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法政大学粤籍学生考论

2021-01-31 13:40宋水英曾志灵
惠州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广东毕业生革命

宋水英,曾志灵

(1.广东培正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830;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摇摇欲坠,为了挽救土崩瓦解的封建王朝,当政者积极推行新政。于是, “ (1901年)八月初五上谕各省派遣学生,加以奖励与限制的督促,自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五六年间,留日学生达万余[1]” 。文中 “ 奖励 ” 是指 “ 学成领有凭照回华,即由该督抚、学政按其所学,分门考验。……如果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华,准照派出洋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均候旨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各项出身,以备任用,而资鼓舞 ”[2]。清政府在两年时间里修订了考验章程,并于1905年7月进行了第一场留学毕业生考试。金邦平等14人被授予进士、举人出身,同时被赐予官职[3]772。同年9月,科举制被废除,学部设成。自1906年起,留学毕业生考试分为每年10月进行的学成考试(授予进士、举人等出身)及翌年5月进行的入官考试(授予官职)。据统计,学成考试专业分为政法、医科、理科、工科、农科、商科、文科等7科,顺利通过考试者共1252人,其中法政科有813人,约占总人数的65%,为首位[4]。可见,留日学生中法政科为热门学科。

当时在开设法政科的学校中,日本法政大学极富盛名。 “ (1904年)四月,(法政大学)为清国留学生特设法政速成科,乃应清国人之请,并与驻日清国公使协议之结果。该科为清国留学生提供华语通译,教授法律、政治和经济等科,修学期限为一年,已于五月七日举行开讲式,且停废暑期假期[5]6” 。

法政速成科于1904年5月7日开班。到1905年12月底,法政速成科获批分设法律部和政治部。1906年3月,清廷开始限制速成科,要求 “ 习速成科者或政法或师范,必须中学与中文俱优,年在二十五岁以上,于学界、政界实有经验者方为合格,否则不送 ”[6]3。受之影响,法政速成科5月班未开班。另 “ 特为卒业生设补修一科,以一年修了 ”[5]18。补修(亦记作 “ 习 ” )科修业各学期自十月到第二年四月,自四月到九月。是年8月,清廷认为习速成科者已足以解决急需问题,于是下令停派速成师范、法政生[6]105。1908年法政速成科停止办学。

为系统研究法政速成科的粤籍留日学生,本文以该群体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挖掘相关史料,考证法政速成科粤籍留日生的名单信息及活跃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考察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法政速成科粤籍留日生的基本情况

法政速成科存续的时间虽不足四年(1904.5.7-1908.4.26),但入学人数超过1868人,且顺利毕业者有1215人。考证当中粤籍留日学生的人数,将有助于掌握粤籍留日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生源特征。

(一)粤籍留日生的名单

《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5]137-167上记录的名单如下:

“ 第一班(1904.5-1905.6)毕业生1名 ” ,为 “ 嘉应人钟铣,官费生 ” ;此外,同班还有从化人自费生谢汝霖[7]3。

“ 第二班(1904.10-1906.6)第一学期修业生41人,分别为南海人孔昭焱、张澍棠、曹受坤、陈庆贡、章若衡、陈融、邹永誉、杜之杖、刘学毅、陈天球、陈文、潘元敉、黄轩佐、陶汝霖、李文范;番禺人汪兆铭、金章、朱大符、胡衍鸿、古应芬、张树坍、姚礼修、何湛霖、吕达英;东莞人祁耀川、崔斯哲、莫鸿秋、张福照、张伯桢;海康人吴天宠;顺德人苏启元、黎庆恩;花县人骆鸿翔、骆鸿年;归善人陈炽昌,以及州府不明者章仲希、陈百东、柴起标、倪敏敷、李凤威、张万梓。 ”

“ 毕业生36人:孔昭焱、汪兆铭、金章、朱大符、张澍棠、曹受坤、李文范、胡衍鸿、祁耀川、张树坍、吴天宠、姚福修、陈庆贡、黎庆恩、崔斯哲、章若衡、陈融、邹永誉、苏启元、杜之杖、骆鸿翔、章仲希、刘学毅、骆鸿年、陈天球、张伯桢、陈百东、陈文、潘元敉、黄轩佐、柴起标、莫鸿秋、倪敏敷、陈炽昌、梁秉钧、李凤威 ” 。

比较修业生和毕业生的名单可发现,顺德人梁秉钧不在第一学期修业生名单上,却出现在毕业生名单中,不排除有以下两种可能:一是中途入学,一是他没有参加第一学期的考试,因暂无史料可证,留作日后进一步研究。古应芬的籍贯标注了两种,分别是广东和福建,姚礼修标注为 “ 姚礼修 ” 和 “ 姚福修 ” 两种[5]139,148, “ 福建 ” 为误标, “ 姚福修 ” 为误写,因此第二班毕业生多一人。另日方名册记录的 “ 杜之杖 ” 和《东方杂志》[8]以及章宗祥[7]4记录的 “ 杜之杕 ” 是同一人,因此本文遵循中方的史料,标记为 “ 杕 ” 。

此外该班还有3人:一是高明人崔通约[7]7,一是金福保[8];一是番禺人吕存诚[9]。因此,第二班粤籍毕业生的实际总人数是38人,同一班的金福保、张福照、陶汝霖、吕达英、张万梓、何湛霖、崔通约并未毕业。

“ 第三班(1905.5-1906.11)毕业生4名 ” ,分别为潮州人郑浩,嘉应人何天翰,以及州府不明者李玉林、黄祖诒。此外,同班学生还有琼州府人林文英[10]53。

“ 第四班(1905.10-1907.5)毕业生13名 ” ,分别为东莞人陈官桃、叶衍华;番禺人黎祖健;嘉应人邱心荣;恩平人陈天辅,以及州府不明者苏敬、区枢、陈瑞麟、吕存晟、苏纬纶、廖云藻、郑典、邱树人。

“ 第五班(1906.10-1908.4)法律部毕业生10名 ” ,分别为南海人黎湛枝;顺德人岑光樾、陈国镛;东莞人张景宗、叶毓仑(亦记作 “ 崙 ” );番禺人陈道华,以及州府不明者石述彭、张烜、严光第、袁体经 ” 。

“ 第五班(1906.11-1908.4)政治部毕业生4名 ” ,为州府不明者卫作忠、区桐、谢兆荣、周锵铭 ” 。

“ 补修(习)科(1906.11-1907.11)毕业生13人 ” ,分别为清远人朱汝珍;番禺人商衍鎏;东莞人陈高第、陈官桃、叶衍华;新会人陈启辉、李翘燊;南海人李庆莱、区大原;恩平人陈天辅,以及州府不明者苏敬、吕存晟、区枢。

虽然清廷于1906年8月明确下令停派法政速成科留学生,但为了维持科举废止后进士馆的运营, “ 学部奏定变通进士馆办法,甲辰科内班三十余员送入日本法政大学补修科,其外班、及未经到馆之学员送入日本法政大学第五班速成科 ” ,其中,送入法政大学补修科的粤籍学员有 “ 区大原、李翘燊、陈启辉、商衍鎏、朱汝珍、李庆莱 ” 等6人,选入法政大学速成科的有 “ 黎湛枝、江孔殷(南海人)、岑光樾 ”[11]等3人。这9人,除了商衍鎏、朱汝珍是编修外,其余7人均是庶吉士的身份。补修(习)科13人中陈官桃、苏敬、吕存晟、陈天辅、叶衍华、区枢均是第四班毕业生。另外,由于补修(习)科只招速成科毕业生入学,因此班内学生陈高第应是该校毕业生,毕业生名单没有登记在案,是否漏登,有待进一步考证。

综上所述,目前名字可考的粤籍毕业生人数为77人,入学者87人。由于当时去日本留学无需办理护照,不少自费生绕过学部备案直接入学,所以实际人数多于此数字。

(二)粤籍留日生生源地分布

粤籍留日生的生源地具体分布如下:广州府53人,其中南海19人、番禺13人、东莞10人、顺德5人、花县2人、清远1人、新会2人、从化1人;嘉应州3人;惠州府1人;潮州府1人;肇庆府2人;雷州府1人;琼州府1人。另有25人暂无据可查。

如前所述,法政速成科于5月开班,杨枢呼吁各省派学生入学,广东8月便考选学生,在这短短三个月内,除了身处省城广州府的人能够及时了解粤督发出的通知并备考,其他州府的人获知信息相对滞后,因此第二班入学的粤籍学生便有35人(或以上)来自广州府。加之广州府是广东省的经济中心,教育条件较为发达,生活相对富庶,具备自费的经济条件,且易得风气之先,广州府自费生亦相对较多。另外,张伯桢、陈官桃、黎祖健、叶衍华、陈国镛、孔昭焱曾在万木草堂师从康有为,而这些人亦都是广州府出身。清廷锐意宪政改革,作为当时维新变法的召集人康有为也抓住此机遇,呼吁弟子前往日本学习法政,而法政速成科的成立正好为其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二、粤籍留日生的毕业去向

清末粤籍留日学生在法政速成科毕业后,有人继续升学亦有人选择回国。回国者从事教育,培育新式人才。此外,也有人通过学成考试、入官考试,踏入仕途。

(一)升学深造

陈官桃、陈高第、吴天宠、崔斯哲、叶衍华、陈国镛、叶毓仑(崙)、张景宗毕业后,考入法政大学专门部法律科,钟铣考入法政大学专门部法律科又研究科,祈耀川考入中央大学,郑浩、陈天辅、张伯桢考入法政大学法律科,区枢考入法政大学,邱心荣考入早稻田大学专门部政经科,周锵铭则考入明治大学专门部法律科。他们之所以选择升学深造,与速成教育效果多少有些关系。由于法政速成科重在速成,所以短期内无法掌握到系统的法律知识。加之清廷鼓吹立宪,仅习法政速成科,难以为厘革立法行政效力。他们审时度势,认识到自身法律知识的局限及不足,遂做出如此选择。

(二)执教广东法政学堂

1906年5月广东法政学堂开学,初期教学对象为本省官吏士绅,以培养推行新政人才为教育宗旨。成立伊始,需材恐殷。适逢法政速成科第二班毕业生学成回国,因此张树坍、莫鸿秋、金章、姚礼修、张澍棠、曹受坤、朱执信、骆鸿翔、陈融、邹永誉、陈庆贡、杜之杕、李文范、黎庆恩等人皆执教于此。另刘学毅任总监学官、章若衡任监学官、姚礼修任总务长、古应芬等人任文案官。区大原毕业后,亦加入教习队列。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该学堂为粤省培养了225名法政人才[12],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法政人才短缺的局面。此外,黎庆恩编述的《地方自治制要论》对地方自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另该学堂为普及法政教育,还刊行了《法政丛志》。该杂志刊录的金章撰文《占有为一种意思表示否耶》、张澍棠译文《英律原理》、张树坍译文《代理权之发生》、黎庆恩译文《论行政裁判》等,起到了普及外国法律知识的作用[13]。

(三)参加学成考试和入官考试

在1906-1911年(1906、1907没有法政速成科毕业生获举人出身)的学成考试中,获得法政科举人出身的粤籍法政速成科毕业生有16人:郑浩、区枢、陈官桃、陈高第、祈耀川、陈天辅、邱心荣、吴天宠、崔斯哲、张伯桢、叶衍华[3]813,832,838,841-843,陈国镛、钟铣[14],叶毓仑(崙)、周锵铭、张景宗[15]。且在1909-1911年的入官考试中郑浩、陈官桃、崔斯哲获内阁中书补用,陈高第、区枢以七品小京官按照所学科目分部补用[3]884-885,914。祁耀川任法部主事,吴天宠任外务部小京官,叶衍华、张伯桢、陈国镛任法部小京官,陈天辅任大理院小京官,邱心荣任学部小京官[10]146-147,150,钟铣任安徽知县[10]152。

以上历届学成考试、入官结果表明,从法政速成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粤籍留学生都参加了学成考试和入官考试,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者16人、被赐予官职者13人,约占粤籍毕业生的20%和16%。可见,追求名利或幻想通过入职官场来挽救清廷的粤籍学生不在少数。与此同时,亦不难发现,优等生汪兆铭、李文范、朱大符等人却不在列[5]147。至于具体原因,是否与其政治立场有关,尚待挖掘史料和进一步研究。

三、粤籍留日生的政治对立与论战

由于法政速成科的学生 “ 有为贵族富豪之子弟者,有出身贫寒来自田间者,有为秘密会党之领袖以亡命来着,有已备有官绅之咨各来此为仕进之捷径者……而其政治思想则可大别之为‘革命’与‘保皇立宪’两派 ”[16]22。政治思想的不同,使得他们加入不同的团体,并因此引发了两场论战。

(一)保皇立宪派

张伯桢等人曾是康有为的弟子,加之第五班学生多是官绅,思想阵营上多倾向于保皇立宪。他们接受的知识及个人见闻,以及赴日前的出身使得他们在立宪团体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1.政闻社。1905年10月9日,梁启超等人在东京发起政闻社。其宗旨为:确立立宪政治,使国人皆有参与国政之权;对于内政外交,指陈其利害得失,以尽国民对于国家之责任心;唤起国人政治之热心,及增长其政治上之知识与道德。因此,加入该组织的人,皆有推动立宪改革的志向。在政闻社,有不少粤籍法政速成科的学生身担要职。如:

陈高第,任庶务科员;陈国镛,任书记科员;陈官桃,任会计科员;叶衍华、张伯桢、郑浩、黎祖健、陈高第、陈官桃,任编纂科员。其中,陈高第、陈官桃等还负责东京社务[17]351-352。该组织积极鼓动立宪,曾拉拢民间团体,一同参与签名运动,请愿速开国会。此次国会是由上海 “ 预备立宪公会 ” 发起,除了政闻社的成员外,还有 “ 粤商自治会 ” 成员及其他省份的人员参与[17]356。由于康、梁在联合海外二百埠侨民上请愿书中,提到迁都江南,及改大清国号为中华民国等内容,犯清廷之大忌,政闻社于1908年8月25日被查封。

2.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各地立宪团体应运而生。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成立于1907年11月,由推崇宪政的士绅和广东省法政学堂的教习莫鸿秋等人发起,社长为梁庆桂,以忠君爱国为首务,以研考宪法为宗旨。该研究社刊有《广东地方自治研究录》,张树坍任总编辑。不久,张病亡,莫鸿秋替任。《广东地方自治研究录》秉承该社宗旨,以研究立宪政体,宣传和普及地方自治知识为己任。刊登了大量有关宪政、地方自治的文章。主要撰稿人有张树坍、杜之杕、黎庆恩、莫鸿秋、张澍棠,曹受坤、骆鸿翔、骆鸿年等人[18]。他们在该研究录发表文章,通过介绍日本户籍法、地方行政机构特征、提议设立羊城市会私议,向社会民众普及地方自治相关的法政知识,以此加深人们的认知。

3.粤商自治会。粤商自治会出现在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之后,它是由七十二行商人设立的商界立宪团体。 “ 参与新政,兴商富国 ” 是其口号。江孔殷是该商会的主要人物之一,曾师从康有为。由于康、梁派人从中暗中操持,自治会追随政闻社活动的频率越来越多[17]358。该商会为协助城镇成立自治会、鼓动争取实现立宪,还创办了自治研究所,举办立宪政治讲习班。

(二)革命派

1.加入同盟会。新式知识分子到日本接受西方法政知识后,思想受到极大冲击和影响,汪精卫因 “ 留学法政,从宪法学到了国家观念及主权在民观念,从前所谓‘君臣之仪’撇至九霄云外,固有的民族思想勃然而兴,与新得的民权思想会合起来,便决定了革命的趋向 ”[19]。胡汉民亦曾在个人自传中写道: “ 余尤与汪精卫、朱执信、张伯翘、李君佩、古湘芹、陈协之契洽,与共晨夕,为学问道义之切嗟。汪、朱固有民族革命思想,余尚气敢言,而汪、朱器量之宏远,心思之精密,皆足以匡余不逮,则交益深 ”[16]17。受汪、朱的影响,胡汉民等人的革命思想益发强烈。1905年,胡汉民返粤巧遇廖仲恺,并听闻孙中山先生抵达日本,组织革命党,胡汉民于是急返东京。未至,同盟会已成立。同盟会成立当日,汪兆铭、朱大符、李文范、张伯乔、古应芬、金章、杜之杕、张澍棠、姚礼修9人一同加入[20]。后胡汉民亦加入。胡任秘书,保管秘密文件,汪任评议部长,朱为评议部评议员兼书记。胡、汪二人因职务关系,与孙中山也日渐亲近。不久,胡汉民办《民报》,该刊成为同盟会的喉舌。

2.与保皇立宪派的两场论战。1906年,《民报》与 “ 保皇立宪 ” 派的《新民丛报》展开了激烈的首场论战。其导火线为康、梁等人借追悼戊戌庚子烈士之名,吸收新成员,恰逢胡汉民在场。为此,胡汉民登台力说三小时,抨击保皇派的虚伪行径,并将演说稿载于《民报》,另印小册子广而告之。对此,保皇立宪派借列强瓜分中国之恶行以此妖言惑众,言革命必生内乱,导致国家被瓜分。后汪精卫撰文《革命不致召瓜分说》力驳之,胡汉民、朱执信、李文范则诠释民生主义之真理,驳斥梁启超等人对革命本质的污蔑。梁亦毫不示弱,竭力反击。由于 “ 革命党从民众利益立场,于客观事实无所隐蔽;保皇党则反之,其言仅代表新官僚之利益;两者相形,已足使人听取其是非,而为公正之评判 ”[16]29。最终,《民报》大获全胜,1907年《新民丛报》停版。通过这场论战,胡汉民、汪精卫、李文范等人打击了留日学界保皇势力的气焰,并宣传了孙中山提出的 “ 三民主义 ” ,让外界对革命有了较为客观的基本认识。

1907年8月,主张 “ 开启民智,使华侨爱国爱种 ” 的《中兴日报》刊行于新加坡,主笔为汪精卫和胡汉民等人。当时,新加坡早有康有为等保皇派所发行的《南洋总汇新报》,不明外界形势的华侨多信康有为的言论,反对革命。为扫除保皇势力、发展华侨革命力量,1908年6月,《中兴日报》刊行文章向《南洋总汇新报》发起论战。徐勤在《南洋总汇新报》上重提保皇派旧调,谓革命足致列强瓜分。汪精卫奋起力驳,在《中兴日报》上发文《申论革命决不招致瓜分之祸》。《南洋总汇新报》继而反驳汪精卫,并刊行文章渲染革命必致列强瓜分之说。胡汉民发表《驳总汇报惧革命招瓜分之说》,汪精卫亦以《革命可以杜绝瓜分之实据》一文正面反击,这场 “ 革命、保皇之论战,几若在日本之所为 ”[16]50。康、梁自上次论战失败后,元气大伤,第二场论战更是表现逊色,短时间内便败下阵来。此场论战 “ 笔枪墨炮,此来彼往,杀声四起,把南洋昏聩的同胞,从梦中惊醒起来,不论反对革命的或支持革命的,多要争读中兴报 ”[21]。华侨逐渐认识到革命的宗旨,南洋的革命风气亦由此开拓起来。

通过以上两场论战,革命派将保皇派的 “ 革命招致瓜分诡论 ” 驳斥得体无完肤,革命主张受到广泛推广及认同,为革命实践提供了巨大的宣传效果。

3.发起革命。同盟会的粤籍留日学生时刻不忘宣传革命。朱执信在广东法政学堂、两广方言学堂任教时,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介绍西方民主政治学说、灌输革命思想,以此发展革命种子。据同事张次溪回忆: “ 学生之加入同盟会者甚多,皆执信为之介也 ”[22]。其中,邹鲁、陈炯明便是他在法政学堂执教时的高足。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继死去,朱执信认为时机大好,和邹鲁等人策划广州起义。但由于中途走漏了风声,广州起义失败。接着,朱执信和李文范等同盟会成员积极筹办新军起义,尽管接连受挫,朱执信并不气馁,与李文范等人继而发起了震惊海内外的黄花岗起义。起义虽败,却深入民心,激发了人民拥护革命的情绪。1911年,武昌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朱执信带领广东革命党人迅速进军广州,胡汉民成功说服掌握广东军事实权的水师提督李准弃暗投明,1911年11月广东正式宣告独立。广东的独立,彰显着革命军的阶段性胜利,为之后辛亥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此外,保皇立宪派和革命派皆有人加入广东咨议局。广东咨议局成立于1909年10月。该局91名议员半数来自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可以说,研究社基本掌控了咨议局。这些议员的政治倾向大致划分为三派:占多数的封建顽固派,其次是资产阶级立宪派及少数革命派。书记长古应芬、议员朱执信都是同盟会的成员。革命派进入当时言论最高机构是为了争取决策权。1909-1911年间,议员们提出议案147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丘逢甲、古应芬等提出的禁赌议案。通过激烈的斗争,他们成功促成该议案的通过,为广东摘除了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毒瘤。虽然其为广东当时税收的第一大来源,经济暂时受到影响,但以长远目光来看,有百利而无一害。咨议局的出现,打开了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先河,它成为当时传递民意的重要机构。然而由于重大事件的裁定权仍在督抚[23],为朝廷服务之性质始终没有改变,广东独立后,咨议局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综上所述,持保皇立宪思想的粤籍学生加入各种立宪团体,争取实现立宪;持革命思想的粤籍学生在扫除保皇势力的同时,利用各种途径宣传革命,壮大革命力量,并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结语

法政速成科的入学人数超过1868人,而名字可考的粤籍学生共有87人。这87人多出身于相对富庶的广州府,观念上更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在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前后,曾师从康有为的粤籍学生积极加入立宪团体,宣传地方自治及立宪相关的法政知识。而朱执信、胡汉民、汪精卫等部分学生接受民族、民主共和思想后,选择追随孙中山。他们积极宣传革命,并打击保皇立宪派的势力。为培养更多革命苗子,同盟会成员到法政学堂、两广方言学堂执教。待时机相对成熟后,朱执信、李文范等人毅然发起起义,实现了广东独立,并为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晚清的最后几年时间里,粤籍留日生的身影遍布广东法政界、教育界、商界。他们共同唤起了青年知识分子对参与政治的觉醒,促成民主革命运动的最终胜利。

猜你喜欢
广东毕业生革命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中国的出行革命
广东舆情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最“叛逆”的毕业生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