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机制构建

2021-02-07 16:22王敏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23期
关键词:机制构建社会治理思政教育

王敏

摘要:当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特殊时期,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体系庞大,形势复杂,任务艰巨,更强调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新时代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机制构建,旨在积极回应社会治理新时代要求,促进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专业化、规范化、高效化运行,实现社会治理的长效化、常态化发展。

关键词: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23-0060-03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社会阶层分化、多元文化涌入冲击、价值取向不一等矛盾问题不断凸显,在“社会治理”一词提出之前,思政教育一直发挥着强大的软性社会治理功能,帮助缓解很多社会矛盾,但是社会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牵扯到社会多个方面、各个阶层,体系庞大,范围广泛,这代表着做好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工作,也是一项任务艰巨的重要工作,本文从决策机制、执行机制、信任机制、激励机制、监督评估机制、保障机制、舆论引导机制7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构建探索,旨在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做出积极的回应,促进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专业化、规范化、高效化运行,推动全社会大力认同和践行思政教育的社会治理内涵和功能,开创思政教育和社会治理的新途径。

1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决策机制,助力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发挥

决策,简而言之就是做出决定行动的对策,在思政教育工作方面就指根据思政教育目标和任务,制定最佳行动方案设计的过程。正所谓“一着好棋,全盘皆活”,决策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工作,担负着计划、部署、指挥等重任,重大决策事关全局,对整个管理活动起着决定支撑作用。思政教育是我国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我党和政府是思政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逐渐设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决策机制,但是在新时代思政教育发挥社会治理的功能,就必须结合社会治理的内涵、原则和特征,改变党和政府作为主体的思维,打破政府对公共资源、公共事务、公共权力的垄断,改善由上至下的强制性政策,让社会组织和群体成为决策的主体,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决策机制,促成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协调合作与共治共赢,助力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发挥。

2构建“上下互通”执行机制,助力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发挥

构建完善的“上下互通”执行机制,应把握3个重要环节:首先是提升执行主体的思政教育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认真解读思政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充分锻炼执行者所缺乏的运作能力和行动能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增强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成为合格的思政教育社会治理主体和力量;其次是构建“上下互通”的执行模式,改善政府与社会组织、人民群众之间的执行关系,加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交流与沟通,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的良性互动,激发政府善治善为,社会自我善调,群众自我善治;再者是提供“网络激活”的执行工具,不同人群的思想千差万别,需求各不相同,将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与新时代信息化工具相结合,关注、统计、分析、追踪和反馈各個层面群体的需求,提供精准化的服务方法,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在思政治理中,通过综合整合各种传播工具与途径,灵活创新多样的工作方式,借助网络激活执行机制,精准对接不同人群所需、所盼与所向,是成本很小、效率较高、风险极低、科学性强的执行手段。如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传播的信息工具,营造轻松高效的执行氛围,时刻关注当下社会频频曝光的社会恶性事件,着重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社会舆情的热点事件,真实分析背后深层存在的根源问题,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新情况,有针对性地通过座谈、访谈、激励、熏陶等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生产、深入基层,预防与化解种种矛盾,对民众进行思想建设和行为塑造,并且使改革更接地气。

3构建“有序规范”的信任机制,助力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发挥

当前政府对社会组织也是保持怀疑态度,认为社会组织良莠不齐,普遍缺乏系统运作水平、治理知识和经验、治理责任与担当等[1],因此想要助力思政教育发挥社会治理功能,治理主体之间需要构建“有序规范”的信任机制。(1)建立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信息信任机制,即政府与社会组织、政府与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之间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信任机制,通过搭建多类型、多通道的信息公开平台,如利用自有网站、微信平台、第三方信息平台等,有效、全面、真实地公开治理主体的思政工作信息,促使彼此之间思政信息公开透明,加大信息披露力度,为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协调配合提供直接指引和便利。(2)搭建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道德信任机制,通过建立伦理道德体系,发挥道德信任机制的软性监督作用,加强不同主体与个人的自律意识,通过自我监督和加强,树立良好的自身综合形象,如社会组织树立认真负责、技术专业的形象,个体树立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责任担当的形象,进而获取其他主体的人格信任、情感信任等。(3)树立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制度信任机制。制度信任机制是指在国家法律法制的规范下,不同治理主体在合作之间建立的一种借助法律、制度和规则等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理性机制,在制服信任机制的支持下,参与思政社会治理工作的主体和个人,无需担心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感交流和权益得失,能够更加客观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合作,这也是当前作用最大的一种信任机制。

4构建“人文关怀”激励机制,助力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发挥

十七大提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这说明思政教育的核心是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想较大化发挥思政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应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原则,积极构建完善的“人文关怀”激励机制,凝聚所有人的智慧和力量,集思广益催生社会治理活力,具体做法主要包括四方面:(1)创建目标激励机制,树立先进思想,激起治理动机。通过目标激励法,激发思政工作人员的自主意识,提升每个参与者的治理潜能,提高民众公共参与思政社会治理的意愿、机会和效能。(2)构建按需激励机制,扩大激励范围,满足发展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需求是不同的,包括情感需求和物质需求,按需激励能够精准把握人员需求,使其朝着符合发展目标前进。(3)构建双向激励机制,保障物质需要,强化精神引导。在物质上,结合工作者的真实情况机制发放奖励,提供晋升空间,激励先进者,鞭策后进者,在精神上,重视工作者的心理、情感、思想变化,通过说理激励、以情激励、示范激励等方式,完善心理疏导,启迪道德觉悟,激发政治热情,发掘工作个性,保持持久工作动力;(4)建立构建奖罚激励机制,把握激励时效,提高激励效果。通过合作激励、竞赛激励、晋升晋级激励、成果研发激励等方式,提升竞争意识,改善参与思政社会治理的创造性,促进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的提高。

5构建“以人为本”监督评估机制,助力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拥有庞大的话语队伍”[3]。工作者是思政队伍的中间力量,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具备高尚的思想境界,才能言行一致,树立榜样,动员群众,社会治理理念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构建其监督评估机制上,也应着重结合其理念,进一步凸显以人为本的思想,狠抓思想工作,对内构建“严进宽管”的监管评估模式,走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工作者的生活,最大程度了解和监管他们的思想动态,评估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工作品质,从而通过认真采用采纳、交流、调整等多种方法,加强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主人公意识,严格要求自我遵纪守法,具备优良的工作品质,树立榜样纪律模范,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将自身道德建设在社会的治理过程之中,发挥良好作用。同时还可以对外构建公民监管评估模式,为社会群众开拓方便快捷的监督渠道,积极发挥社会群众在此次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和价值,对社会公民的思想引导,引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思政队伍、思政工作、思政氛围等等进行自觉监督和评估,建立信息公开的制度体系,实施思政教育的全透明社会治理责任制,让群众有效的对各级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加强工作的真实性、实践性、实用性和合理性。再者还可以发动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力量,拓宽合作资源和方法,与社会专业评估企业合作,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专题调研,以人民满意度为根本评价标准,以治理有效度为重要指标,准确收集工作信息,精准反馈风险信息,对思政社会治理中的风险环节进行专业评估,促进监督评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6构建“融合发展”舆论引导机制,助力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发挥

构建“融合发展”舆论引导机制,助力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发挥,需要把握3大方向:(1)坚持党对社会舆情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牢舆论工作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指导,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强化思政教育的治理取向,才能正确引导和控制舆论舆情,宣传党的宗旨纲领、路线方针、治理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强化互联网思维,升级舆论引导的手段。突破以往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方法,深度融合移动互联手段,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和工具,在工作内容、技术、管理和服务中深度改善舆论引导方式方法,高效收集社会舆情,让思政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更加“显而易见、便于理解、易于接受”,持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抑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流传,迅速解决社会问题,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3)塑造自身过硬的舆论引导队伍。信息传播手段的日益发达,令社会舆情传播更快,影响更广,因此打造自身专业的舆论引导队伍尤为重要。通过健全考核考评、奖励激励、舆论监督等制度办法,激励舆论引导队伍加速转向复合型人才发展,进一步打造政治素質高、思想道德高、理论水平高和业务能力强的专业舆论引导队伍,做到科学引导舆论、准确引导舆论、依法引导舆论,扬弃错误价值观,增进社会规范的精神,凝聚社会积极共识,改善社会价值环境,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全面、以理服人。

7构建“德法共治”的保障机制,助力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发挥

当前,作为法治国家,我国法律、法规指导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虽然比较健全,但是由于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尤其是不同乡村具有不同的习俗和习惯,常常会频发各式各样的小矛盾和小冲突,法律、法规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就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不可能及时将道德约束不了的所有问题都纳入调整规范的范畴。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坚持综合治理,树立法治思维,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4]。”这句话着重点明了“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大法律知识传播的力度和程度”[5],需要在思政社会治理工作中,从广义的法律法规上,制定更加灵活的“德法共治”保障机制,例如学校守则、乡规民约、团体规章、社区管理条例、行业章程等社会规范,及时解决政策管不了、法律管不到、组织管不好的问题,引导机制文化、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土文化在碰撞冲突中相交融适应,并采用行政调解作为主要调解手段,坚持高效便民的原则,逐渐健全思政教育社会治理的法治环境,逐一完善和改革思政工作方法,“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及时补充法律法规、行政手段,有效地调解随时可能产生的基层小矛盾和小冲突,既能保障基层民众的合法权益,又能督促基层民众加强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最大化实现社会自我调节和群众的自治良性互动。

8结语

从善政走向善治,让政府“掌好舵”、社会“扬好帆”、人民“乘好船”,社会治理作为一种新时代的社会管理变革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结合,延伸并丰富了思政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这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新时代特色产物。社会发展和建设,总是出现各种突发问题和矛盾,往往带有不可预测性、临时阶段性,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时间的斟酌和酝酿,并不能即时解决这些突发问题和矛盾,思政教育是社会治理的“润滑剂”,也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其所蕴含的社会治理功能就发挥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导向、调解、控制等作用。因此,探究新时代思政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机制构建,能够为思政教育工作和社会治理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可有效创新教育方法、教育途径,保证整个思政社会治理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有效性,从而保证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长效化与常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易轩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创新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5.

[2]马德秀.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03.

[3]邓黎,张澍军.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基本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2):39-43.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N].人民日报,2014-10-13.

[5]谢晓娟,孟佳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J].教学与研究,2018(3):90-96.

(责编:陈静姝)

猜你喜欢
机制构建社会治理思政教育
风险社会治理下网络理性参与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措施及思考
浅析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举措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机制构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