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胆脂瘤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2021-02-08 09:32何辉
医学前沿 2021年19期
关键词: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治疗

何辉

摘要:中耳胆脂瘤是一种特殊的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属于耳鼻喉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疾病的发生会对患者的听力造成一定影响,严重情况下还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只有明确其发病机制,才能拟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从现阶段来看,中耳胆脂瘤主要为炎性介质、生长因子、微生物感染、氧化应激等,而临床治疗该疾病多以手术为主,且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手术类型也越来越多,其中以鼓室成形术、完壁式鼓室乳突根治术、保留骨桥的乳突根治术、内镜辅助下的中耳乳突手术为主。为了了解中耳胆脂瘤发病机制与治疗现状,必须对近年来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关键词:中耳胆脂瘤;发病机制;治疗;手术;研究进展

前言

中耳胆脂瘤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良性疾病,主要由颞骨内的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异常增生并堆叠而成的炎性包裹囊样肿物。在临床中,若未予以采取及时且有效的治疗措施,则会导致中耳腔内的胆脂瘤不断增大,对其中耳、内耳组织和周围骨质造成破坏,进而引起听力丧失、 反复感染、前庭功能紊乱等,严重时可引起颅内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从现阶段相关研究来看,诸多医学者从分子生物学方向出发,分析了炎症介质、生长因子、微生物感染、应激反应等方面在中耳胆脂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中参与作用。同时,在治疗方面,也越来越多医学者探索了较多的不同手术治疗方案,且手术日趋微创化发展,给诸多中耳胆脂瘤患者带来了更多益处。

一、中耳胆脂瘤发病机制

(一)炎性介质

炎性介质是免疫系统通过炎症级联反应对损伤或刺激做作反应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因子,主要由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浸润性炎细胞合成。中耳胆脂瘤普遍存在中耳感染或炎症,有医学者认为该炎症的发生多由细菌的细胞壁成分——内毒素所导致。细菌内毒素会刺激巨噬细胞、角质产生白介素-β(IL-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进而对损伤产生反应,并形成炎性肉芽组织。这一肉芽组织具有迁移、增殖活性,随着时间的发展,肉芽组织会逐渐形成胆脂瘤。IL-β、IL-β等炎性介质在中耳胆脂瘤发生、发展中都有参与。据唐一萍等[1]研究表明,炎症分子核因子κB在中耳胆脂瘤上皮组织中呈高表达,且骨桥蛋白会调节炎症分子核因子κB的信号传导来协同参与中耳胆脂瘤的发生、发展。由此可见,炎性因子的一系列形成过程是中耳胆脂瘤的发病机制之一。

(二)生长因子

在人体中,成纤维细胞分泌角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等均会影响胶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在甄永生[2]的研究中发现,胆脂瘤上皮的基底细胞层、颗粒细胞层、棘细胞层中有转化生长因子-α的阳性表达,且中耳胆脂瘤上皮的转化生长因子-α水平高于耳后皮肤。该研究认为,中耳胆脂瘤的发病、增殖与转化生长因子密切相关。同时,沈景秋等[3]研究指出,在中耳胆脂瘤上皮组织内存在中等/强阳性转化生长因子-α表达,且胆脂瘤内的转化生长因子-α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从上述研究中可以推测,转化生长因子-α可诱导中耳胆脂瘤发生。

(三)微生物感染

在中耳胆脂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菌生物膜形成率相对较高。细菌生物膜主要是指菌群、上皮细胞黏附、分泌促使细菌黏连形成封闭、稳固的静态膜状复合物,其能有效保护细菌不受攻击。中耳胆脂瘤的发生,所形成的细菌生物膜会产生脂多糖、其他刺激破骨作用的细菌产物,而这些细菌产物能通过Toll样受体-4依赖性机制有效刺激体内骨吸收,进而加重患者的病情。由此可见,细菌微生物感染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状态变化是中耳胆瘤脂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四)氧化应激

在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有氧生物会产生一些对细胞、组织有害的活性氧,而大量活性氧的产生会引起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在金铭鑫等[4]研究中,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进行氧磷酯酶1(PON-1)、脂氢过氧化物(LOOH),发生此类患者的PON-1水平有所降低,LOOH有所升高。从该研究发现,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存在一定的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酶失衡情况,虽然现阶段对氧化应激反应在中耳胆瘤脂发病中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但上述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酶失衡与中耳胆瘤脂的发病、组织损伤存在一定关系。

二、中耳胆脂瘤的治疗

(一)鼓室成形术

鼓室成形术是临床治疗中耳胆脂瘤的主要治疗方案之一,其以清除病变、重建鼓室为主要目的,能最大程度上保留周围正常组织结构,并重建患者的听力结构,使其听力功能修复。在黄东[5]的研究中发现,开放式鼓室成形术联合乳突根治术能进一步提高中耳膽脂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尹雪玲[6]的研究指出,在乳突根治联合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后,能有效提高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的听力。从这些研究中得知,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临床效果显著。然而,在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听力改善,有无复发也是临床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在王亚茹[7]的研究中发现,鼓室成形术联合开放式乳突根治术不仅能有效维持患者的外耳道形态正常,降低气导听阀、气骨导差,还能预防术后复发。同样,甄永生[8]的研究也认为,鼓室成形术联合开放式乳突根治术能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气导听阀、气骨导差。从上述研究发现,鼓室成形术在实际应用中多与开放式乳突根治术联合应用,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听力功能恢复。

(二)完壁式鼓室乳突根治术

完壁式鼓室乳突根治术主要是术中切除部分外耳道后壁,在清理病灶后再进行重建,通过乳突腔填塞消灭乳突腔,进而重建中耳传音结构,该手术能有效保存外耳道后壁、上鼓室外侧壁的完整性。史鹏帅等[9]研究指出,予以中耳胆脂瘤患者完壁式乳突根治术联合鼓室成形术治疗,不仅能降低患者的气导听阀、气骨导差,还能提高干耳率和鼓膜愈合成活率。同样,朱赟等[10]研究也认为,完壁式乳突根治术联合鼓室成形术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气导听阀、气骨导差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由此可见,完壁式鼓室乳突根治术也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有效方案之一,且多与鼓室成形术联合应用。

(三)保留骨桥的鼓室成形术

在中耳胆脂瘤患者的鼓室成形术过程中,是否保存骨桥一直都是临床所争议的重点。曾鹏飞等[11]研究则指出,开展鼓室成形术予以中耳胆脂瘤患者保留部分骨桥,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0.62%,听力改善率达75.00%。

(四)内镜辅助下的中耳乳突手术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内镜被逐渐应用至中耳胆脂瘤的手术治疗中,这一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的手术的创伤性,对患者耳道正常结构维持、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加快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李赞等[12]研究中发现,采用耳内镜辅助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能包括患者耳部正常解剖结构,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同时,杨爱利[13]的研究指出,采用耳内镜辅助此类手术,能获得95.83%的治疗有效率。由此得知,耳内镜辅助使术者在可视化状态下开展手术操作,能有效避免手术盲区,确保病灶组织清除彻底,减少对耳部结构的影响。

结束语

总之,中耳胆脂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且炎症介质、生长因子、微生物感染、应激反应等因素在中耳胆脂瘤中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虽然对于中耳胆脂瘤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相关研究也总结出几个方面的发病机制,这对引导后续研究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多种手术类型治疗方案中,微创手术更受患者所欢迎,且近年来诸多研究也开始侧重微创手术内容,并明确此类手术治疗中耳胆脂瘤具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一萍,冯俊,馬鹏.骨桥蛋白与炎症分子核因子κB在中耳胆脂瘤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0,15(03):328-331.

[2]甄永生.转化生长因子(TGF-α)在中耳胆脂瘤上皮表达情况[J].医学信息,2019,32(1):135.

[3]沈景秋,许昱.中耳炎患者胆脂瘤中转化生长因子α的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9):1277 -1279.

[4]金铭鑫,张镭,申琪.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血清中对氧磷酯酶1和脂氢过氧化物的表达及意义[J].广东医学,2020,41(21): 2177-2181.

[5]黄东.开放式鼓室成形术联合乳突根治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06):79.

[6]尹雪玲.胆脂瘤型中耳炎应用乳突根治联合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6,14(10):112-113.

[7]王亚茹.鼓室成形术联合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治疗胆脂瘤中耳炎的效果及对患者听力变化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01):88-90.

[8]甄永生.鼓室成形术联合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对胆脂瘤中耳炎外耳道形态及听力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51 (05):598-600.

[9]史鹏帅.完壁式乳突根治术联合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23):29-31.

[10]朱赟,吕舒琳,杨有雄.完壁式乳突根治术联合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7,24(16): 49-50.

[11]曾鹏飞.中耳胆脂瘤外科治疗中使用保留部分骨桥鼓室成形术的临床效果研究[J].世界复合医学,2019,5(12):98-100.

[12]李赞,孙兆义.耳内镜辅助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法治疗胆脂瘤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20m30 (36):15-16.

[13]杨爱利.耳内窥镜在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研究,2020,28(10):3-4.

猜你喜欢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治疗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肝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