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美德伦理特质

2021-01-16 09:15于希勇洪建亚
关键词:德性理政治国

于希勇,洪建亚

(浙江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在不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华大地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研究发现,习近平治国理政善于发现、赞美相关人物和事迹。那么,习近平同志为何而“点赞”,因何而“感动”?进一步研究发现,让习近平“感动”的既是某个人(群体)及其事迹,也是其中蕴含的美德精神力量。近些年来,美德伦理学(德性伦理学)一度复兴,其核心概念是美德(virtue)。当代伦理学家罗莎琳德·霍斯豪斯(Rosalind Hursthouse)认为:“美德是实现幸福、繁荣或美好生活所具备的品格。”[1]美德伦理学较之其他伦理系统的独特之处,是对行为主体的品格特征的强调;而不是如义务论强调的,行为主体必须遵循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从伦理思想方法上来讲,道义论和后果论伦理学都将美德作为重要价值,但只有在美德伦理学中,美德才具有作为目的而非只是手段的内在价值。

马克思主义尤为重视对人民群众美德的强调。约翰·萨默维尔则饶有趣味地将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进行有趣的对比,并列出了等式:“马克思”=“亚里士多德”-“贵族政治”+“历史科学”。他认为,“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同之处,在于二人都认同价值源自人性固有的需要、欲求和潜能的实现;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亚里士多德缺乏一种历史理论支撑伦理学。”[2]习近平治国理政继承并弘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重视从人民群众中发现美德,对历史人物的美德进行追寻,并且对美德的阐扬更加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与时代特征。

一、注重发掘人民英雄道德模范的美德

有德性即有特长,德性论考量的是人之卓越。所谓“德性”,是帮助个体在共同体中过上好生活的“良品”;要培养优良品质,就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涵养品性。当代德性伦理学家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指出:“美德是一种人类已经具备了的品质,拥有并践行这样的品质我们便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好处(goods,或译为“益品”),反之就会严重地阻碍我们获得任

(一)善于追寻历史模范人物的美德

美德伦理学不同于规范伦理学偏重思想建构,而更加重视在历史实践中追寻美德。习近平曾追寻老一辈模范人物的美德,称赞新时代人物的美德。例如,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中指出:“你们或充满爱心、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舍生忘死,或诚实守信、坚守正道,或敬业奉献、虔诚勤勉,或孝老爱亲、血脉情深。你们的高尚品德,温暖了人心,感动了中国,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4]习近平还特别推介了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同志,提出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从习近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当中,可以发现对各种美德的阐扬。2017年8月13日,习近平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时的即席讲话《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中指出:“希望大家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高尚的人。同志们现在从事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在这里工作,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榜样是谁呢?张思德、白求恩、焦裕禄、麦贤得,有历史的楷模,也有时代的楷模。这些人都是在普通的岗位上,但他们有一颗金子般发光的心,我希望同志们的参照系就是这些楷模。大家一定要不断反省自己,以殷为鉴,远离危险,严守纪律和规矩,谨小慎微。”[5]

(二)善于褒扬时代英雄人物美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特别注重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强调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因此,习近平提出宣传英雄模范是文艺界的重要使命。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中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6]

伟大的祖国与英雄的人民是互相生成的,新时代为英雄人物的发掘、美德人物的成长提供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和土壤。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并概括了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

(三)善于发现特定群体美德之“美”

虽然美德彰显有时意味着个体牺牲,但是对于拥有美德的人来讲却是内在“卓越”的体现,形成并传递着道德美的力量。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曾经身处抗“疫”前线的中国医务人员也展现出德性的“美丽”。2020年3月10日,在湖北武汉火神山医院指挥中心,习近平视频连线医务人员代表时说:“你们都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我看不到你们完整的面容,但你们是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你们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7]

美德人物有时是要作出牺牲(这体现出其自愿性,且正因自愿方显美德)。但是,也要使拥有美德的人幸福(这体现出制度的优越性)。所谓不能让英雄既“流汗”又“流泪”。用美德伦理学的话来讲,就是个体幸福生活依系政治制度之优良,各个个体之“福”(eudaimonia)有赖于共同体的“繁荣”(flourishing)。在这个意义上,美德人物也需要优良制度与政策环境,这就必须对执政者作出严格的德性要求。

二、厘清社会职业群体的美德标准

德性论意义的“幸福”不同于功利论层面的“快乐”,而是与共同体的“福祉”相联结。“eudaimonia”是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指出,其不同于英文的“happiness”;美国伦理学者朱莉娅·安娜斯(Julia Annas)认为,其意涵更接近于“flourishing”,有繁荣、兴旺、发达、幸福等意蕴。另一位美国伦理学者玛莎·努斯鲍姆在《福祉的脆弱性》(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一书中,则对人类好的生活、福祉、人类的繁荣昌盛寄予了深切关注。书名中的goodness,就是指亚里士多德的eudaimonia,是指人的“良好生活状态”(well-being),而这都有赖于“人类生活的繁荣”(flourishing of human life)。

可见,“福祉”表征着特定共同体的繁荣景象。然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立足于贵族民主制,贬低从事具体职业的活动,在社会各阶层中区分出等级秩序,并认为完美的社会服从于对“永恒真理”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恰恰突出劳动的作用,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是追求“永恒真理”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者艾伦·纳赛尔在《马克思的伦理人类学》一书中评论道:“只有当人的(自然)功能首先被确定时,人的善、福祉或幸福这种一般概念才能被赋予一种具体的意义。……人的善将终其一生存在于他的功能发挥之中,他特有的人类力量的运用之中。”[8]由此,“善”的功能的充分发挥,体现在劳动过程中,体现在人类共同体力量的运用之中。

在一定意义上,“eudaimonia”更接近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福”。习近平治国理政既尊重个体美德,又将这种美德置于共同体的构建中来考量。而较之古代德性论,较之英雄主义式的“自我实现”,习近平治国理政伦理更加突出劳动人民在命运共同体中的相互依赖与美德养成。习近平治国理政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德观念,对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劳动人民美德给予充分肯定。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中指出:“发扬我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用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不断为中国精神注入新能量,始终做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要坚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充分发挥伟大创造力量,发扬工人阶级识大体、顾大局的光荣传统,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始终做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9]

关于劳动的作用问题,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德国工人党纲领中“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批注道:“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10]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指出了劳动是否能够成为财富的源泉,关键是劳动是否具有社会属性,是不是统治阶级(马克思指的是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及劳动产品的享有支配权。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以公有制为主体,由于劳动人民是社会的主体力量,可以说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破解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赖全体劳动者的共同诚实劳动。因此,习近平治国理政坚持崇尚劳动的道德观念,树立造福劳动者的伦理价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同体中,不同职业群体都是劳动人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又有着不同的工作属性。习近平治国理政针对不同的劳动分工特点,对师德、青少年道德、军队官兵道德、企业家道德、新闻职业道德、医德等提出了具体美德品性要求。

(一)提出教师既要做学问之师也要做品行之师

就师德标准而言,习近平指出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中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1]

(二)期待青少年养成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美德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青年成为世界范围内社会运动和骚乱的主力军。2013年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Organization)发布的《全球青年就业报告》,曾以“陷入危机的一代”(A Generation at Risk)来指称当代青年。有学者对中国青年状况归纳道,“在我国,近年来也不时出现对青年的怀疑和指责,甚至以‘垮掉的一代’命名80后青年,以‘脑残的一代’命名90后青年,以‘没有希望的一代’命名00后青年。”[12]在此情况下,“如何认识和看待青年”成为困扰这个时代的“青年之问”。

青年时代总是面临很多选择,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就是选择收获,选择奉献社会就是选择道德高尚。习近平治国理政期待青少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对青年成长成才提出“立德”“锻才”“为民”三个关键任务,其中“立德”是前提,“锻才”是基础,“为民”是目的。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中指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13]

这番话,其实也道出了习近平自己的人生成长感悟。而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感召下,在救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大量生动案例表明,新时代中国青年已经成为抗“疫”一线主力军。也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赞扬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14]

习近平还对留学生提出了道德标准。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中,既希望广大留学人员瞄准国际先进知识、技术、管理经验,又提出了道德期冀:“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努力扩大知识半径,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已经完成学业的留学人员也要拓宽眼界和视野,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成为堪当大任、能做大事的优秀人才。”[15]

习近平还特别对特别行政区的青少年表达关爱,提出了秉持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怀的道德标准。2019年12月19日,他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上的致辞中指出:“回归祖国后,广大澳门同胞珍视民主、法治、人权、自由等核心价值,并适应澳门成为国家一个特别行政区的历史转变,更加坚定地把爱国爱澳排在核心价值序列的第一位。……特别是面向青少年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所有学校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全覆盖,使爱国主义精神薪火相传,巩固了‘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思想基础。”[16]

(三)将优良品德作为军队官兵“软实力”

中国人民军队不同于“雇佣军”的重要特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优良的道德品质。2017年8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中指出:“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锻造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17]

有学者指出,(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这是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发出的伟大号召,是我军血脉永续、根基永固的根本所在。”[18]研究发现,在习近平治军战略谋划中,在不同场合对官兵提出了道德要求:“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等。可见,人民军队之强既“强”在装备精良、敢打敢拼等“硬实力”上,也“强”在忠诚可靠、作风过硬等“软实力”上。

此外,习近平治国理政还就企业家道德、新闻职业道德、医德等提出了道德主张。譬如,对新型政商关系提出“亲”“清”道德标准;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对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特别是在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时表现出的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等品格进行了肯定。

三、对党员干部的德性进行严格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即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党员干部有着怎样的德性,直接决定着中国共产党能否堪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亚里士多德将德性统摄于灵魂,从中导出灵魂的“逻各斯”部分即理智德性(如智慧、理解、明智),以及灵魂的“非逻各斯”部分即道德德性(如慷慨、节制)。依系不同的实现方式,美德可指履行社会角色的品质,可指能够自我实现的品质,也可指获得成功的品质。亚里士多德认为,行为者完整德性的构成有三要件:“首先,他必须知道那种行为;其次,他必须是经过选择而那样做,并且是因那行为自身故而选择它的;第三,他必须是出于一种确定了的、稳定的品质而那样选择的。”[19]

在习近平治国理政伦理方法中,上述三个要件内蕴其中。如果按照上述德性要求,那么每位党员干部都必须知道他自己是在做符合党员道德规范的行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及决定负责,必须是在稳定不变的状态下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如是,中国共产党才堪称是具有高度自觉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一)以信仰明德性:将理想信念作为党员干部的美德“硬核”

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精神懈怠危险”。有学者形象地譬喻道:“一些党员干部认为理想是天上的‘星’,利益是地上的‘灯’,天上的‘星’虽美好却遥不可及,只有地上的‘灯’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20]

针对个别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习近平治国理政强调“硬在精神”。并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诱惑多种的情境下,一些党员干部信念淡化、信仰迷失、物化生存。可以说,精神上的“软骨病”是一些党员干部出问题的“病灶”。2010年9月1日,习近平作为中央党校校长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要求党员干部要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并讲了一些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21]

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则具有内在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指出,全党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2]

(二)以德才考察干部:对党员干部的美德标准进行归纳提炼

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视党员干部的德性修养,对缺“德”的现象予以矫正。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批评。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提出借鉴延安整风经验,明确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概括起来就是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23]

习近平治国理政对“好干部”需要具备的德性元素进行了归纳。习近平治国理政把“德”“贤”作为考察干部的首要标准:“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24]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中指出,好干部的标准,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概括起来说,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习近平治国理政对党员干部道德要求的核心范畴是“公”。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指出,抓作风建设,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牢记党对干部的要求:“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25]

(三)以“严”“实”考验干部:注重党员干部的美德养成实践

习近平治国理政对高级干部提出更高的德性要求。2015年2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时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关键少数”包括中央政治局“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也包括省部级干部——“承上启下”的“关键少数”。在2016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对省部级干部提出明确要求:“要深学笃用”“要用好辩证法”“要创新手段”“要守住底线”。在2016年12月26日-27日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对政治局同志叮嘱道:“要强化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端正思想品行,提升道德境界,带头推动党风建设。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政治局的同志首先要做到。要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在依法用权、正确用权、干净用权中保持廉洁,在守纪律、讲规矩、重名节中做到自律。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抵制特权思想,不搞特殊化,加强对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26]

研究发现,虽然习近平治国理政考察党政干部“以德为先”,但同样重视“才”的重要性。确切地说,是将符合时代需要之“才”也作为“官德”的有机组成。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坚守‘三严三实’,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27]

在“三严三实”中,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与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其中的做人为官之“严”与谋事做事之“实”是相互交融、辩证统一的。2020年1月18日,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再次要求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作为、敢于“亮剑”:“现在,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会担当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做‘老好人’‘太平官’‘墙头草’,顾虑‘洗碗越多,摔碗越多’,信奉‘多栽花少种刺,遇到困难不伸手’‘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只想争功不想揽过,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有的是‘庙里的泥菩萨,经不起风雨’,遇到矛盾惊慌失措,遇见斗争直打摆子。这哪还有共产党人的样子?!”[28]

在带领党员干部与新冠疫情斗争的过程中,习近平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四心”说(“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就鲜明地体现出做人与做事的辩证关系。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在出席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时指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必胜之心,拿出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屈服的大无畏革命气魄,勇当先锋,敢打头阵,用行动展现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必须增强责任之心,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尽其责,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必须增强仁爱之心,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必须增强谨慎之心,对风险因素要有底线思维,对解决问题要一抓到底,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直至取得最后胜利。”[29]

可见,德性不“虚”,恰如“风气”不虚。良好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良好的政治风气才能让共同体成员相互熏陶优良美德。进而言之,习近平强调端正思想品行、提升道德境界、带头廉洁自律等,乃是从党的人心向背和生死存亡高度,对党员干部进行严格的德性要求。

总之,与古典德性论与西方德性论不同,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美德伦理在方法层面上具有更加注重阐扬劳动人民的品性特质,并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动实践,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内在的、持久的美德伦理支撑。

猜你喜欢
德性理政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怎样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以仙居为例,四问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
신시대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传统德性论的困境及其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