冬天的雨
史铁生:心魂之思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