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和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融合策略研究

2021-01-08 04:28李哲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传统

李哲

摘 要:传统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宝藏,对学生进行素质指导的前提,是在初中阶段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学习传统思维观念及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为祖国输送杰出人才。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 合理运用 传统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4.045

中学道德与法治中包含了许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材料,利用中华传统文化来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对教材进行合理运用,在教学过程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讲解,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

一、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目前,我国将传统文化当作一种教育理念,不仅仅要帮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更是将“文化”和传统进行结合。文化具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其中,广义层面主要是指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自身特征,是人类在大自然的独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对精神层面、自身位置以及社交活动等进行综合表达的方式。狭义层面是指人类精神的拓展及成果,是思想,认知,心理和传统的综合表达,将人类生活过程对物质及精神的需求排除在外。“传统”指的是自身特征明显并可以世代延续的历史因素,其中包含思维观念、文化知识、宗教信仰等内容,其具有强烈传承性及历史性。要将“传统”和“文化”进行融合形成具有我国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传统文化,使其能够世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二、传统文化和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融合策略

1.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

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和认识的基础阶段,与学生日常生活经历、知识层次、思考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关联。自身认知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本阶段学生基本情况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包含诗、词、歌、赋等很多方面,内容错综复杂,表现形式多样,并且内涵丰富,所以学生在对其进行全面认识的时候具有一定困难。尤其针对当前“文言文”环境缺失的情况来看,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困难重重。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年龄阶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选择,尤其需要与学生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相符,并且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使学生能够精准掌握和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的知识点,避免课程内容过于生涩、笼统,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和学习。

作者对七年级下道德与法治中“青春有格”进行讲解时,引导学生在“田字格”内外对汉字进行书写,并指导学生回答哪种做法看起来效果更好?从而启发学生对“格”这个字的古代含义进行理解:礼法、制度、规矩。如此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指引,使学生知晓“青春有格”的具体含义在于“青春期的 学生应该懂规矩,守礼法”。

2.挖掘故事,适度拓展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包含很多文人轶事,它们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教材中选用的许多古诗里的名句,也都蕴含着刻骨铭心的经典故事,将其融合到课程内容当中,能使课堂氛围变得生动、形象,学生不仅能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体会中华传统美德。

比如在讲解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时,提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多个朋友多条路”两种不同的思维理念,指导学生表达自身观点。这是对学生友谊观的衡量和判断。在这个环节中,如果学生能正确作出判断,首先就要明白“君子之交淡如水”如何诠释友谊的具体含义?这里有一个唐朝薛仁贵和王茂生的故事,相传薛仁贵家里比较贫穷,王茂生夫妇向其提供帮助,后来薛仁貴成为威名远扬的名将,任何人的礼他都拒之门外,却只收下普通百姓王茂生的两坛清水,在众从面前将水一饮而尽后说道:“本人落难之时,王兄向我提供帮助,王兄成就了今天的我。现在我滴酒不沾,什么礼品都不收,唯独收下王兄所送清水,因为本人体谅王兄之困苦,两坛清水代表兄弟情义。”成就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千古佳话。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形式,引导学生对这两种友情进行思考,使学生深刻认识志同道合的友情境界。

3.融入传统文化要有思维,有可供探究的空间

若想将传统文化与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进行完美融合,教师要寻找有效措施,不能单纯地照猫画虎、鹦鹉学舌,应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单调的课堂阅读得到有效升华。如此方能体现课堂价值,使学生的思考空间得到扩展,获得更好的课堂体验,取得长远发展,同时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分析、探索的空间,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理念进行理解和认识,从中获取更多知识理论。比方对“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一文进行讲解时,可以将“诚信”一词作为引导,让学生寻找相关典故,例如历史上著名的“烽火戏诸候”,针对这个典故对学生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对历史典故进行讨论,从而认识“诚信”的重要价值以及失信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坚守信念的关键在于避免冲动。通过课堂过程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从而使其加深对“诚信”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4.寓文化于情境创设之中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教师应利用并设立丰富的教学场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在取得情感经验的时候,也要深化思想认知。”实验证明,情景教学的方法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也要利用好情景教学的方法,创设高效情景,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已经过时的固有印象,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对民族自豪感。因此,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通过情景创设对传统文化进行展示。比如组织学生针对传统文化进行情景剧表演,或者进行演讲比赛、诗词朗诵、知识评比等活动,同时可以鼓励学生针对传统文化开展研究讨论,针对传统文化进行写作等。比方向学生讲解“自觉遵守规则”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组织学生对历史故事“许衡不食无主之梨”进行即兴表演,通过参加表演活动,使学生对“自律”进行深刻认识和领悟。

再有,对我国孝道文化进行讲解时,引导学生以“孝”为中心自拟题目进行讨论,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孝”为主题进行作文写作。通过讨论和参与表演,促进学生将我国孝道文化在日常活动中融会贯通,使其了解孝道是我国优良传统,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对其进行传承延续,同时需要注意剔除古人的“愚昧”思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及道德观。

总之,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思考、研究的问题。作者认为,针对比较普通、常见的经典故事,教师不进行提前准备,学生同样可以进行学习理解,但是很多历史典故相对于学生来讲过于生僻,接触不多。因此,教师应该提前对课程内容进行准备,并对历史典故出处加以标注,为使学生轻松了解典故内容,可以提前对其进行翻译,如此方能使历史典故发挥作用。与此同时,有些教材可能因为编撰需要,仅从从故事内容中提取一两句话,因此需要教师将原文进行讲解或交由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传统知识的认识。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离不开教师对其进行监督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使学生加深对传统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要求教师对自身知识水平以及文化基础进行升级创新,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升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不但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娟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年第6期。

[2] 闫哲《传统孝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及途径》,《学周刊》2018年第30期。

[3] 彭伟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年第Z1期。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传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