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吟诵课“三步走”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

2021-01-21 22:19郑模亮
启迪·中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古韵三步走平仄

郑模亮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国学内涵博大精深,经典史册镌刻深理,文籍承载先贤智慧,朗诵吟唱音韵和谐,营造意境形象优美,是一座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富矿,学习掌握经典吟诵,了解品味经典文化,思考内化人文精神,进行有效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国学经典吟诵课应分“三步走”。

一、第一步:培养学生吟诵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人、事、景、物、活动的长期性趋向,是一种主动、积极、热情、浓烈的情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本质是“教学生学”,通过教师言行激励、诱导、启发,唤起孩子对国学的情感,激发孩子学习经典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学习,孩子们一欢喜,一快乐,学习还是难事吗?

(一)选择曲调

1.传统吟调。传统吟诵是古音韵调,承载深厚文化积淀,饱含吟者对国学经典的深入理解和自身文学功底及人文素养,应当注重古韵的熏陶和学习,服务于国学经典的感悟赏析、创作修改。

2.新吟唱法。新吟唱法是采取吸纳地方民歌演唱技巧和国外音乐演奏技巧,在传统吟调基础上,独自创造的一种全新吟咏模式,这种吟诵比较注重音乐效果、情绪渲染,一定程度上赢得学生喜爱,但忽略诗词本身美感,有“舍本逐末”之嫌。

3.自创新调。采用流行歌曲调子,融入古诗词句,作为吟诵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但这样就会为了呈现音乐本身美感而忽略语言本体,远离国学经典吟诵教学课目的,应少用或不用。

(二)只听不教

国学经典吟诵,先溯源文化,寻求学生认同文化,选择哪些学生喜欢吟诵或者内容熟悉经典,消除陌生感和排斥感,提供古韵录音,在有了认同感后去倾听、深入听、反复听,教师示范吟诵亦可,只供欣赏,不求会吟,只要多听,就一定会开始接受它、理解它、喜欢它,重点在于辨识声音高低,把握节拍快慢,逐步产生学习强烈愿望。

(三)教生诵读

古代人教学,先诵读后吟诵,讲究顺序在兴、道、讽、诵、言、语六字,讲解后背诵,背诵后吟诵。国学经典吟诵,务必让学生知晓简单的平仄规则、诗词的节奏划分,了解基础知识后再去美读诗词,具体指导音韵平仄及声调高低长短,打下良好吟诵基础。

(四)教师范吟

国学经典吟诵课,教师应有适当范吟,也一定是在学生学会有节奏和感情诵读经典后,亦对吟诵产生兴趣时,通过范吟给学生直观感受,直接接收老师展现神态、动作、情感所表达心理,进入国学经典营造氛围,初步全面感悟经典。

(五)普通话吟诵

普通话现在是国家通用的语言,吟诵教学需以普通话为主,兼具方言吟诵,无须排斥。我们清楚,传统吟诵就是方言的艺术,古韵录音大多如此,理解国学经典的文化精髓后,可用所属方言吟诵,亦可其他方言吟诵,毕竟用自己熟悉语言进行国学经典吟诵,这既是一件从未做过而极具挑战的事情,亦是一件让人充满乐趣而异常兴奋的事情,不亦乐乎?

二、第二步:学习探索吟诵规则

(一)平仄声律

国学经典,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义丰,形式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知晓国学平仄声律、节奏划分,从文本音节看文章气势,吟诵时掌握好节奏顿挫、声调抑扬、前后贯通,是吟诵经典最起码、最基本要求。

(二)依字行腔

依字行腔,就是按字标准音的声韵、声调进行,不能改变字本身的读音,哪怕为迎合音乐效果做小的改变也不行,注重理解声韵与情感关系,真正做到字正腔圆。

(三)依义行调

依义行调,按照诗文蕴含意义安排曲调,蕴含“意义”包含字义、音义、文化内涵三层意义,字义平常比较重视也较好理解,音义因为时间久远我们现代人不好理解,文化内涵因为时代相差久远难以理解,但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价值所在,理解经典思想文化,学习圣贤高雅人文,建构读者自己理解,安排认为适合曲调。

(四)平长仄短

平声,读慢一些、长一些,拉长读、高昂平直;仄声,读高一些、短一些,短读、委婉曲折。上声细小、亲密,去声决绝,入声急促,亦可据表达思情或吟诵习惯改变。

(五)平高仄低

现在,国家大力推行讲普通话,需遵循“平高仄低”吟诵规则,“平低仄高”是古韵要求,主要针对于原来的文读系统而言。

(六)入短韵长

入短韵长,“入”声表意“急促”,故读字要短促、有力,“韵”字是作者情感流露、迸发,故吟字要延迟、拖长。

三、第三步:细品情感自由创调

(一)反复涵咏

国学经典吟诵教学,需对经典文本做好整体感知,不能采取割裂式进行条分缕析,让吟诵的流畅曲调适宜作者起伏变化心情,让学生进行反复的吟诵涵咏,便能够在音韵起承转合间感受文本作者情感的起伏跌宕,久之,自然悟入。

(二)课内与课外联合

国学经典吟诵教学,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用范吟、听古韵等方式带领学生深潜文本,利用联想、想象文本生成形象和情景,深刻理解蕴含人文、思想、哲理,穿越千年去對话古代圣贤,体会经典文本韵味,鼓励学生通过课后活动积极反复吟咏、多听多练。

今天,我们要推进民族的复兴,迫切需对中学生的人文教育引起重视,通过国学经典吟诵课“三步走”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促使他们更深远地思考人生,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力传承者、传播者,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征程中,让中华优秀文明弦歌不断,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黄琼兰. 中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2]刘慧莹. 古诗词文吟诵教学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3]王畅. “经典诵读”在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中的价值追问与反思[D].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猜你喜欢
古韵三步走平仄
泰州古韵
学诗3
退休岁月
“古韵”与“语用”共舞
春天的马蹄声
中国创新“三步走”令人着迷
“逾”与“愈”不同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
诗词格律是怎样形成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