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讲述

2021-01-31 10:53张一静
数字传媒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国宝大唐纪录片

张一静

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监测与发展中心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凭借守正创新的创造理念、对中国文明发展的内涵解说,聚焦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挑选18 家博物馆的25 件国宝,带观众领略魏晋风骨、大唐风韵,感受多元包容的盛世风度,赢得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喜欢。

1 新式表达:实现“轻”与“重”的巧妙平衡

《如果国宝会说话》不同于部分纪录片略显枯燥的拍摄和表达,它以一种别具匠心的新式表达,巧妙结合“轻”与“重”,将文物、文明的厚重以轻松愉悦的方式表达出来。

“ 轻 ” 指 向 纪 录 片 的“ 表 ”,“ 重 ” 为 纪 录 片 的“里”。每一集影片看似通过接地气的旁白讲述国宝的“心声”,但每一件文物都有稳固的学术支撑,有独特的“性格”,观众可站在国宝的角度,感受它的历史呼吸。用总导演徐欢的话来说:“我们是用现代人能听懂的语言,用白话描述了一遍国宝。我们要让文物活起来,就要想办法让观众感兴趣。但这种感兴趣,也不能哗众取宠”。

1.1 五分钟,让国宝轻松开口

“五分钟的文明简史”,是大道至简的从容。《如果国宝会说话》每集只有五分钟,这是主流电视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命题的时候,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一次主动性适应。五分钟的视频,像一个词条索引,点击进去,会走向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里,寻找智慧和美。

以《唐代侍女俑》为例,片头大胆使用摇滚乐,显得自由奔放,充满节奏感。而解说词轻松俏皮却直击人心:“1000年后的胖妹如我,看到那时的你,真是羡慕、嫉妒、爱”“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胖妹,我曾梦想生活在大唐,但后来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肿,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为美,你身边同样有苗条的闺蜜。只是那时自信,那时自在,那时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为美。”这些贴近年轻人日常的“时尚表达”,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无缝连接,顺畅对话。

纪录片中,她有饱满的脸颊、小巧的鼻子,让人怜爱的嘴巴,忽而跟着潮流打扮自己,成为蝴蝶翻飞的疯丫头,忽而穿上男装,成了长安城最酷的小妞。以自信为美的大唐女子再配上俏皮的背景音乐,时髦又有趣。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认为,片中这些难能可贵的新文创思维,潜移默化中撬动着年轻观众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1.2 每一件,千百年厚重沉淀

虽然这部纪录片解说词幽默诙谐,大量运用网络词汇、拟人手法,但其内核是严肃的,文物本身经过严格考证、严谨拍摄,这都是成片的立身之本,创作组需设置学术顾问前期介入、文博专家评议、文物局专家把关等流程才能让成片面世。

《唐代侍女俑》看似轻松的表达下,将大唐女性的自由多元展现的淋漓尽致。其发型有堕马髻、倭堕髻、双螺髻、双环望仙髻,时俏皮、时温婉、时端庄、时浪漫。生活上她们可以骑马打猎;可以仗剑行侠,追求绝不雷同的人格和精神;可以陷入爱情,孕育小生命。在中华数千年的帝王时代中,只有大唐的女子可以有诸多选择,“胖妹们”自信、自由、自在,不用投他人所好的成为自己。她们穿越历史长河,以最本真的姿态讲述着过往的经历,向我们充分展示着包容、开放的大唐气象。饱经沧桑的国宝,千百年后依然让我们感到震撼,这份情感孕育的力量,是最坚定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2 技术助力:将国宝之“静”化为鲜活的“动”

媒体融合、技术手段进步,会促使节目形态更新变化。《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中,借助三维数字扫描、高清平台信息采集、多光影采录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拍摄的文物进行二次加工,令千年文物重返昔日光彩。这些技术,突破传统摄影视角束缚,赋予古物生命力,使之动态展示在观众面前,一改枯燥乏味,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国宝的专属文化基因。

2.1 数字技术让文物重生,观众成为历史参与者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在技术手段运用上取得了突破和创新。文物的厚重通过现代、流行的艺术方式得到表达,刷新了观众对历史的想象。动态的文物表现和沉浸式体验,是观众的最大感受。同时,运用8K 数字技术、AI 再构了历史现场,让观众感受文物魅力与鲜活。

以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为例,片头以流畅曲水、群贤吟诗作赋声为打开方式,再通过大数据算法模拟书法真迹,运用AI 技术扫描兰亭序的运笔,重现其创作背景,将观众带入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卓等41 个友人在会稽山饮酒赋诗的场景中。纪录片中,补充性动画、剧情动画、声音塑造的融入,让宣纸动了起来,原帖中出现八次、但写法各不相同的“之”字逐一再现,树影摇曳,斑驳在宣纸上,偶有瓢虫入画面。这种强烈的情境代入体验,在为纪录片提升叙事性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更强的观影感受,仿佛观众也是王羲之书写千古绝唱的见证者。

2.2 编程代码形式展现古代二进制

《立狮宝花纹锦》一集,残破不堪的立狮宝花纹锦曾经是何等惊艳,通过计算机的拆解、对比、分析、复原,在纪录片中得以重焕生机。强大的数据分析与模拟运算,让复杂的纹锦奥秘纤毫毕现。从现代设计师的角度、编程的思维来解构大唐新样,展现其魅力。比如将缜密的织线对比二进制,把手工织就的锦与计算机二进制算法1 与0 类比,用特效突出了纹样外围和中心题材的多种组合方式。

织锦不仅是纹样设计的载体,每一件不同花样的现存残片更是储存着他们独特的经纬编程。作为有机物的织锦依旧呼吸着,生命由蚕丝的那一端连接着被无形代码包围着的新世界。全程没有一句文案,却让文物复活重生。每一幅绚丽织锦,都是大唐顶级设计师和现代顶级工程师共同打造的精品。

结束语

文物是历史的结晶,是文化的精髓。这些国宝,包罗万象、各具水准,代表了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最高智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新颖独特的讲述方式、新奇有趣的文案、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这些原本静处于博物馆一隅、待人观赏的文物,瞬间有了生动的个性。

猜你喜欢
国宝大唐纪录片
梦里大唐知多少
“国宝”竞拍会
寻迹大唐
梦回大唐
如何在大唐朋友圈优雅炫富
漫话国宝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