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斗争精神的重塑

2021-02-01 09:27王一鸣
关键词:斗争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吴 双,王一鸣,李 明

(1.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110036;2.沈阳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110168;3.沈阳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110866;4.辽宁教育学院 教育科研与评估中心,辽宁 沈阳110031)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1]千百年来斗争精神的基因存续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之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航程中将斗争精神元素不断更新塑造,使斗争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在百年斗争历程中不断得以更迭延伸,激发和鼓舞中国人民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道路上久久为功、孜孜以求。为此,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态势,斗争精神在新时代仍然需要被唤醒、发展与弘扬。深入认识与研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重塑斗争精神,对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条件下持续开展伟大斗争,鼓舞和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中国人民以高昂饱满的斗争意志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斗争精神深植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中

(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具有斗争精神

习近平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2]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富有英勇斗争的精神力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亿万中华儿女的英勇斗争精神推动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远古时期,盘古开天辟地、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无一不凝结了中国古代人民应对自然挑战、适应自然界所体现的自强不息的英勇斗争精神与气节。在封建时代几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人民在战胜自然灾害、开疆拓土、治理大江大河中不断奋勇斗争,用智慧和双手开创了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等泽被万代的伟大工程;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的历史中,涌现出一批以家国情怀为追求、敢于斗争的英雄人物,诸如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等,他们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精神屹立于历史长河中,鼓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3]。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未能认清革命胜利需要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事实,惧怕人民群众,不能广泛联系和发动群众,未把握取得革命胜利需要团结依靠作为历史创造者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客观规律,这与中国共产党广泛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焕发中国人民斗争精神的理论和实践是背道而驰的。

(二)斗争精神赓续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之中

《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指出,宣言揭示的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4]。斗争精神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多种样态,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进程之中得以重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实践中继承、培育的斗争精神,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系统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根本上重塑了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其革命性、斗争性是党鲜明的政治品格与精神武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党的纲领中就已明确提出社会革命是党的根本政治目的。历经28年的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等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国家内忧外患、四分五裂的局面,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顽强斗争,继续完成革命遗留的任务,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之后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4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应对挑战中奋勇前进、披荆斩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全党同志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成就,党的面貌、国家面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斗争精神在党带领亿万人民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得以重塑。由是观之,不能将“革命斗争”仅仅局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将斗争精神简单理解为暴力性、阶级性的斗争意识,斗争精神随着时间维度和空间场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要继续坚持和弘扬伟大的斗争精神。

“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5]梁启超认为,国民不可缺乏尚武精神,只有提振国民的自信与体魄,塑造英勇斗争精神,国家才能不断强盛,文明才能得以延续。中国共产党在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广泛团结和依靠亿万人民群众投入到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重塑了一系列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斗争精神,如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大寨精神、雷锋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小岗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新时代的探月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斗争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主义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谱系,就是对斗争精神最浓烈的重塑与诠释。

二、新时代斗争精神的重塑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

(一)重塑斗争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运动规律的一个基本现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社会矛盾变化了,就需要我们认清斗争的对象与形式。现阶段的斗争,不是采取武装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斗争形式,也不是蔑视法治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破坏活动,更不是为了争夺各自利益而进行的争斗,而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和防范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与一切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展开斗争[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诸多方面开创了良好的局面,尤其在党带领亿万人民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更加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梦想的目标。然而,我们党和人民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仍然存在。一是经济领域。一方面,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进程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诸多困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产业升级与现有结构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创新驱动水平和质量亟待提高等;另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我国投资、就业、出口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严重下滑,虽然正在逐步复苏,但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仍然受到巨大冲击。二是政治领域。我们党长期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风险,需要应对尖锐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以及分裂分子和敌对势力对祖国和平统一、国家安全、人民根本利益的破坏。三是文化领域。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复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文化软实力相对不足,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暗流涌动,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任重道远,舆论引导和文化内容管理难度加大。四是社会领域。民生利益保障、公平正义、国家安全、社会治理等任务复杂艰巨,尤其在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还有不少风险和短板。五是生态领域。绿色发展、“两山”理念的贯彻落实不扎实,个别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风险、问题和矛盾伴随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一旦积聚成系统性风险,形成连锁反应,都将对党和国家治国理政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构成致命的危险。“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正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机遇期,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风险和挑战。我们比任何时候都应该重塑党和人民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把握斗争策略,坚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攻克新长征路上的“娄山关”“大渡河”“腊子口”,夺取伟大斗争的最终胜利。

(二)重塑斗争精神是应对当前国际紧张局势的精神武器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既面临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不同领域的风险挑战。一方面,中国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展现出了泱泱大国的姿态,积极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诸如:将“一带一路”倡议逐步从构想变为现实,其建设成果至少惠及全球六成人口;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中国彰显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国家的制度优势与治理能力世所公认;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脱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彰显了中国方案的智慧。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与差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充满了敌意与挑衅,各种“陷阱”的论调此起彼伏,严重歪曲并抹杀中国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发展做出的贡献,频频对中国制造困难与挑战。诸如:以“中美贸易战”为代表对我国经济领域进行围追堵截,通过多种手段方式实施经济打压,在关键科技领域进行“卡脖子”技术封锁;对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和平统一制造争端;“港独”“疆独”“台独”的分裂势力和敌对力量妄图在中国搞“颜色革命”,企图搅乱社会秩序,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进行挑衅与颠覆。习近平指出:“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7]我国当前面临主权、安全、国家利益的风险与挑战严峻复杂,应时刻保持警惕,坚定奋勇斗争的信念,发扬中华民族斗争精神的优良传统,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运用好斗争的精神武器,敢于同一切危害中国主权、安全、利益的敌对势力作斗争,才能克服阻力,解决发展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新时代重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斗争精神的实践路径

(一)党员干部应率先发扬斗争精神

一是把握斗争方向,明辨大是大非。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8]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是共产党人斗争的方向和原则,这个大方向必须锚定不松懈。方向决定前途命运,一旦党员干部在重大斗争与挑战的路上模糊了方向和原则,迷失了自我,那么对于党和国家都是十分危险和不利的。因此,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要始终保持清醒,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大是大非面前沉着冷静,敢于亮剑、敢于挺身而出,与“五个凡是”的风险挑战坚决斗争到底,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时刻保持清醒,坚持原则,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斗争中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为中心不动摇。

二是增强斗争意志,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习近平曾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发扬斗争精神首先要坚定斗争意志。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在大风大浪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坚定意志,成就了今天的伟大事业和前所未有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面临不同特点的风险及考验,党员干部应该继续增强斗争意志,补好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夯实思想理论根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时刻应对重大风险,做好斗争准备。

三是磨砺斗争能力,提高斗争本领。广大党员干部应时刻注意“本领恐慌”的问题,敢于自我革命、自我批评,善于从工作中发现自身不足,及时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学习焦裕禄、黄大发、李保国等先进人物的斗争精神与品质,敢于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本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考验对党员干部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党员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夯实自身理论基础,将学习到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基层工作实践中,通过紧密联系群众、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在奉献党和人民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斗争本领与能力。

(二)做好广大人民斗争精神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工作

一是加强斗争精神理论教育,突出重点内容。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加强斗争精神理论知识教育与学习,突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人民群众加深对“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的理解,鼓励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中国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学习,重点学习党史、国情、国家安全、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等内容,开展多种宣传教育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武装人民群众的精神头脑,在斗争精神理论的指引下重塑中国人民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节。

二是面向全体人民,把握重点教育对象。斗争精神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工作要覆盖全体人民,尤其要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习近平对青少年寄予厚望,他认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9]在新冠肺炎抗疫阻击战中,青年充分展现了与疫情英勇斗争的精神、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品质,在服务祖国和人民的实际行动中彰显了青年的志愿精神。青少年是未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需要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接力奋斗才能实现的。因此,针对部分青少年无欲无求、不思进取的“佛系”心理,以及受不良思想影响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心理的问题,更应深入对青少年进行斗争精神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同时要充分发挥好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协同作用,在青少年的心中从小种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种子,促使斗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在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对斗争精神笃信、笃学、笃行。

三是丰富教育载体,强化实践应用。要做好斗争精神教育载体的挖掘、建设工作,设计和开展斗争精神教育系列活动,长期抓好,抓好长期,将斗争精神教育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并做好常态化工作,善于利用人工智能、VR、大数据、“两微一端”平台、学习强国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宣传教育的媒介和途径;打造内容充分、导向明确、主题鲜明的斗争精神教育实践基地,丰富斗争精神教育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拓展人民对斗争精神的认知途径,更新其斗争精神仅存在于革命年代的片面认识;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斗争精神教育宣传作用,打通斗争精神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三)牢牢掌握宣传斗争精神的舆论阵地

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都形成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强大力量。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要牢牢掌握宣传斗争精神的舆论阵地,敢于应对错误思潮对斗争精神的现实挑战,将斗争精神深入人民心中,让斗争精神的旋律更加响亮、更加强劲。一方面,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形成和完善以斗争精神为内核的精神文化作品传播机制,推动富含斗争精神文化作品的创新创作。例如,同样是介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斗争的百年历程,与理论性灌输方式相比,优秀主题题材电影、电视、美术、音乐等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性和真实度。另一方面,要打通宣传斗争精神的线上、线下途径。线上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与信息手段,进行立体化多角度呈现,提高人们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如抖音、微博、微信、B站、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同时,相关部门和机构要发挥监督监管作用,为斗争精神的宣传营造风清气正的大众媒体传播环境,加强舆论引导,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斗争精神的重塑与践行提供舆论支持。线下要创新创作富含斗争精神的文艺作品,旗帜鲜明地树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导向,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斗争精神的重塑拓宽渠道和途径,激励中华儿女在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士,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磅礴伟力。

猜你喜欢
斗争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