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视角下荆楚文化法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2021-02-07 17:06程晶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23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程晶

摘要:荆楚文化多姿多彩,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然而由于中法两国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在荆楚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文化冲突和文化空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时,译者应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将源语言的文化意象融入到译入语中,从而让译文具有更高的可接受度,以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本文从操纵理论的角度出发,以荆楚地名和四字成语为例,探讨了荆楚文化特色词汇的外宣翻译策略问题。

关键词:荆楚特色词汇;操纵视角;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23-0044-03

1引言:荆楚法语外宣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中非合作的日益加深,湖北与世界国家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愈发频繁,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荆楚文明的源远流长,向世界呈现了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外宣翻译则架起了荆楚文化与国际舞台的桥梁,为荆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有助于我们打造经济共赢、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

自1964年1月27日中法正式建交以来,湖北与法国在经济、教育、文化及地方交往上均有广泛合作。1998年10月10日正式开设的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也是法国在中国开设的第三个总领事馆,目前武汉已有两千多法国侨民,在鄂注册的法国公司已达128家,武汉也因而成为法国在华投资最多的城市。然而在鄂法不断加深的高频率交流合作中,外宣法语翻译仍旧存在很大不足,目前的外宣仍以英文为主,适当提高法语外宣水平与能力有助于我们向法语区国家展示荆楚形象,减少跨文化交流屏障,更好地与法国甚至许多非洲法语区国家建立起沟通桥梁,在传递荆楚文化的同时,为双方的交流合作提供便利。

2翻译操纵理论简介

自上世纪以来,翻译研究经历了快速发展,从功能翻译理论到翻译操纵理论再到语料库翻译理论等,诸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外宣翻译的方法,其中操纵翻译理论对中国文化外宣翻译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巴斯奈特(Susan Bassett)及勒菲弗尔(André Lefèvre)在其合編的《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转向”的概念,翻译不再是纯语言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行为[1],因而奠定了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自此,翻译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及修辞理论朝文化转向,促使了西方翻译理论中文化学派的形成。1992年,勒菲弗尔出版了《翻译、重写、文学声誉之操纵》(Translation, 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一书,勒菲弗尔在此书中引入了“改写”及三大操纵因素的概念。在翻译中,“改写”即“对原文进行编纂、批评、编写及翻译的过程”[2],而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会以操纵的方式使原文更适应于目的语的社会文化中,从而使译文更贴近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这一过程受三大操纵因素的影响,即意识形态、诗学观念和赞助人。意识形态包括一切规范我们行为模式及思想观念的框架体系,包括文化信仰、价值观、宗教、政治、哲学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意识形态操纵,而译文想要得到传播,也需要尊重译入语社会的意识形态。诗学指文学技巧、体裁、主题等文学和诗歌的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诗学因素影响,从而赋予作品诗学美感。赞助人指权力机构、政党、宗教团体及出版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遵循特定社会中的政治意志,即赞助人的意识形态。荆楚文化中,存在大量成语、俗语及地域文化特色的词汇,在外宣翻译中,译者受文化意识形态的操纵,需要尽可能地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同时结合诗学观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让译文更为自然流畅。

3外宣翻译中荆楚特色词汇翻译策略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从地方风土人情到节庆民俗文化,从民间戏曲文艺到荆楚文化古迹,这些都是华夏文明的瑰宝。然而,由于中法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如何将源语言的文化意象融入到译入语中,如何处理中法文化冲突和文化空缺,如何更好地在境外发扬荆楚文化,这些都是译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荆楚特色词汇的翻译,可针对不同场景,采用直译、意译、增译、改写等翻译策略让译文具有更高的可接受度。

3.1地名翻译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民族性及地域性。”地名中往往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古琴台有俞伯牙和钟子期结为知音的历史故事,晴川阁有因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得名的文化故事,黄鹤楼则因历史起源、地理位置及李白的诗句而闻名天下。然而因中法语言的不对等及文化空缺等问题,译者难以将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呈现出来。在荆楚文化地名翻译中,我们可采取如下翻译策略来保证翻译文本的功能性。

3.1.1名从主人策略

“名从主人是翻译名称(人名、地名等专名)时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张廷琛 1981:40)对于很多来自地名的景点,需要根据当地的读法来翻译。例如赤壁,既指湖北省赤壁市,也可指代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因赤指红色,壁指峭壁,是赤壁临江悬崖,因此有些译者将赤壁翻译成“la Falaise rouge”,但就法语表达来说,因存在文化空缺的问题,法语受众可能对此文化内涵感到陌生,甚至会误以为赤壁是种自然景观,这时采取名从主人策略,即用汉语拼音音译“Chibi”或许更为贴切。

3.1.2解释策略

在文化景点中,由于文化空缺,外国受众可能无法理解简单直译后的法语译文,这时我们可以采取解释策略,通过增补、类比或转化等技巧,将重点文化短语稍作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神农架林区”一般直译为“District forestier de Shennongjia”然而,外国读者可能并不知晓神农背后的荆楚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可以对神农这一人物稍作解释(shennong, un héros civilisateur de la mythologique chinoise)。

3.1.3直译策略

直译策略即在翻译过程中,在保留原文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将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的策略。直译策略需要译者能理解并准确传达中国文化景点的内涵,因此也要求译者法语用词精准,以便更准确的还原源语言的信息。例如三峡大坝,三峡指的是从重庆奉节县至湖北宜昌的瞿塘峡、巫峡及西陵峡,汉语中“峡”指两山夹水的地方,而对应的法语正好是“gorge”,因此将三峡翻译为“trois gorges”是极为贴切的,三峡大坝译为“le barrage des trois gorges”也比“le barrage de Sanxia”更为合适。而葛洲坝通常译为“le barrage de Gezhouba”,葛洲直接采取了音译策略,相传“葛洲”为“搁洲”的谐音,因青、白龙架神舟出长江三峡遇水妖阻拦使神舟搁浅而得名,因此“葛洲”这个地名蕴含了浓厚的历史底蕴,因文化空缺的问题,译者可直接采取名从主人策略,将其简单音译化处理。

3.1.4增译策略

增译策略是指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在译文中补充一些源语言中没有的词汇和表达,使得译文更有逻辑,内容更丰富。例如“湖北”通常會直译为“Province du Hubei”,然而,湖北的湖指的是“洞庭湖”,湖北以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单的直译处理并不能完美诠释湖北地名后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也可以采用增译法,将“湖北”译为“Province du nord du lac Dongting”,这样的增译处理或许并不简洁,但是却能将湖北的特色翻译出来。

3.2四字成语翻译

湖北是楚文化之乡,而楚文化又是华夏文明的瑰宝。楚文化博大精深,在军事、哲学、词赋、美术、音乐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此外,中国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也都与楚国、楚人有关,如伯乐相马、程门立雪、筚路蓝缕、一鸣惊人等。这些成语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反映了楚国风情和习俗,并作为湖北的文化精神内涵传承至今。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缩影具有丰富的民族色彩,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法汉语言的差异性及成语的复杂性,成语翻译难度较大。在成语法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充分理解成语原意及其所蕴含的引申意义,结合其历史典故,尽可能的保留汉语原有的词汇特色,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将其转化为符合法语表达的译文。

3.2.1直译策略

荆楚特色成语中,有大量成语含义较为明确,用法语直译后,不易引起文化冲突及误读,因此,像这类寓意不太深刻的成语翻译,我们可以直接采用直译策略,在遵循法语语法规则及传达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原成语的比喻意义及地方色彩。例如,“一鸣惊人”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庄王,本意是鸟鸣使人震惊,喻意指平常表现平平,突然一下有了出色的成绩,法语“dun cri étonner les gens”便十分贴切;“名列前茅”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原指楚国军队行军时遇敌情举茅草发出的警报,后用来比喻名次排在前面,法语“son nom figure parmi les premiers”清晰地传达出原成语的含义;再如“三顾茅庐”出自《三国志》,历史背景是刘备三次前往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后用来比喻再三诚心邀请有专长的贤才,法语译文“se rendre trois fois en visite à la chaumière”,这种直译方式简洁明了也不易引起文化冲突。

3.2.2意译策略

汉语中,很多成语具有较浓厚的文化底蕴,其背后有深刻的历史背景,若选择直译策略,虽传达出字面意思,但是法语受众可能不知所云。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意译策略,即从成语本身的含义出发,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将原文意思表达出来。例如,“高山流水”,若采取直译策略,即“la haute montagne et le cours deau”,然而这个成语并非形容自然景观的,而是出自《列子·汤问》,用来形容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情谊,现多用来比喻知音或乐曲的高妙,从意译的角度出发,该成语译为“les pensées les plus secrètes de son ami”更为合适。再如“南风不竞”,直译为“le vent du sud nest pas en concurrence”,成语字面意思翻译出来了,但是成语的寓意并不明确。该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八年》,“南风”是南方的音乐,“不竞”是乐音微弱的意思,此典故本指楚军不能战胜,后多用来比喻对手的力量不强,因此,此成语意译为“ladversaire nest pas en concurrence”更为通俗易懂。再如“曲高和寡”,本意指曲调越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后多指作品不通俗以至于不能为梭大众欣赏,“trop relevé pour être populaire”便能很贴切的译出成语更深层次的含义。

3.2.3套译策略

法语中,有许多谚语俗语与汉语中的成语有相同的含义,此时我们可以采用套译策略,直接借用法语谚语,对成语进行对等转换,这种方式不容易引起歧义,但由于中法俗语典故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因此适用于套译的成语典故较少。比如“亡羊补牢”常用来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进行补救以免再受损失。而法语中也有句耳熟能详的熟语“mieux vaut tard que jamais”,意为迟做总比不做好,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们可以借用这句法语俗语来解释亡羊补牢。再如“班门弄斧”,原指鲁班在门前摆弄斧子,后常用来比喻不自量力,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法语中“apprendre aux poissons à nager”意为教鱼游泳,两者含义极为贴近,此时我们也可以采取套用策略。

3.3地方文化特色词汇翻译

湖北地处中国中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来自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汇于此,有利于各类文化兼收并蓄,因此荆楚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集聚了独具一格的地方文化特色。从节庆民俗到地方风土人情,从民间传统音乐舞蹈到传统戏曲杂技,湖北现有大量文化遗产资源。据统计,湖北已有4个项目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7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地方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为文化走出去架起了桥梁。

荆楚地区特色文化丰富,有别具风格的说唱艺术,诸如湖北渔鼓、宜都梆鼓、长阳南曲;有各式各样的地方剧种,如楚剧、汉剧、黄梅戏、花鼓戏、采茶戏等;有异彩纷呈的民间美术,如黄梅挑花、西兰卡普、江汉皮影等。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方特色文化词汇,译者应在受众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地区文化特色。

3.3.1直译加音译策略

在地区特色词汇中,有部分词语较为通俗,能在译入语中找到对等的词汇,这部分词汇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法,而具有地区特色的词可采用音译法,这种翻译方式有助于对外输出地区特色词汇,传递荆楚文化。例如“江汉皮影”,一种流行于江汉平原的皮影艺术,皮影在法语中的对等词汇是“thé?tre dombre”,直译加音译后我们可以直接译为“thé?tre dombre de Jianghan”;再如“黄梅挑花”是湖北黄梅地区的一种刺绣,挑花是民间刺绣针法,又称“十字花”,其对等的法语词汇是“Point de croix”,黄梅挑花用直译加音译的方式译为“Point de croix de Huangmei”则能加强受众对黄梅地区的印象。

3.3.2音译加注释策略

花鼓戏是湖北地区的重要戏曲剧种之一,该词汇对于外国受众可能比较陌生,将之翻译为“Huaguxi”虽然能保留地区特色,但外国受众可能无法理解,这样也无法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在音译的基础上加上注释,译为“Opéra Huaguxi”,既能让受众明白这是戏曲的一个种类,又能强调花鼓这一特色词汇;再如“西兰卡普”是土家族语直译而来的一种民间织锦,意思是土家族花鋪盖,可译为“Xilankapu (un brocart brodée Tujia),这种直译加注释结合,使西兰卡普的译文更具文化特色。

4结语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荆楚文化的外宣翻译中,我们须树立文化传播意识,牢牢把握荆楚特色词汇的文化元素,恰当地选择直译、意译、音译等策略,将源语言文本转化为受众接受度高的译入语。这一过程我们受文化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念的操纵,翻译过程也即改写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体验和译文文本的流畅性,进而促进荆楚特色文化的高效传播。

参考文献

[1]Lefevere,And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book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Lefevere,Andre.Translation Literature: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责编:王锦)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