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信息处理是否有效?

2021-01-21 10:47钟大海
关键词:结构化

钟大海

摘要:《松鼠》一课教学,观察小组围绕三个维度开展观察,即评价信息的处理是否呈现了结构化特征、评价信息的处理是否显现了提升性效果、评价信息的处理是否呈现了进阶式过程。教师对于评价信息的处理,大部分是有效的。观察小组认为,要倡导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追求信息迭代的学习,采取结构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评价信息;二次转换;结构化;提升性;进阶式

一、观察背景与主题

在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助协作的学习。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往往会设计评价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度来判断学生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被称为评价信息。其间,学生的学习会经历两次信息转换:第一次转换是信息的人际转换,即教师把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只是信息的接收者;第二次转换是信息的自我转换,学生自我对信息进行加工,将知识进行内化,真正实现学会知识。关注信息的第二次转换,让学习真实发生,是教师在处理评价信息时应该重点关注的。

基于此,我们开展了“评价信息的处理是否有效?”的主题观察,了解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评价信息,以及教师的处理能否帮助学生完成信息的第二次转换,具体表现为:能否体现结构化的特征,对同属一类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处理过程中,能否改变学生的原有认知,实现提升;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对话,能否在进阶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习在课堂中真实发生。

本次观察的是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爱德校区叶志芳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松鼠》一课。本单元是习作单元,选编了《太阳》和《松鼠》两篇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功能,或阐明事理。《松鼠》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围绕这一课教学,观察小组从三个不同的维度观察:(1)评价信息的处理是否呈现了结构化特征?(2)评价信息的处理是否显现了提升性效果?(3)评价信息的处理是否体现了进阶式过程?

二、观察过程与发现

本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两篇习作例文和一篇习作组成,单元目标是“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单元的设计思路为:先学习课文,再研究例文,最后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在语言建构和运用的基础上,感悟写法,练习写作。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叶老师一共设计了三个评价任务:(1)借助词语,请你以松鼠的口吻做自我介绍,如“我是一只讨人喜欢的小松鼠,我……”;(2)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课文中相对的一段话,对比两种语言风格;(3)请结合资料及课文内容,试着用活泼生动的语言,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向身边的朋友介绍白鹭的外形。

(一)评价信息的处理是否呈现了结构化特征?

在学习松鼠的外貌这一环节,叶老师出示要求,请学生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写小松鼠的外貌的。朗读完这一自然段后,学生交流:“作者写了它的面容、眼睛、身体。”“还有四肢和尾巴。”“我觉得作者写得很生动,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将它的尾巴写得十分漂亮。”叶老师评价:“你从说明方法这个角度来分析,非常好。其实,作者把松鼠的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都写得十分具体,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就是‘摹状貌’。”叶老师在这个环节先点出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让学生加以理解,紧接着提问:“作者在写松鼠外貌的时候有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几位学生作答:“这一自然段写松鼠外貌的时候,第一句话先整体写,接着再写身体各个部分。”……面对几位学生的回答,叶老师很好地对课堂上产生的信息进行了处理,围绕两个方面:首先,写外貌的时候,心中要有一定的顺序,先整体、再局部,分点写可以写得清清楚楚;其次,还要关注手法,可以采用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将松鼠的外貌写得生动有趣。

在这个过程中,叶老师看似蜻蜓点水的几句小结式话语,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了二次转换,通过结构化的梳理,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写小动物的外貌的技巧。

(二)评价信息的处理是否显现了提升性效果?

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題;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即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课堂评价信息的有效处理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起到提升的效果。

本堂课开始时,叶老师设计了一个任务:运用所给词语,以松鼠的口吻来做自我介绍。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需要与当前的学习主题相关,还要尽可能真实,从而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一位学生这样介绍:“我是一只讨人喜欢的小松鼠,因为我乖巧、驯良。”叶老师给出的评价是:能够抓住关键词,说出了松鼠的特点。这位学生脸上露出了笑容。叶老师并没有让他坐下,而是继续问道:“能否用更多的词语来说说松鼠的乖巧和驯良?”经过思考,学生用上更多的词语,具体地说出了松鼠的特点。叶老师给予表扬,随即抛出一个问题:“在表述的过程中,还有什么要注意的?”有学生提到语言不够简洁,而且用了很多次“然后”。此时,叶老师总结:“说的时候要用上更多的词语来表现松鼠的讨人喜爱,还要注意表达的流畅性。”经过叶老师的提醒,相信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已经建构出自我介绍的注意要点。这就完成了信息的第二次转换。在自由练习中,学生互相听与说,互相提意见。最后,叶老师请另一位学生再次做自我介绍,他的表达完整、流畅。

可见,评价信息是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这个“旅程”中的证据表现,学生能走到哪里,教师的“导航”十分重要。教师要及时处理信息,引领学生的课堂学习;学生要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三)评价信息处理是否体现了进阶式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化的生成过程,师生对话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有效处理,可以改变学生的认知,离预设的教学目标越来越近。我们可以从叶老师的课堂上寻找到这样的证据。

在第二个任务中,叶老师让学生画下课文中比较典型的语段,并自由朗读,比较《松鼠》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语言风格以及说明方法的不同点。在这个环节,对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一段话,学生说到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叶老师追问:“这种表述,你觉得有什么特点?”学生有些不知所措。叶老师适时引导:“我们之前学过《太阳》这篇文章,你觉得和这篇课文的语言相似吗?”学生回答道:“有点像,这样的语言比较平实。”经过叶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分析出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叶老师接着问:“那我们书中这段话的语言风格怎么样呢?”学生很容易通过对比,发现书中这段话的语言十分生动、形象。

叶老师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对信息进行了有效处理:品析语言时,结合上一篇课文《太阳》,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碰撞,学生能够体会到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从而实现进阶。

三、观察思考与建议

(一)倡导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

一堂课,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是教师该思考的首要问题。课上所有活动的设计、评价信息的处理,都应该指向目标。一切要从学生出发,学生的问题所在就是教学的起点,也是目标的定位。第二个评价任务,要求学生比较两段话的语言风格。本堂课的重点就在于体会说明文的两种语言风格,这也是学生的问题所在。从问题出发,这个任务的设计,真实推动着学习的发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叶老师通过对信息的处理,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对信息进行第二次转换,让学生明白了这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但是,我们观察到,很多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对于“语言风格”这样的专业术语似乎并不能完全理解。教师在处理过程中,也没有较好地解释这一概念,这样的处理缺失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阻碍。要实现课堂评价信息的有效性,所有的评价都需要指向目标,脱离目标的评价是无效的。

(二)追求信息迭代的学习

真正的系统性学习,需要不停地迭代升级。所谓“迭代”,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完善和精进,而不是换个领域重新开始。就课堂教学而言,只有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正确搜集和处理课堂评价信息,让新知和旧知进行整合,才能促使学生对信息进行二次转换,让学习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炼制”活动。在这堂課中,我们看到了叶老师对于课堂评价信息的梳理,让学生学习到了新知,但是似乎还不够。在对学生的信息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在他们已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评价。教师对于课堂上产生的信息进行有效评价,就像在新知与旧知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能够通过这座桥梁,碰触到成功的果实,从而达成真正有效的学习。

(三)采取结构优化的策略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诸多信息,教师要对这些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对于课堂中产生的信息,教师在处理时,要做到条理分明。我们观察到,这堂课最后的写作环节中,对于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叶老师的评价不是一个一个问题地指出,而是对学生出现的共同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于共性问题作出的评价,受众面更加宽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优化课堂结构。

猜你喜欢
结构化
体育学科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讨
基于课程结构化视角的分数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单元整体视角下的概念结构化教学
顾丽英: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基于结构化方法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编写研究
借助问题情境,让结构化教学真实发生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将碎片化知识结构化的五大策略——以《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为例
奉贤东区糖尿病胰岛素类似物结构化管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