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肌

  • 基于MRS IDEAL序列构建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椎旁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的预测模型及效能评价
    论一致[3]。多裂肌是脊柱稳定性中重要的椎旁肌,其横截面大、单位体积纤维含量多的特点使其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最大的力量支撑脊柱[4],同时研究显示,腰骶部超过2/3稳定力量由多裂肌提供,能够维持脊柱正常力线的以及稳定腰椎,因此多裂肌结构与功能稳定性被破坏可能通过影响脊柱稳定性而引起腰痛[5]。多裂肌脂肪浸润是肌肉萎缩、退变后常见病理变化,因此探究多裂肌脂肪的浸润程度对诊断和了解非特异性腰疼可能具有重要意义。但过往评估多裂肌脂肪的浸润程度主要为半定量分析,有较

    河北医学 2023年12期2024-01-05

  • 伴有同侧下腰痛的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裂肌形态观察
    ,特别是关注腰多裂肌在下腰痛的病因、进展和结果中的作用[4]。Fortin 等人[5]报道称,下腰痛和椎旁肌肉的形态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亦有研究报告了相对立的结论[6-7]。相对横截面积(relative cross-sectional area, RCSA)和脂肪浸润度(Degree of fatty infltration, DFF)亦是腰椎MRI上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特征指标[8],也常用于评估多裂肌的形态。我们观察了伴有同侧LBP 的单侧LDH 患者

    山东医药 2023年33期2023-12-28

  • Wiltse 入路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的比较
    F 需完全剥离多裂肌,显露术区结构,对脊柱多裂肌及后柱骨-韧带复合体结构造成损伤,甚至损伤脊神经背支,导致术后顽固性腰背痛、邻近节段失稳及退变等,更甚者出现严重功能障碍[6]。腰椎多裂肌对维持腰椎稳定性有重要作用[7]。尽可能保留多裂肌,对于快速康复有重要作用[8,9]。Wiltse 入路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Wiltse approac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W-TLIF),从最长肌、多裂肌间隙进入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3年18期2023-09-25

  • 裂肌肌腱定位法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
    [1-5]。以多裂肌肌腱为参考定位置钉点极大地减小了暴露范围,减少了手术创伤。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科采用多裂肌肌腱定位法置钉治疗2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研究29例,男15例,女14例,年龄24~67(53.31±8.61)岁。伤椎部位:T111例,T127例,L114例,L27例。骨折AO分型:A1型4例,A2型1例,A3型23例,C1型1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2例,车祸伤7例,跌倒伤6例,重物砸伤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3期2023-07-05

  • MRI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旁肌改变
    旁肌群,尤其是多裂肌和竖脊肌,在维持脊柱稳定和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椎旁肌形态及功能改变,但说法不一[4]。本研究旨在运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定量检测双侧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横截面积及T2WI 信号强度,研究其与L4-5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 年1 月至2022 年3 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来本院体检且被MR 判定腰椎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4期2023-05-30

  •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多裂肌脂肪浸润和肌肉萎缩的性别差异及其与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关系
    生负担[1]。多裂肌在维持腰椎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既往研究显示,多裂肌的萎缩性改变与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的慢性腰痛疼痛程度和功能残疾相关,但多裂肌萎缩与性别的关系目前较少见报道[2]。本研究观察不同性别LSS患者术前多裂肌形态差异及与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7月~2021年6月在本院接受微创减压手术的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结合临床症状

    颈腰痛杂志 2023年2期2023-05-05

  • 腰椎稳定性干预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疗效及多裂肌和腹横肌形态的影响
    临床疗效、改善多裂肌和腹横肌形态。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本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06例NL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25~66岁,平均(46.4±5.2)岁;病程3~26个月,平均(15.8±2.3)个月。观察组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24~67岁,平均(45.8±4.9)岁;病程4~25个月,平均(15.4±2.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颈腰痛杂志 2023年2期2023-05-05

  • 椎旁肌退变失平衡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相关分析*1
    肌主要包括后方多裂肌和竖脊肌、椎体两侧腰大肌。 因解剖原因,既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多裂肌的退变,认为在维持腰椎稳定性上因多裂肌肥大和最靠近中线,所以起主要作用,而把椎旁肌作为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其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影响研究较少。 椎旁肌的退变程度在研究中多以椎旁肌的影像学上(核磁共振或CT)横截面面积来代替,横截面积大,椎旁肌退变程度轻,横截面积小,则椎旁肌退变程度重。 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测量椎旁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CSA)具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5期2023-03-14

  • 裂肌劈开入路微创行TLIF治疗腰骶段退变性疾病的疗效
    ,且由于腰骶段多裂肌粗大,肌肉对通道下减压的范围严重阻挡,手术视野差,尤其是中央管减压时视野更小,通道调节困难,操作空间受限,易造成神经及硬膜损伤,加上视觉思维的转变困难,手术操作时间长等,对术后疗效均有影响[5]。因此本研究通过多裂肌劈开入路微创行MIS-TLIF手术治疗腰骶段退变性疾病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单节段腰骶椎退变性疾病患者127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本

    实用医学杂志 2022年20期2022-11-30

  •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肌骨超声表现及误诊情况分析*
    ~55 岁;③多裂肌损伤。1.2.2 排除标准①腰椎骨折史;②严重骨质疏松;③骨骼肿瘤;④严重内脏疾病。1.3 方法采用肌骨超声仪(美国GE 公司E20 型)检查患者病灶部位,探头频率设定为7~14 MHz。检查前嘱患者俯卧位,采用高频探头测量患者L3、L4、L5病灶部位的多裂肌厚度和横断面积,测量3 次,取平均值。1.3.1 评价肌骨超声检查的可重复性对照组患者采用双盲法测量3 次L3、L4、L5部位的多裂肌厚度和横断面积,每个部位均重复多次测量以评价其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2年22期2022-11-30

  • 裂肌萎缩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大肌)和后群(多裂肌、竖脊肌等)。椎旁肌良好的功能状态对脊柱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多裂肌作为腰椎稳定性的重要来源,其萎缩与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关系密切[5-6]。本文通过查阅多裂肌萎缩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文献,对多裂肌萎缩的影像学变化、多裂肌萎缩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及多裂肌的保护与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梳理,综述如下。1 多裂肌1.1 多裂肌解剖与功能多裂肌是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来源,位于脊柱最内侧,是附着面积最大的椎旁肌

    脊柱外科杂志 2022年2期2022-11-24

  • 基于腰部多裂肌的生物力学和病理形态学研究探讨腰部疾患的诊治
    530001)多裂肌位于骶骨至第2颈椎之间,对于稳定脊柱关节起着重要的作用。腰部多裂肌是腰椎旁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生物力学特征,对于维持腰椎稳定至关重要。慢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等多种腰部疾患与腰部多裂肌的生物力学改变和病理形态学特征有关。近年来,关于腰部多裂肌的生物力学研究和病理形态学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对腰部多裂肌的生物力学和病理形态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从多裂肌的角度探讨腰部疾患的诊治,

    中医正骨 2022年6期2022-11-15

  • 脊柱退变侧弯冠状位失衡凹凸侧腰大肌、多裂肌差异性的相关性分析
    要问题[2]。多裂肌与腰大肌是参与躯干活动并维持腰椎稳定性的重要肌肉,并且肌肉横截面积在某种程度上与肌肉产生力量的能力有关。老年人的腰椎功能退化,不仅仅体现在腰椎骨骼及椎间盘层面,还体现在肌肉层面,而肌肉退变萎缩降低了腰椎稳定性的维持作用。关于脊柱退变疾病与椎旁肌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关系已有很多研究[3]。他们支持脊柱畸形可能与椎旁肌改变(如横截面积变化、脂肪浸润等)有关,并且椎旁肌肉脂肪变性还与下腰痛的发生密切相关,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多裂肌退变或腰大肌对脊柱

    宁夏医学杂志 2022年10期2022-11-07

  • 裂肌横截面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减压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研究指出,多裂肌在LDH的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7],与LDH患者的手术预后也存在一定关系。Sisko等[8]对21例显微椎间盘切除术的LDH患者观察发现,多裂肌中受损的肌肉再生特征与手术的不良预后之间存在相关性。那么,多裂肌与PETD术后复发之间是否有确切的相关性?目前少有文献涉及。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0年9月由我科开展PETD手术的170例LDH患者资料,分析术前多裂肌横截面积与患者PETD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并探讨其

    颈腰痛杂志 2022年5期2022-10-26

  • 退行性腰椎侧凸与多裂肌退变的关联性研究
    从内到外依次为多裂肌、最长肌和髂肋腰肌[4],它们对维持脊柱的动态平衡和躯干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与其他椎旁肌相比,多裂肌距离脊柱中轴最近、附着面积大且肌纤维短[6],这种形态特征使多裂肌在相对狭窄的空间内能够施加很大的力量,控制脊柱后部的稳定性[7];椎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承载躯干2/3以上的受力[8],因此在退行性腰椎侧凸畸形等研究领域备受关注。SHAFAQ等[9]研究认为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凹侧的多裂肌退变更明显;KIM等[10]研究表明退行性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22年20期2022-10-24

  • 裂肌脂肪浸润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发生关系的研究*
    因[2]。腰椎多裂肌是维持脊柱屈伸平衡的重要结构[3-4],慢性腰痛患者脊柱周围肌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如面积减少、脂肪浸润等[5-6]。既往研究显示,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多裂肌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变,但多裂肌退变的影像学表现尚存争议[7-8],此外关于多裂肌退变是否参与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Ⅰ°单节段DLS 患者与健康体检人群L4/5、L5/S1椎间隙水平双侧多裂肌横截面MRI 图像,直接测量多裂肌中脂肪面积,研究DLS患者腰椎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22年5期2022-10-20

  • 双侧肌间入路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比较
    术中需广泛剥离多裂肌,易引起患者术后腰肌无力,因此,也有部分学者尝试单切口或双切口经双侧肌间入路[9~11]。但是对于两种入路的优缺点,特别是对于影像学中功能多裂肌的占比尚鲜有报道。为此,笔者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明确诊断为L4/5腰椎椎管狭窄伴失稳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双侧肌间入路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分析两种手术入路对多裂肌的损伤程度及术后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腰痛,间歇性跛行病程超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2年7期2022-04-24

  • 电针“委中”穴调节PGC-1α及相关影响因子对腰多裂肌损伤大鼠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张莉 刘通腰多裂肌是从腰背部一直跨越至骶部的肌肉,其在维持腰椎稳定中提供70%力量[1],也是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2-3]。因此,恢复腰多裂肌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腰多裂肌属于骨骼肌,骨骼肌损伤修复的机制与线粒体功能的变化紧密相关。线粒体功能正常一方面可减少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等氧化应激对骨骼肌的伤害[4];另一方面,促进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帮助骨骼肌再生[5]。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共刺

    环球中医药 2022年11期2022-02-11

  • 腰椎手术Wiltse入路准确进入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的解剖学基础
    ,其特点是利用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的自然间隙,不必将竖脊肌从棘突和椎板剥离,组织损伤小,有利于术后康复,并且在腰椎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植入困难时,Wiltse入路可以为置钉提供方便[1,2]。因此在进行不需要进入椎管的腰椎手术时,Wiltse入路优势明显。但临床发现,腰椎手术中,由于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被竖脊肌腱膜覆盖难于定位,即使医生严格按照Wiltse入路某些文献介绍的方法操作,也经常不能准确进入多裂肌和最长肌的间隙,反而增加了创伤和手术的难度。因此,熟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1年6期2021-12-22

  • 悬吊核心运动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裂肌形态的影响
    内的慢性腰痛与多裂肌的功能失调或萎缩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慢性腰痛患者多裂肌较健康人明显萎缩[2-3]。多裂肌属于脊柱深层的肌肉,在腰骶部比较发达,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腰背部脊柱的稳定性,因此改善多裂肌的形态和功能可以增加脊柱的核心稳定性,减少腰痛发生和复发[4]。目前对多裂肌的干预措施以各种类型的运动疗法为主,但缺乏对不同锻炼方式进行横向比较的研究,难以精准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本研究对悬吊核心运动训练和传统核心训练的方法进行比较,通过肌骨超声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19期2021-11-19

  • 裂肌萎缩的影像学评价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详细描述了脊柱多裂肌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骨骼肌退化的特征是肌肉内脂肪浸润和肌肉组织丢失。当前研究表明,多裂肌肌肉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40岁以后每年下降约1%[7]。多裂肌的肌肉密度及其横截面积大小与年龄、性别和体质量等因素有关[8−9]。CT、MRI等多种影像学技术已被认为是测量多裂肌肌肉横截面积、密度和脂肪浸润的重要工具[10]。其中,MRI对腰椎椎间盘和椎旁肌的早期退变性改变很敏感,具有非辐射的优势,用来评估与肌肉相关的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21年2期2021-09-14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单节段退行性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研究显示,多裂肌在维持脊柱稳定性方面发挥了重要角色,多裂肌萎缩与腰痛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本研究观察多裂肌注射PRP对单节段退行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多裂肌萎缩及患者腰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盘源性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腰部一侧或两侧反复或持续性疼痛,时间>3个月,MRI显示存在多裂肌萎缩和单节段Ⅰ级退性行椎间盘突出(纤维环没有破裂,髓核无突

    颈腰痛杂志 2021年4期2021-08-13

  • MRI腰部成像参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镜术后疗效的关系
    ]。研究表明,多裂肌、腰大肌退变与腰痛、椎间盘突出密切相关。磁共振(MRI)是临床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用于LDH可清晰显示患者腰大肌、多裂肌及腰椎间盘等形态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2]。目前,对具备手术指征的LDH患者及时行手术治疗是控制病情进展的关键。椎间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可通过摘除突出髓核、松解、减压神经根等操作减轻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3-4]。既往鲜有报道分析MRI成像参数对椎间孔镜手术疗效评估价值,基于此,本研究

    山东医药 2021年17期2021-06-18

  • IDEAL-IQ序列对多裂肌的定量分析
    李西凡 李 克多裂肌位于脊柱两侧,起于棘突和脊间韧带,止于乳突头内侧面,斜向下走行,分为表层肌束和深层肌束,其作用是稳定每个关节,在脊柱局部运动时稳定椎骨。张敏等[1]分析认为,多裂肌的退化会导致脊柱的外平衡失衡,又由于脊柱从上到下的后纵韧带宽度逐渐变窄,特别到L4-L5/L5-S1宽度变得更窄,此时椎体后的韧带支撑力减弱,但是L4-L5/L5-S1的脊柱的活动性是最大的,椎体因此会容易失去平衡,造成这几个脊柱节段的椎间盘突出;此时椎体失去平衡,就会产生一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21年2期2021-06-04

  • 裂肌横截面积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预后的关系
    迫神经根可导致多裂肌萎缩变薄,多裂肌的变化与腰椎间盘突出具有强相关性[9];但几乎无多裂肌CSA 与PRLDH 关系的临床研究。因此,本文应用多裂肌CSA 预测PRLDH,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疼痛科接受PETD 治疗的162 例L5⁃S1单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随访1年,根据随访期内有无复发分成两组: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由同一高年资医师通过经椎间孔脊柱内

    实用医学杂志 2021年9期2021-06-02

  • 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多裂肌改变中的应用价值
    到重要的影响。多裂肌会直接影响到脊柱节段的稳定性[1]。本文通过MRI诊断,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发病早期、中晚期等不同时期的多裂肌改变情况,以此确定多裂肌对疾病的影响,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将我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女比例48:32;年龄平均(31.6±7.8)岁;合并腰痛22例,合并下肢疼痛27例,腰痛合并下肢疼痛31例;发病部位:腰4-5椎间突出52例,右侧方型突出21例,左侧方型突出20例,后中央型突出11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3期2021-05-21

  • 肌骨超声及CT诊断慢性腰痛的效果比较
    数据为L4平面多裂肌横截面积。参数设置:电压120kV、电流250mA、层厚及层间距均为1mm。所有诊断均由同一位富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进行。1.2.2 肌骨超声检查方法 采用日本东芝Aplio SSA770高频超声,频率设置为7~14Hz。嘱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垫高以避免脊柱屈曲过度,小腿垫高使膝关节处于舒适放松状态,定位L4、L5椎体棘突,连续取三张图片,测量L4多裂肌横截面积,取平均值。所有检查及诊断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超声科医师进行。1.2.3 观察组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4期2021-03-23

  • 腰椎多裂肌磁共振数据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相关性
    足[3]。腰椎多裂肌在生物力学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腰椎的稳定和防止椎体过度活动,保护脊神经及邻近血供,缓解外力冲击,其横截面积的缩小及脂肪变性的增加,与多数腰椎疾病均有关系[4]。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可从任意切面对病灶进行全方位扫描,在软组织、微血管、关节内炎性损伤等方面均有较高的分辨率。基于此,本文对腰椎多裂肌MR数据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相关性进行详细分析,为提高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疗效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一

    颈腰痛杂志 2021年1期2021-02-04

  • 腰椎椎旁肌横截面积和多裂肌脂肪浸润及不对称性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影响
    之一。椎旁肌由多裂肌、竖脊肌及腰大肌组成。目前,关于椎旁肌对DLS的影响,多集中在多裂肌萎缩这一单一因素,多裂肌脂肪浸润及不对称性的临床意义尚不得知。因此本研究中同时观察了多裂肌横截面积、脂肪浸润及不对称性的影像学异常,探讨其对DLS的影响。1 病例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80例DLS患者,经腰椎X线、CT及MRI证实的第4和(或)第5腰椎节段发生DLS(DLS组),临床表现为腰痛,伴或者不伴有下肢疼痛、麻木。

    感染、炎症、修复 2020年3期2021-01-20

  • 多时间点电针对腰多裂肌损伤大鼠HGF 及相关因子影响
    10000)腰多裂肌是腰椎的最强稳定器,腰多裂肌损伤影响腰椎稳定。肌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s,MSC)作为肌肉损伤微环境的重要干细胞,受到牵拉刺激被激活,促进损伤肌肉的修复[1]。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通过激活肌卫星细胞参与组织再生和修复[2],它的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c-Met 与HGF 结合而被激活,响应环境刺激促进组织重塑。 细胞性骨髓瘤样癌基因(cellularm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2期2020-12-31

  • 小切口肌间入路 Dynesys 动态内固定与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
    腰背筋膜,寻找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钝性分离间隙,触摸到横突与上关节突交接部位,显露进钉点,植入椎弓根螺钉,透视确认手术节段和螺钉位置。自中线剥离患侧的多裂肌,显露椎板间隙,行椎板间隙开窗减压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经肌间隙测量两侧上下椎弓根螺钉间距离,截取相应长度的 PCU 管,最后将PET 绳索套入 PCU 管和上下椎弓根螺钉尾部,收紧绳索后锁定。冲洗伤口,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PLIF 组采用双侧常规显露,单侧半椎板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同样方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20年10期2020-10-27

  • 电针“委中”穴对腰多裂肌损伤大鼠MC、HGF及相关因子影响*
    510095)多裂肌是脊柱最内侧的椎旁肌,对抗脊柱过度旋转及滑动,维持脊柱稳定性影响腰痛。多裂肌损伤后局部微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al Stem Cells,MSCs)可通过肌源性分化外机制——旁分泌作用促进骨骼肌再生修复。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是MSCs旁分泌因子之一,作用于组织修复与再生。肥大细胞(Mast cell,MC)广泛分布于机体各个部位,受组织微环境影响终止分化,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8期2020-09-17

  •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多裂肌萎缩与椎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关学者开始关注多裂肌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相关性,也有研究表明多裂肌退变与慢性下腰痛之间存在密切联系[2-3]。目前已有许多关于 DLSS 与多裂肌萎缩程度的相关研究,但关于 DLSS 患者狭窄节段多裂肌的萎缩程度与椎管狭窄程度、症状侧的相关性研究既往未见文献报道。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0 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治疗的 116 例 DLSS 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其腰椎 MRI 评估多裂肌萎缩程度,以分析其与狭窄节段、狭窄程度及症状侧的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20年7期2020-07-21

  • MRI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对脊柱多裂肌的定量分析
    ,其中最内侧的多裂肌因其独特的神经支配而受到特别关注[8]。与椎旁肌肉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不同,多裂肌具有来自节段神经后根内侧支的单侧神经支配。越来越多的文献描述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裂肌的大小和组成,并使用磁共振成像(MRI)测量[3⁃8,9⁃12]。测量多裂肌横截面积的价值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13]。然而,通过测量MRI信号强度来间接评估腰椎多裂肌,在描述肌肉疝出的影响方面,已被证明优于横断面面积测量[12,14⁃17]。然而,这些测量通常是复杂和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0年1期2020-03-14

  • 运动改善腰痛患者腰椎稳定肌神经控制研究进展
    ,包括腹横肌、多裂肌、腰方肌等。多裂肌的肌纤维数量多,长度短,附着在各个腰椎之间,产生较大的力矩来稳定腰椎,中立位的脊柱2/3的硬度是由多裂肌的活动提供的[13],因此,多裂肌是腰椎最主要的稳定肌。腹横肌起源于胸腰筋膜、下6个肋骨、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3 段,肌束向前内方横行,呈带状走向,使其不依赖于外来作用力的方向,只提供稳定腰椎的力量,同时其收缩与增加腹内压密切相关,因此被认为是重要的腰椎稳定肌。腰方肌起源于髂嵴,插入到12个肋骨和腰椎的横突,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0年11期2020-01-15

  • 骨科专家推荐的腰椎操
    可锻炼竖脊肌、多裂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第四节:小燕飞头胸后伸。平趴与地面平行,双手交叉放置背后。腰椎部发力,抬起头和胸,胸部尽量离开床面,背部尽量后伸。坚持数秒(超过5秒),放下。每天连续做2组,每组8次。此动作可锻炼竖脊肌、多裂肌。第五节:小燕飞整体后伸。平趴,尽量前伸右手和后抬左腿,抬高30度,放下,换左手和右腿。如果感到困难,交替期间可休息10秒。每天练习16次。此动作可锻炼竖脊肌、多裂肌、臀大肌。第六节:平板支撑后抬腿。平趴,双

    养生保健指南 2019年10期2019-12-16

  • 电针介入时机对腰多裂肌损伤模型大鼠Foxo1、Myostatin、Myod蛋白表达的影响
    针介入时机对腰多裂肌损伤大鼠多裂肌叉头蛋白(Foxo1)、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成肌分化因子(Myod)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即刻电针组、24 h电针组、48 h电针组,每组8只。以多裂肌肌注0.5%布比卡因复制腰多裂肌损伤模型。各电针组分别在造模后即刻、24 h、48 h开始电针双侧“委中”“肾俞”,连续干预7 d。以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多裂肌Foxo1、Myostatin、Myod蛋白表达

    世界中医药 2019年3期2019-09-10

  • 开放与微创TLIF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旁肌的影响
    ,LDH)患者多裂肌和椎旁肌的影响,以期为同道们提供参考。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自2014年7月-2016年11月,共纳入70例行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LDH患者,其中微创TLIF手术37例(作为微创组),开放TLIF手术33例(作为开放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肥胖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突出节段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LDH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1.2 手术方

    颈腰痛杂志 2019年4期2019-08-29

  • 腰椎后部结构的MRI表现与不同病程非特异性腰痛的关系
    。评价内容:①多裂肌厚度,T2WI横断面在L4~5椎间盘中央层面,测量双侧多裂肌厚度,自下关节突后缘至背侧皮下肌肉-脂肪界面,取最大前后矢状径作为多裂肌厚度(图1a)。②多裂肌面积,T2WI横断面在L4~5椎间盘中央层面,用多边形工具绘制肌肉形态,并得出面积[5](图1b)。③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Ⅰ度,肌内不显示脂肪信号或单个线状、点状脂肪信号;Ⅱ度,肌内显示多发灶性脂肪信号(超过2处,但未形成网格状或羽毛状);Ⅲ度,肌内显示网格状或羽毛状脂肪信号(图2~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年4期2019-07-29

  • 电针“委中”对多裂肌损伤大鼠MG激活的影响*
    的困扰[1]。多裂肌损伤关系到脊柱的核心稳定性,在腰痛的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当腰多裂肌受到外力挫伤、机械牵拉或化学刺激等异常因素的刺激时会引起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同时伴有伤害性刺激信号的向上传递。有学者研究发现,在组织损伤的过程中,中枢小胶质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机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的免疫细胞,被炎性细胞因子激活后对伤害性刺激做出免疫应答,以减轻组织损伤[2-12]。临床中针灸治疗腰痛的应用广泛,其疗效也经过循证医学研究的证实。本研究以电针“委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5期2019-06-26

  • 仰卧及俯卧过屈位MRI动态评估多裂肌形态变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维持腰椎稳定的多裂肌退变相关[2],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仍处于争论中,如果能明确多裂肌的形态变化在LDH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对LDH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多裂肌的形态研究以常规仰卧位静态研究为主,本研究试图通过仰卧及俯卧过屈位配对MRI动态检查,评估多裂肌形态变化在LDH发生中的作用。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就诊的43例LDH患者(LDH组)及42例健康志愿者(对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7期2019-06-22

  • 触觉反馈对无症状健康成人和下腰痛患者多裂肌活动的影响
    目前,关于腰椎多裂肌的肌肉激活训练方式较多,诸如压力生物反馈装置,触觉反馈机制,以及口头指令等。而部分研究已证实,压力生物反馈装置仅在腰痛的稳定性损伤方面有良好提示作用,但其治疗价值不大。相比之下,口头指令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Price等[1]学者已证实了口头指令在腰多裂肌训练中的价值。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口头指令要求患者能够理解指令的意义,以便正确地进行练习。由于腰部多裂肌较厚,且位置深在,临床医生往往难以通过目测观察到肌肉激活情况,因此经常在口头指令中附

    颈腰痛杂志 2019年3期2019-06-19

  • 治疗胸腰段骨折78例两种手术入路疗效比较
    ,不可避免地将多裂肌从棘突及椎板的附着点分离开,并在术中使用自动牵开器长时间牵拉多裂肌等椎旁肌,这些操作都容易造成多裂肌损伤,从而引起术后腰痛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有研究者采取腰椎椎旁肌间隙入路,通过解剖生理间隙进入,不需剥离多裂肌在椎板上的止点,不切断肌肉,能够更好地保留多裂肌,具有出血少、组织损伤轻、术后疼痛轻、早期功能恢复、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由于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在技术上有一定难度,目前临上采用最多的仍然是传统的后正中入路,我院经过深入学习及不断探索后

    武警医学 2019年12期2019-03-21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多裂肌退变相关性的定量影像学研究
    本研究通过分析多裂肌退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以探讨多裂肌退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无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组),以同期60例进行健康体检、无腰椎不稳者为对照组;2组年龄50~60岁,男、女均各30例。诊断标准:①慢性腰痛持续半年以上;②影像学表现为L4~5椎间盘突出呈偏侧型。③无腰部外伤史;④无中枢神经病史;⑤无骨刺和骨折,无风湿和感染性等疾病。⑥签署知情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年1期2019-02-13

  • 多时间点观察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IGF1R和IGFBP3的表达
    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1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1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表达。方法:选取90只雄性SD大鼠并将其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每组30只,模型组和电针委中组腹腔麻醉后往双侧L4-5多裂肌注射0.5%布比卡因溶液制造多裂肌损伤模型,空白组不做处理,造模后电针委中组行1次/d电针委中穴治疗,3组分别于治疗后1 d、2 d、3 d、7 d、14 d后同步取材,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多

    世界中医药 2018年4期2018-07-12

  • 运用MRI探究腰椎多裂肌与关节突关节退行性变的关系
    ,测量毗邻双侧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脂肪浸润程度[肌肉脂肪比例(fat infiltration,FI%)],探讨FJOA的严重程度与多裂肌横截面积和FI%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在我院医学影像系统(华海医生工作站)中获取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9月1日55~70岁进行腰椎MRI检查的腰腿痛患者共165例。均采用磁共振机型:MAGNETOM Avanto,序列:A Time system 1.5T,平行于该节段椎间隙进行扫描,层厚为:3 m

    实用医学杂志 2018年2期2018-05-17

  • 五点式腰背肌长期锻炼对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术患者腰椎稳定性及腰背痛症状的影响
    椎影像学指标、多裂肌面积,评估患者腰背痛症状评分与腰椎功能改善情况。(1)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血液流变仪(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LBY-N6 Compact)检测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2)腰椎影像学指标:于术前与术后3个月、12个月复查时拍摄腰椎X线(荷兰飞利浦D93),计算椎间隙高度与腰椎生理前凸角,椎间隙高度为相邻椎体上下终板前、中、后高度平均值,腰椎生理前凸角为L2椎体上缘线与S1椎体上

    颈腰痛杂志 2018年2期2018-04-26

  • 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腰肌横截面积、脂肪浸润与不对称性及其临床意义*
    I片上腰大肌、多裂肌、骶棘肌的L3-4、L4-5、L5-S1椎间盘中间平面的横截面积,选用T2WI像[7,15],腰大肌、多裂肌、骶棘肌横截面积测量采用Craig A Ranson方法[9,10](见图1)。腰大肌、多裂肌、骶棘肌横截面积的不对称性为左右侧相同平面的差值。腰大肌、多裂肌、骶棘肌内脂肪浸润程度,从Ⅰ至Ⅲ度依次严重[16]。Ⅰ度,肌内不显示脂肪信号或单个线状、点状脂肪信号;Ⅱ度,肌内显示多发灶性脂肪信号(超过2处,但没有形成网格状或羽毛状);Ⅲ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年2期2017-11-20

  • 钩针刀联合定点旋转手法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出症的疗效及对多裂肌的影响。方法:选取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9例,采用钩针刀联合定点旋转手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各个时间段的VAS评分;并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超声下多裂肌厚度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和半年的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多裂肌厚度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钩针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多裂肌的痉挛,在钩针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定点旋转手法疗效更佳。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钩针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9期2017-10-26

  • 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腰部多裂肌退变与腰背痛的相关性研究
    椎滑脱患者腰部多裂肌退变与腰背痛的相关性研究王鑫强,贾瑞钢,陈彦影,张维龙(南京明基医院骨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骨科,江苏 南京 210019)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多裂肌退变程度与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40例;年龄45~84岁,平均(63.02±1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9期2017-09-27

  • Wiltse 入路与后正中入路 TLIF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
    术前、终末随访多裂肌脂肪浸润评分和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修正 MRI指数。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定位错误、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 11~23 个月,平均 ( 15.8±3.7 ) 个月,Wiltse 入路组术前、术后 1 天 CK 分别为 ( 83.84±24.79 ) U / L,( 164.26± 23.74 ) U / L;后正中手术入路组术前、术后 1 天 CK 分别为 ( 79.93±23.50 ) U / L,( 419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7年1期2017-01-19

  • 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单纯胸椎侧弯多裂肌横截面积研究
    员单纯胸椎侧弯多裂肌横截面积研究王蕴琦,高 颀,苗 欣利用多普勒超声影像技术对单纯胸椎侧弯的国家队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进行L3棘突旁两侧的多裂肌横截面积进行图像采集和测量。结论:单纯胸椎侧弯患者L3棘突旁两侧的多裂肌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害。艺术体操;胸椎侧弯;多裂肌;超声1 前言脊柱侧弯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研究证明,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脊柱侧弯发病率高达39.53%,存在在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三个不同平面的侧弯特征[1]。16-20岁是艺术体操运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年11期2016-11-28

  • 针刺触激多裂肌技术治疗腰骶部筋膜炎临床观察
    000针刺触激多裂肌技术治疗腰骶部筋膜炎临床观察覃兴乐1,陈家承2,苏霞辉3,徐森明4,李新洲1,谭兴领11.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广西 百色 5330002.顺德和平外科医院疼痛康复科,广东 顺德 5280003.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广西 百色 5330004.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目的:观察针刺触激腰部多裂肌治疗腰骶部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刀和针灸针作为针刺触激工具,将77例腰骶部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刀触

    新中医 2016年9期2016-10-20

  • 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棘突劈开椎管减压与腰椎板切除减压的对比研究
    疼VAS评分、多裂肌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下肢痛VAS评分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的腰疼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多裂肌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腰痛感,有利于多裂肌在稚板的附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腰椎板切除减压术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腰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最常用的两种术式[1],为了进一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3期2015-10-25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的效果观察
    出症患者应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的效果观察何成周(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人民医院外四科,湖南 永兴 423300)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通过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是否优于其他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25例,传统腰椎后路腰椎间融合术25例。对比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后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椎体间融合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在术前与术后VAS评分与ODI功能障碍指数的评分。结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9期2015-10-24

  • 单侧腰痛患者腰椎多裂肌萎缩相关因素研究
    侧腰痛患者腰椎多裂肌萎缩相关因素研究钭大雄 王君瑞 陈绍东 陶涛目的 探讨单侧腰痛患者多裂肌萎缩的相关因素。 方法 单侧腰痛患者62例,记录腰痛时间长短,进行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MRI进行病变节段多裂肌萎缩评估。 结果 单侧腰痛病史3~42个月,平均(16.6±8.3)个月;VAS评分5.6±1.2;ODI评分(61.2±9.6)%。疼痛侧多裂肌净横截面积(731.2±192.6)mm2,非疼痛侧多裂

    浙江医学 2014年10期2014-04-13

  • 腰骶段多裂肌解剖及传统腰椎后路手术对其损伤的研究进展
    近棘突和椎板,多裂肌在传统手术中受到损伤最大,但目前国内对于多裂肌的解剖、功能以及损伤因素缺乏系统报道。本文就上述几方面内容进行文献综述。1 多裂肌的解剖及功能多裂肌是脊柱的内在肌,腰骶段多裂肌被包绕在胸腰筋膜的浅层及中层形成的肌鞘内,内侧贴近棘突、棘间韧带及棘间肌,腹侧贴近椎板,外侧与最长肌相邻。Rosatelli等[2]研究发现,L1~L4的多裂肌包含三层(浅层、中层及深层),而L5的多裂肌只有两层(浅层及深层)。浅层多裂肌起于L1~L5棘突,向外下走

    山东医药 2014年44期2014-04-05

  • 超声成像技术在躯干核心稳定性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核心稳定性与多裂肌和腹横肌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欧美学者通过力学、神经生理学和康复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不同角度对躯干力量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核心稳定性(core stability)”的概念,它是指在综合体育运动中,控制躯干在骨盆上的位置和运动,使上下肢力量和运动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的能力[2]。2000 年,Cholewicki等[3-7]发现,躯干部位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调收缩能有效控制脊柱的稳定性,并提出了“核心肌群”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年1期2014-03-22

  • 腰椎后路融合术后腰痛患者椎旁肌电生理的研究
    合术后腰痛患者多裂肌自发电位数量情况及其发生腰痛的原因。方法将我院收治的 86 例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按疼痛程度分为腰痛组 46 例和对照组 40 例,采用针极肌电图测量其多裂肌中自发电位数量、位置,并比较两组患者在自发电位数量方面的差异,以及自发电位分布和手术区域、内固定区域、椎板开窗的关系。结果( 1 ) 腰痛组多裂肌中的异常自发电位分数 ( 12.87±2.34 ) 分明显大于对照组 ( 2.28±2.84 ) 分 ( P<0.01 );( 2 )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4年9期2014-02-14

  • 健侧Wiltse入路结合患侧常规后方显露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4例
    竖脊肌群,寻找多裂肌与最长肌的肌间隙,显露进钉点,置入对侧两枚椎弓根螺钉,术中C臂透视,确定手术节段无误,进钉角度、长度合适后切除突出侧突出节段头侧的椎板下半,切除黄韧带,找到出口根,沿出口根寻找椎间盘突出物及致压物,I型患者往往在出口根平椎间盘层面的内侧找到椎管内突出部分,并根据情况切除突出侧上下关节突大部或全部,经椎间孔找到突出椎间盘并摘除,对神经进行彻底减压。处理病变椎间隙,刮除终板软骨,自体碎减压骨植入椎间隙,并将高度合适的异体骨块斜行植入椎间隙。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4年10期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