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境”到“情境”:指向核心素养的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2021-01-08 04:28朱丽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现代诗歌语境意象

朱丽军

摘 要:语境是语言运用情境,情境是具体化的语境。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文章以新版部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为例,从“词构语境”到“语用情境”,发展语言运用;从“结构语境”到“探究情境”,提升思维品质;从“意象语境”到“感知情境”,发展审美意识;从“情感语境”到“意识情境”,助力文化传承等四个方面探索了核心素养下的现代诗歌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 现代诗歌 语境 情境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4.039

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等并列,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现代诗歌不仅韵律优美,更以饱满的情绪、丰富的语言、多元的结构等文体特征赢得众人喜爱。现代诗歌教学不仅限于解剖文体结构的形体,还需对其情境运用做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教学规律,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语言综合能力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语境”“情境”教学研究

“语境”一词出自语言学,泛指语言的运用情境。研究者认为:语言不仅具有内容格式、行文规范等语内环境,还具有“语言参与者”“上下文联系”等语外环境,体现语言强大的交际功能。“情境”特指具体化“语境”,是“语境”在教育学范围内的应用。高中语文特别重视“情境”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道: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提出: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获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综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综上可见,加强对文本“语境”分析,强化语言“情境”教学,通过“语境”探究发现,拓展“情境”教学途径,对丰富与发展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认知,具有引导示范作用。

二、从“语境”到“情境”,核心素养下的现代诗歌教学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精选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红烛》、昌耀《额日朵雪峰之侧》以及英国诗人雪莱《致云雀》等名篇佳作,以“青春情怀”作为主题,汇聚中外名家的各层“语境”,为核心素养下由“语境”分析转向“情境”教学研究,提供了较好例证。

1.从“词构语境”到“语用情境”,发展语言运用

现代诗歌语言精练、用词精准,因此造成现代诗歌浓郁的“词构语境”特征。“词构语境”是学生理解与欣赏现代诗歌的入口,是培养学生辨析发掘现代诗歌语意、构思、形象、意蕴等语用要素,提升学生理解与掌握现代诗歌情感表达的语用基础。现代诗歌的“词构语境”促使语文课程的“语用情境”教学发展,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强化对现代诗歌“词构语境”的剖析,以拓展语用视野,全面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作品以上下两段、分段陈述,借先景后情、寓景抒怀等方式,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及壮志情怀。作品上段以动词“看”字作为统领,描绘出众山、丛林、长江、船只、雄鹰、鱼儿等在秋色的渲染下,呈现出的壮丽景象,表达作者对万物的赞美与对自然的热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依托文本,对上述“词构语境”剖析解读,以探寻规律,发展学生的语运能力。如,可先将诗中的“万”“层”“漫”“百”等词语单独提取出来,构设“诗字分离”“语用情境”,让学生理解孤立状态下上述词语的通常含义,然后再将词语装进诗歌当中,与“山”“林”“江”“舸”等组合,理解上述词语在诗歌当中的语境含义,以体验现代诗歌对“词汇语境”的构设技巧,发展语言感知,增强学生在特定语用情境中的语言领悟力,提升语言综合运用水平。

2.从“结构语境”到“探究情境”,提升思维品质

现代诗歌在行文结构上具有灵活、开放、自由的特征,由此构成了该类文学体裁独特而鲜明的“结构语境”。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发展,建立在语言的学习和实践探究基础之上,通过对现代诗歌“结构语境”的分析理解,有助于学生获得语言思维体验,促发语言思维发育。现代诗歌深邃的含义及灵动的意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实现在思维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批判性等方面的拓展,从而有力地促进语文思维品质提升。

以《红烛》为例。这是写于1923年的现代诗歌,以“红烛”喻己,表达出作者“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红烛精神。诗歌共分为九个段落,每个段落均以“红烛啊”句式开头,营造出“结构语境”场景。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对本诗结构进行剖析,感悟作者是如何通过“呼唤”“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等结构性铺设实现诗歌情感递进,诠释诗歌情感。再以《峨日朵雪峰之侧》为例。本诗共分两个段落,但段落之间并没有形式上的雷同,体现了现代诗歌谋篇布局的非对称性,尤其诗歌的第一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尤其显得突兀,但也正是这种非程序化的“结构语境”,激发了学生对现代诗歌文体灵活性的理解与感悟,拓展了语言思维,促进了思维品质发展。

3.从“意象语境”到“感知情境”,发展审美意识

所谓“意象”是指客观事物在创作者独特的情感寄托下被創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作者将创作之“意”寄托在具体的“象”上面,借此抒发情感。现代诗歌尤其重视“意象”在作品中的运用,呈现出强烈的“意象语境”体裁特征。这种借物抒情的独特语境,赋予现代诗歌鲜明灵动的美学特征。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在现代诗歌“意象语境”下的美学探究,积极营造作品鉴赏教学“感知情境”,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这首诗歌采取了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上段写情、下段叙事议论抒情,情景结合中倾注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颂扬当代英雄,抒发豪迈斗志的壮烈情感。作品体现出明显的中心辐射性“意象情境”特征,上段以“万类霜天”为意象中心,串联起“万山”“层林”“漫江”“百舸”等众多意象,体现了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下段以“同学少年”为中心意象,复合起“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综合意象,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再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例。本诗是在“五四”爱国运动背景下完成的,是对“五四”时代精神的大胆讴歌,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特征。诗歌中,作者寄寓“白云在空中怒吼”“太平洋滚滚的洪涛”来歌咏“五四精神”之“力”,构建起超然意境、神奇想象以及壮丽场景,具有独特的诗体美学特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起到重要的教学启迪作用。

4.从“情感语境”到“意识情境”,助力文化传承

现代诗歌不仅有歌的韵律,更包含诗的精神。现代诗歌寓情于景、寄志于文,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与精神特征。入编高中教材的现代诗歌类选文大多渗透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的讴歌与赞美,凸显该类文学作品强烈的文化唤醒与精神传扬特性,并由此构建起其独特的文化“情感语境”。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现代诗歌“情感语境”的学习引导,创设以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为目的教学“意识情境”,以促进学生文化自觉,助力优秀文化传承。

以《红烛》为例。作者闻一多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革命斗士,为了民主和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本诗从侧面反映出闻一多先生的高贵品行和为国捐躯、为民牺牲的伟大情操。如,“既制了,便烧着”,体现了作者以红烛自拟,既然活着就不怕牺牲,以熊熊生命之火,照亮旧中国,解救劳苦大众的精神情感;再如,“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才着急得流泪”体现作者因黑暗反动势力阻挠而壮志不酬,为国为民痛哭流涕的爱国情怀等。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研读、辨析、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加强对现代诗歌“情感语境”中优秀文化精神的学习传承,以情感为介质,逐渐赢得学生的内心认同,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现代诗歌鲜明多元的文学语境,构成了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情境教学启迪和助力,通过对现代诗歌“词构语境”“结构语境”“意象语境”“情感语境”进行教学化转变,充分展现了现代诗歌在“语用”“探究”“感知”“意识”等具体教学情境下,对提升语言运用、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审美意识、助力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现代诗歌语境意象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不”与“无”的奥秘——评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
体验的真挚与表达的超越——王学东《现代诗歌机器》观察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玉人”意象蠡测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现代诗歌教学新探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