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衣冠里的华夏

2021-01-13 07:44策划本刊编辑部杳山月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上衣汉服服饰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图 / 杳山月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何谓汉服?

严谨学术版: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华服,是从黄帝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浓缩精华版:汉服=汉族人民的传统服饰,并非特指汉朝的服装。

在历史长河中,汉服历经自然的款式演变,也历经人为的历史断代;接收吸纳过外族的服饰元素,也对周边民族的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服逐渐复兴,重新走入人们视线的今天,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民族服饰本来的、正确的样貌,从而喜爱它、亲近它、传承它、弘扬它。如同《国家宝藏》中所说:希望未来有一天,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人人都知道我们古代服饰的准确样貌。

请循着这条时间线,和我们一起回望汉服的千年岁月,感受华夏服饰的风华。

汉制古风雅韵典雅大方

文 / 叮当

汉服起源于黄帝时期,自“垂衣裳而治”开始,黄帝时期是“华夏衣冠”,也就是“汉服”的起源时期。后世不断改良以及丰富完善,遂形成了我们的汉服文化。

男子篇

衣裳(cháng)类

又称上衣下裳。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上衣交领右衽,下裳一片式围合,皆以带结系,这也是汉服最基本的特征。秦汉之后,男子深衣制逐渐取代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逐渐只作为礼服存在,后世更是成为男子最为严肃的最高礼服。

其实,秦汉时期,服饰已经具有了很明显的阶层和职业特征,人们往往通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能推测他的职业和官阶。考古学家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画像分析得出,汉朝时的文人形象都头戴大高帽、长袍宽袖、腰间束带,这种装扮一般适合文人集会等正式场合,如果要做别的事情,就要换上相对应的衣服。

女子篇

深衣

深衣指把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服,虽分开裁剪,但是上下缝合,有将身体深藏之意,因为“被体深邃”,所以得此命名。服饰整体上呈现出雍容典雅的风范,长及曳地,行不露足。深衣对后世影响颇深,之后各个历史时期的衣服形制上都能找到深衣的影子。

从款式上看,深衣分直裾深衣和曲裾深衣两种。曲裾是衣服的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衣时,三角形的衣襟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腰带系束。直裾是将曲裾上环绕的衣襟取消,采用方形平直的衣襟样式。

此外,深衣的衣领也别具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果穿了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称为“ 三重衣”。

敲黑板,直裾和曲裾是衣物的部位名称,只是服饰形态,而不是形制,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才是对形制的称呼。

襌(dān)衣

襌衣,就是轻薄无内衬的单衣。迄今为止,历史上最著名的襌衣,要属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那件“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这件由纱制成的薄如蝉翼的时尚单品,重量只有49克。折叠后,可以被放进一个小小的火柴盒,其主人是当时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

有了文字的详尽描述,我们再用数据证实一下这件衣物的轻盈。

丝织学上对织物的蚕丝纤度有一个专用计量单位,叫旦(全称:旦尼儿),每九千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数越小,则丝纤度越细。经测定,素纱襌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旦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也还有14旦,足见当时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

这么轻薄的衣服,既不保暖,也不遮羞,应该怎么穿呢?很多学者推断,素纱襌衣是一件外衣。在那个年代,在衣服外再罩上这么一件薄如蝉翼的透明襌衣,让里面衣物上绮丽的花纹若隐若现,可谓是有一种别致的美感。

晋制潇洒俊逸儒雅温婉

晋制汉服给人的印象大概就是“魏晋风度”了,这一时期,男子着装力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整体呈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那个时代的频繁战乱,给百姓带来苦难,但也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机会。

男子篇

裲(liǎng)裆(dāng)

也作两裆,一般做成两片,前面遮胸,后面挡背,肩部用另外的织物或者皮革连接起来,腰间再用皮带扎束,形状像现在的背心。“裲裆”最初为内衣,魏晋以后,逐渐出现“裲裆”外穿的现象。将士们在穿“裲裆”铠军装时,里面穿的就是“裲裆衫”,以防磨损皮肤。裲裆有单、夹的区别。

和襦的形制基本一致,单层,与襦区别在颜色和使用方式上,衫于内衣之上贴身穿打底用,颜色单一,无装饰,多为白色。

女子篇

提到汉服,我们常听到襦裙的说法。事实上,襦与裙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上襦下裙。晋制汉服中的上衣称为襦,襦是短衣的泛称,不过膝,可厚可薄,是一年四季的必备单品。冬天,穿上带夹絮的襦,保暖程度不亚于裹着一件小棉袄。夏天天气太热,穿上单层的上衣即可。此外,还有一种双层,但没有纳絮的襦,叫作袷(jiá)襦,适合春秋时节穿。

晋制上襦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腰襕(lán),这是上襦衣摆的位置拼接出来的一块布,侧边不开叉,可同色也可以异色。有两种穿法,一是厌腰穿法(即裙掩衣,衣服塞入裙中),二是外出穿法(衣掩裙,衣服露在裙外),第二种穿法,异色腰襕就会显得更加亮眼。

晋制汉服还有一种半袖的款式,也就是外层上襦是半袖的款式。《释名·释衣服》中记载:“半袖,其衣袂飘飘,襦而施袖也。”在随葬的衣服疏中也有“故紫绫半裕一领”的记载,这个半裕,据专家分析就是指的半袖。

此外,时尚的古人还会在半袖的袖口处用精致的缘饰作为点缀,为整套衣服增添几分甜美的气息。这种款式后流行于隋唐时期,成为当时女性追逐的时尚潮流。不管是壁画,还是出土的文物,都能看到唐朝的女子身着半袖上衣。

交窬(yú)裙

交窬,是一种剪裁方式,其名称出于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学者研究后认为交窬是一种斜裁方式,其手法就是将一块长方形的全幅布料对角斜裁,形成直角梯形的形状。

那么制作裙身时,应当如何拼缝?有人说是直角和直角拼,斜线和斜线拼接,也有人说是直角和斜线拼接。学者们梳理了《礼记》《朱子家礼》《深衣考误》等文献,并结合从江陵马山一号墓、长沙马王堆等出土的相关文物发现,“虽都涉及斜裁法,但却各不相同”。出土实物更多地反映出衣物所有者的实际情况,不同于书中理想化的设计。交窬裙裁制工艺也是如此,使用交窬这种斜裁手法其实并没有固定的角度,其角度的大小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使其更加适合人体穿着。交窬裙最终的裙形倾向于A形,宽松飘逸,所以这种裙子对于很多下半身比较丰满的人来说是非常友好的。

而且,交窬这种裁剪方式几乎贯穿了中国的服饰史,早自战国时代,晚至清代的各种服饰,都可以找到它的痕迹。

想提醒小伙伴们的是,魏晋风≠晋制。晋制是汉服的形制,而魏晋风是衣服的风格。魏晋风起源于几年前某商家做的魏晋风流服装系列,这个系列主要特点就是轻薄飘逸,非常适合拍写真,深受女士喜爱。随后许多商家跟进,逐渐形成了“魏晋风”。“风”这个词,同“和风”“古风”类似,指的是一种风格,而并非真的是魏晋时期的服饰。

唐制雍容华贵富丽雅致

文 / 桃子茶

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最鼎盛的时期之一,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繁荣,人们更加注重自由、个性。这个时期的汉服,在延续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包容和融汇了不少异域服饰的元素,不断推陈出新,汉服的发展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后世带去深远影响。借由初唐到中晚唐的服饰变化趋势,我们也能窥见当时社会风气的逐步开放。一起来看看唐代“时尚人士”衣柜里的流行单品吧!

男子篇

幞(fú)头

唐代男子流行裹幞头,乍看上去,幞头很像一顶帽子,但它其实是一块方形的头巾,用来裹住头发,方便日常活动。之所以唐代的幞头会呈现出前低后高的形状,是因为人们在里面放了一个用桐木和藤草做成的硬块,名叫巾子。每次穿戴时,需要先将巾子放在头顶,再用布帛裹系。不过,人们总是能找到“偷懒”的办法,所以唐代中后期开始流行起“硬裹”幞头,也就是将布帛直接固定在巾子上,不用裹系,穿脱方便。后来,幞头还演变为乌纱帽,成为古代官员的代表符号。

半臂

半臂是唐代男子穿的一种短袖分裁接襕衣物,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的样式,主要穿在汗衫与外衣中间。隋朝时,半臂在宫廷内非常流行,受到内官、女史等人群的追捧,到了唐朝初期,半臂成为一种宫廷常服,同时传至民间,更为普及。女子穿着的类似衣物被称为半袖,半袖领口一般较为宽大,可以露出脖颈处的皮肤,有各种不同的领型和样式。

女子篇

帷帽

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古装美人轻轻撩起帽檐的白纱,露出姣好容颜的名场面,半遮半掩的神秘感也为美貌加了分。这种形状像斗笠,带有网帘的帽子就是帷帽,女子骑马出行或者外出远行时,可以用以抵挡风沙的侵袭,也能防止路人窥视其面容。帽檐垂下来的网帘叫作帽裙,最初帽裙非常长,可以遮蔽全身,后来,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在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帽裙就已缩短到颈部,只遮住面容。等到开元盛世,女子们出行时干脆脱掉帷帽,露出发髻,或者仿效胡人,戴形状奇特、色彩艳丽的胡帽。

间色裙

受隋代的影响,唐朝初期流行窄小修身的上衣搭配裙装的造型,纤细又极具风韵。裙装流行由不同颜色的布料拼缝起来的长裙,又叫间色裙。间色裙制作起来比纯色裙麻烦很多,费工费料,但因为做工精美,所以深受贵族女子的欢迎,她们还会在裙子上点缀各种装饰。到唐高宗后期,世风渐趋奢靡,贵族女子用大量昂贵绢帛制作裙子的行为引发了人们的不满,于是,当时还是皇后的武则天带头穿起了“七破间裙”(破代表裁片数),减少布料消耗,响应唐高宗提倡节俭的召令。

当时,女子习惯将上衣的下摆束在裙腰里面,裙子可以齐腰或齐胸穿,裙长及地,显得下半身比例修长,再配上一条迎风飘舞的披帛,看上去飘逸灵动、风姿袅娜。为了方便走路,她们还会在穿着长裙时搭配履头很高的鞋子,先让履头勾住长裙的下摆再迈步,避免被绊倒。同时还有叠穿的风尚,流行在长裙外再叠加一条短裙,非常时髦。到了盛唐,人们的心态更加开放、包容,服装的款式和风格也随之改变,宽松肥大的裙子得以流行。

宋制儒雅低调含蓄温婉

文 / 于典

宋代,被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战乱结束、天下太平、“崇文抑武”,天时地利人和使得当时艺术、文化、思想空前繁荣。唐代奢华张扬、艳丽开放的审美理念逐渐被淘汰,宋代独特的“儒雅”审美形成。文人墨客被推至社会金字塔顶端,他们的穿衣风格、审美取向成了百姓们模仿学习的对象,人们穿上同款服装,纷纷把自己包装成“文化人”。

男子篇

头巾

头巾在宋代迎来了历史上第二次大流行。宋代文人士大夫以戴头巾为雅,百姓争相模仿,头巾成了当季最潮装饰。头巾花样繁多,有东坡巾、诸葛巾、华阳巾、逍遥巾……其中,在宋代比较流行的是东坡巾。东坡巾又名乌角巾,是以黑纱罗制成的有棱角的角巾,相传是由苏东坡改良而成。在现代更为著名的应该是诸葛巾,也被称为纶巾,由粗丝编制而成。

价格方面,近年来,中国甘薯淀粉进口价普遍低于出口价,且差价基本稳定在0.5美元/kg左右.2017年,其他淀粉的平均进口价和出口价分别为0.60美元/kg和1.15美元/kg,出口淀粉产品价格优势显著.其他面食粉丝的平均进口价却高于出口价,前者为1.55美元/kg,后者仅为1.39美元/kg,如图7所示.

圆领袍

宋朝继承并发展了唐代的圆领袍,并将其改良为衣身两侧开衩,增强了实用性,更便于活动。宋代圆领袍大致可分为䙆(guì)袍和襕袍两种。䙆袍为常服,官员在私下场合以及普通百姓在平时生活中都可穿着。襕袍为公服,颈两侧有护领,腰束带,圆领袍衫的下摆处加了一横襕,这道横襕是对古时上衣下裳形制延续的体现。作为公服的圆领袍,对于颜色、配饰及布料都有严格的讲究,只有高级的官员才能穿着紫色或绯色。从质地上来说,官员可穿锦质圆领袍,而普通百姓只能穿布制袍,且只有黑白二色。

宋制汉服除了在形制上追求儒雅、质朴,在花纹上也同样强调“天人合一”,凤、鹊、鹿、灵芝、牡丹等有吉祥寓意的图案被大量应用,梅、兰、竹、菊这“四君子”更是因为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而频繁出现在服饰上。可以说,在宋朝,文人士大夫都是时尚“带货达人”,只要跟着他们穿搭,就绝对能成为最“in”的“文化人”。

女子篇

抹胸

据传抹胸始于南北朝,在唐宋时盛行,宋代的抹胸与唐相比更拘谨和保守,颜色花样也以朴素、淡雅、含蓄为主。目前发现的宋代抹胸主要有两种,一种为长条形的宽幅状,简单来说就是一块长长的宽布,可遮住胸和背;另一种是只可遮胸,不能遮背的形制,只有前片,没有后片。抹胸搭配褙子,衬托出女性的窈窕身姿,更有弱柳扶风、我见犹怜的美感。

衫,起源于东汉末年,是外衣的一种,为一种对襟单衣,袖口有窄有宽。按长度可分为长衫和短衫,长衫可长至脚踝,短衫长度不过膝。宋代女子所穿的衫子,以轻薄的面料为主,颜色浅淡、质朴,常穿于抹胸之外。苏轼在《菩萨蛮》中就有写“轻衫罩体香罗碧”,可见衫子的至轻至薄。

褙子

褙子是最具宋代特色的服装形制,男女老少都喜欢穿褙子。从便利性上考虑,它样式多为对襟、窄袖、腋下开衩且前后襟不缝合,便于劳作和行动;从审美上考虑,褙子不系带,不扣钮,任其敞开,穿着效果纤细修长。在褙子里搭配抹胸和衫,含而不露,露而不裸,既满足了审美需求,展示了女性的美丽与气质,又不失庄重和素雅。女性褙子可作为日常服饰,也可作为礼服正装,真可称得上是宋代时尚搭配的“万金油”。

百褶裙

百褶长裙,褶皱多且密,多以轻薄布料做成,走动时裙衫飘动,仙气十足,就如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诗中所写:“百叠漪漪风皱,六铢纵纵云轻。”它的款式可分为两种,交叠式和合围式。交叠式百褶裙的腰身很宽,围于腰上,裙面会有大面积的交叠,不会露出内里,实用性较强,不只是女性,连宋代男性都未能抗拒这种潮流,出土的文物便是最好的证据。而合围式百褶裙腰身较小,穿着时刚好能围住腰身,在行动时会露出内搭。宋代女子将它作最外层的罩裙,走路时裙摆上下开合交错,层层叠叠,别有一番韵味。

明制端庄大气优雅非凡

文 / 依然

明制汉服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明太祖朱元璋“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力图消除元代蒙古族服制对汉族的影响。明制汉服既传承前朝服饰的传统,又有创新形制,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

男子篇

曳撒与贴里

曳撒与贴里都属于明制汉服中常见的男装形制。

曳撒是一种长衣式服装,长袖且袖窄,领式有方有圆,上衣与下裳相连,上有横褶,下有竖褶。曳撒原是内臣服装,后来士大夫交际宴会也常穿着。贴里则是一种腋下系带的袍,在明代士人中很受欢迎。曳撒与贴里都分为上下两截,区别在于曳撒前襟分裁,腰部以下为马面,有摆;贴里前襟、后襟均分裁,下身为褶裙,无摆。

今天我们看到的曳撒与贴里大多以“飞鱼服”造型呈现,如影视剧里的锦衣卫穿的就是飞鱼服。飞鱼服的形制可为曳撒或贴里等,但服装上的花纹必须为“飞鱼”。

在明代,飞鱼服是赐服之一,是次于蟒衣的一种荣重的服饰。飞鱼之名源于其纹样——类似蟒形,有鱼鳍、龟尾,还有两角。这是一种虚构的纹样,按《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或曰龙鱼似狸一角,狸作鲤)。”因为能飞,所以亦名飞鱼。

女子篇

袄是一种有衬里的上衣,按长短可分为长袄和短袄,不过膝盖的是短袄,过膝则为长袄。袄的领型有交领、方领、圆领和竖领等。其中,竖领大襟又称立领斜襟,是一种创新形制,明代中期开始出现,并在后期流行。明代还一改用带束系服饰的传统,开始于衣服显眼处大量使用纽扣,如方领对襟就是以前襟的纽扣作为主要系结物之一。琵琶袖在明代流行,袖身大而袖口小,腋部较窄,形状像琵琶的弧线。琵琶袖既美观,又不影响肘臂的屈伸,收紧的袖口也更便于日常活动。

比甲

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衣身两侧开衩,衣长一般到臀部或膝部。比甲是明代的流行服装,一般穿着于衫袄之外,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便写道:“视之,不甚修长,衣绛红,外袭雪花比甲。”作为一种承上启下的服装,比甲不仅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裲裆衫(背心式服装)、唐代的半臂(半袖上衣)有渊源,还传承至今演化发展为马甲,成为我们的日常穿着服装之一。

马面裙

马面裙两侧打褶,中间有一段光面,称为“马面”。常见的马面裙,裙身两片布前后交叠,裙头相连成一片;裙子两侧打褶,褶子无固定数,通常为3~5对。明制马面裙通常以襕纹为装饰,襕纹即裙子上横向的装饰。马面上一般有膝襕(在膝盖处)和底襕(在底边)两条襕纹。长袄开始流行后,由于看不见膝襕,裙襕便逐渐变成膝襕窄而底襕宽,甚至只有底襕了。马面裙裙摆宽大,行走之间裙褶轻动、襕纹翻覆,十足典雅美丽。

妆花长袄雍容华贵,绣花短袄婉约可爱,织金马面步步生莲。明制汉服既可端庄典雅,亦可明丽活泼,还可潇洒帅气,可谓是“可盐可甜、老少皆宜”。

猜你喜欢
上衣汉服服饰
罗马尼亚人的上衣
动物“闯”入服饰界
汉服新“江湖”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上台说汉服
作品(十六)
小上衣+阔腿裤一穿就时髦
紧身上衣阔腿裤
汉服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