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2021-02-23 09:23庞智文刘宜军周方园
中医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裂肌腰背针法

庞智文,刘宜军,周方园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8

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腰部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其发病与长时间大量弯腰劳动、长期保持固定姿势、腰背肌肉急性挫伤未及时治疗等多种原因有关[1]。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程较长,疼痛性质多样,多数患者气候变化或过度劳动时会引起疼痛加剧,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2]。目前,临床上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西医手段较多,但常反复发作,效果难以令人满意。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具有标本兼治的临床优势,采取中医手段提高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是临床研究的热点[3-4]。我院针对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病因病机采取浮针法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浮针法与普通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优劣进行比较,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指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70例病历资料十分完整的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35~68(50.06±6.33)岁;病程3个月~4(1.88±0.51)年。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为35~68(50.12±6.47)岁;病程3个月~4(1.91±0.53)年。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触诊等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入选前1个月内未接受过其他药物或物理方案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腰部扭伤或软组织挫伤;合并胸腰椎滑脱、狭窄等其他病变者;局部软组织有炎症反应或感染倾向者;合并风湿、类风湿等免疫性疾病者;有浮针或针灸治疗禁忌证者。

1.3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浮针法治疗:俯卧位,寻找腰背部扳机点,标记压痛最明显的部位。选择中号一次性浮针(0.6 mm×32.0 mm),以扳机点中心上、下或左、右约5.0 cm位置作为进针点(注意避免髋关节)。施针前操作者先洗手消毒,并对患者局部皮肤消毒,左手拇指与食指固定进针处皮肤,右手持浮针针柄,针尖对准扳机点,保持与皮肤15°~35°平刺进针。注意透皮要迅速,刺入至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直到痛点推进针体,透过皮肤后将针身平贴皮下横向进针直至针柄。进针过程中询问患者是否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若无则需退至皮下重新进针。手持针柄以进针点为支点做较大幅度扇形扫散,扫散2 min,期间询问患者疼痛是否改善,并按压扳机点,一般压痛会消失或减轻。待疼痛减轻或消失后拔出针芯,将软套管留皮下24 h,再用无菌棉球敷盖针孔,胶布固定。其他疼痛点操作步骤相同。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对照组采取普通针灸法治疗:体位相同,选择腰背部扳机点相应椎节的夹脊穴、肾俞穴、大肠俞穴、腰阳关穴、命门穴、气海俞穴、关元俞穴进行针灸。操作者洗手消毒并对患者局部皮肤消毒,使用一次性华佗牌针灸针(0.3 mm×40.0 mm)进行直刺,进针后施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获得较强得气感后留针30 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程度、睡眠质量、软组织张力、腰部核心肌疼痛侧表面肌电特征以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

疼痛程度使用数字分级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5]进行评估:无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腰椎功能障碍程度使用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roland-Morris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RMDQ)[6]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7]进行评估。RMDQ评分内容包括行走、站立、弯腰、卧床等8个方面,总分为0~24分,评分越高表示腰椎功能障碍越明显。ODI评分内容包括疼痛程度、日常活动自理能力、提物、行走等9项内容共45分,评分越高表示腰椎功能障碍越明显。睡眠质量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8]进行评估,内容包括19个睡眠自我评定项目,总分为0~21分,评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软组织张力使用M-tone软组织张力仪和MT-JZL-H型测试分析系统进行测定,记录施加0.5 kg载荷时多裂肌与竖脊肌位移(force-displacement distance,FDD)。腰部核心肌疼痛侧表面肌电特征采用FlexComp Infiniti System T7550型表面肌电图检测仪和配套BioGraph Infiniti软件检测多裂肌、髂肋肌、最长肌疼痛侧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

生活质量使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al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9]进行评估,内容包括躯体功能(20~100分)、心理功能(20~100分)、社会功能(20~100分)和物质生活状态(16~80分)4个方面,均为正向计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5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效果评价标准[10]:临床治愈:疼痛、肌肉僵硬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无扳机点或压痛,腰背活动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无扳机点,有轻度压痛,腰背活动恢复正常,在气候变化时偶有不适;有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仍有扳机点,有轻度压痛,腰背活动明显改善,在劳动或气候变化时常有不适;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未见明显改善或加重。

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n×100%

1.6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所有数据资料均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局部酸痛评分、肌肉僵硬评分、麻木无力评分、困倦乏力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局部酸痛评分、肌肉僵硬评分、麻木无力评分、困倦乏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时间局部酸痛评分肌肉僵硬评分麻木无力评分困倦乏力评分对照组35治疗前组别n 4.81±0.77 4.50±0.71 4.33±0.65 4.13±0.61 35治疗后2.08±0.33△2.01±0.28△1.89±0.31△1.78±0.25△观察组35治疗前4.89±0.82 4.54±0.74 4.37±0.67 4.15±0.65 35治疗后1.14±0.24△*1.07±0.21△*0.95±0.18△*0.91±0.17△*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RS评分、RMDQ评分、DOI评分及PSQI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NRS评分、RMDQ评分、DOI评分、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RS评分、RMDQ评分、DOI评分、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RS评分、RMDQ评分、DOI评分及PSQI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RS评分、RMDQ评分、DOI评分及PSQI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评分对照组35治疗前组别n时间NRS评分RMDQ评分DOI评分PSQI 5.89±1.02 19.29±3.35 37.77±4.47 11.35±2.62 35治疗后2.03±0.37△8.22±1.47△29.26±3.46△6.86±1.11△观察组35治疗前5.91±1.08 19.33±3.41 37.79±4.65 11.38±2.71 35治疗后1.01±0.28△*6.10±1.28△*25.18±3.03△*5.45±0.9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软组织张力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多裂肌FDD、竖脊肌FDD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多裂肌FDD、竖脊肌F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软组织张力比较(±s,mm)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软组织张力比较(±s,mm)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FDD对照组 35 治疗前组别n时间多裂肌FDD竖脊肌5.59±0.96 4.74±1.02 35 治疗后6.69±1.05△5.37±1.07△观察组 35 治疗前5.56±0.95 4.71±0.97 35 治疗后7.34±1.07△*6.85±1.15△*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核心肌疼痛侧表面肌电特征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多裂肌、髂肋肌、最长肌疼痛侧MF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多裂肌、髂肋肌、最长肌疼痛侧M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核心肌疼痛侧表面肌电特征比较(±s,μV)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核心肌疼痛侧表面肌电特征比较(±s,μV)

MF对照组35治疗前组别 n 时间多裂肌MF髂肋肌MF最长肌117.44±10.18 95.22±8.91 96.11±10.37 35治疗后125.65±11.04△101.15±9.37△105.65±10.85观察组35治疗前117.31±10.25 94.14±8.95 96.02±10.44 35治疗后133.21±11.25△*108.25±10.11△*110.15±11.25△△*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s,分)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时间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对照组35治疗前68.75±6.65 71.52±5.97 75.61±6.17 57.22±4.7组别n 3 35治疗后78.84±5.71△81.92±5.85△85.77±6.08△68.91±4.01△观察组35治疗前68.71±6.57 71.48±6.33 75.45±5.95 57.15±4.65 35治疗后83.68±6.15△*86.26±6.03△*90.11±5.47△*72.16±4.23△*

3 讨论

随着国内居民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同时也呈现年轻化趋势,尤其以长期保持固定姿势的脑力工作者居多。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以局部肌肉、筋膜紧张且容易激活的扳机点及牵涉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治疗难度较高。临床研究表明,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早期积极干预治愈率较高,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主要采取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治疗方式,其中非药物治疗方法以物理疗法(冲击波、超声波、微波、红外线、电刺激等)和传统的中医外治法(针灸、推拿、针刀、拔罐、中药熏蒸等)较为常用[11-12]。

中医学认为,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应属“腰痛”“痹证”范畴,其病因主要与肝肾亏虚、气血瘀滞、风寒湿邪痹阻经络、外伤失治等有关[13],临床辨治应以补益肝肾、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为主要原则[14]。传统中医对痹证的治疗独具特色,一般采用汤剂、针灸理疗等手段进行治疗,起到止痹痛通络胜湿的作用[15-17]。其中针刺为主要的中医治疗手法,以不良反应小、费用低、不良刺激少、依从性好为优势[18-20]。

浮针法是一种新型侵入性物理疗法,是符仲华教授在针灸临床实践中的首创。浮针法主要利用一次性浮针在病灶周围进针,针尖对准病灶中心,针体沿浅筋膜层行进,并行左右扫散操作,对疼痛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与普通的针灸方式有明显区别。中医学者指出,浮针法的进针点选择方式有别于普通针灸,主要按照疼痛部位进行选择,以肌筋膜触发点进行定位,常选择结节、条索或局部紧张的部位[21-23]。国内部分研究报道显示,浮针法在消除局部筋膜肌肉疼痛、麻木、僵硬等症状方面效果明确,还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适用于腰肌劳损、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24-2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评分、GQOLI-74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RS评分、RMDQ评分、DOI评分、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也表明浮针法对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有良好的辨治效果,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其腰椎功能障碍,从而提升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多裂肌FDD、竖脊肌FDD以及多裂肌MF、髂肋肌MF、最长肌疼痛侧M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浮针法能够有效改善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软组织张力和肌肉疲劳程度,有效控制患者症状。

综上所述,浮针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效果优于普通针灸,能够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软组织张力和肌肉疲劳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裂肌腰背针法
基于腰部多裂肌的生物力学和病理形态学研究探讨腰部疾患的诊治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恢刺扳机点结合电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1则
摆脱腰背疼痛的困扰
IDEAL-IQ序列对多裂肌的定量分析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仰卧及俯卧过屈位MRI动态评估多裂肌形态变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龙卷风”缓解腰背疼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