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院内感染分析与管理措施

2021-02-26 08:38杨瑜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期
关键词:胎龄致病菌早产儿

杨瑜静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新疆 巴音郭楞)

0 引言

早产儿是指在多种原因下出现的孕37周前出生的活产儿[1]。胎儿早产后需进入ICU监护,虽然ICU监护、诊疗技术快速发展使得新生早产儿存活率明显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常常因为早产儿免疫系统、防御系统未发育完善而发生感染现象,且这种院内感染是ICU内早产儿发病、死亡的重要原因[2]。现就我院新生儿ICU内早产儿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新生儿ICU内收治的6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排除进入ICU前就已发生感染的早产儿。其中对照组(未感染)30例:男女比例8:7;胎龄32~37周;出生体重介于 0.59~2.5 kg;剖宫产23例、自然分娩7例。观察组(感染组)30例:男女比例1:1;胎龄31~37周;出生体重介于0.59~2.1kg,剖宫产23例、自然分娩7例。

1.2 院内感染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3]:WBC减少至5×109/L以下或增多至25×109/L以上;杆状核细胞/中性粒细胞≥0.16;PLT低于100×109/L;CRP超过8 mg/L;微量血红细胞沉降率超过15 mm/h;PLT血标本病原菌抗原、DNA检测结果为阳性。确诊标准:血培养出致病菌;无菌体腔内培养出致病菌;血培养出条件致病菌者要另外采集血标本或无菌体腔内培养出同种病菌。

1.3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早产儿在ICU内的临床表现、体征、围生期病史、侵入性操作、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对早产儿血液、痰液、尿液、腹腔脓液、脑脊液、伤口脓液等分离菌株,进行鉴定与药敏试验,对症处理,应用敏感性高的抗生素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观察组30例感染患儿中12例(40.00%)为呼吸道感染、4例(13.33%)血液感染、皮肤黏膜感染5例(16.67%)、胃肠道感染4例(13.33%)、其他部位感染5例(16.67%)。临床表现包括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肤色晦暗、水肿、反应低下、黄疸不退、体温异常、出血倾向等;②观察组病原菌分离结果:30例感染早产儿分离出菌株3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 22株(62.86%)、革兰阳性菌 8株(22.86%)、真菌 5株(14.28%);③观察组早产儿的胎龄(32.8±1.7)周、出生体重(1.0±0.1)k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肠外营养比例60.00%及机械通气比例66.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0.05),见表1;④观察组感染早产儿在积极对症治疗、给予头孢他啶、头孢哌酮、亚胺培南等抗生素治疗后,25例存活、5例死亡。

表1 两组早产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n(%)]

表1 两组早产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n(%)]

机械通气观察组 30 32.8±1.7 1.0±0.1 18(60.00) 20(66.67)对照组 30 34.8±1.7 1.8±0.2 10(33.33) 11(36.67)t/χ2 4.5565 19.5959 4.2857 5.4060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胎龄(周)出生体重(kg)肠外营养

3 讨论

研究认为胎龄低于32周、出生体重低于1.5 kg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4]。实际上,早产儿院内感染风险明显高于足月新生儿,这与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关系密切[5]。早产儿身体各系统均发育不成熟,母体免疫球蛋白多在孕32周后输送给胎儿,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早产儿本身中性粒细胞数量及质量都存在缺陷,吞噬功能较低,补体缺陷,使得免疫功能低下[6]。另外,皮肤、黏膜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在早产儿中皮肤、黏膜的角质层菲薄,极易发生细菌入侵。另外,有创性操作会增加院内感染风险,如肠外营养、机械通气等操作。研究证实机械通气直接影响院内感染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诱因就是气管内插管下机械通气治疗,且连续机械通气、重复插管、气管内吸出术会直接加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早产儿胎龄、体重低于对照组,肠外营养及机械通气比例高于对照组,与上述理论基本一致。早产儿中低体重者血管内导管留置还与败血症有关,不少败血症是因导管周围的细菌诱发。在新生儿ICU内气管插管、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脐静脉插管等操作都很常见,这些也无疑会增加院内感染风险[7]。

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是最严重的早产儿并发症之一,因其自身发育不完善、抵御屏障薄弱而极易发生感染。还有侵入性医护操作、抗生素滥用、病房环境及器械消毒不达标等也会加大院内感染风险[8]。目前,临床上使用抗生素普遍,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耐药性,还会给微生态环境带来更多耐药菌株。本组研究中感染早产儿分离出的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如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等。

为了减少院内感染,必须建立感染监控机制,严密监视新生儿ICU病房环境菌种,及时发现、控制问题,避免细菌蔓延,具体措施如下[9]。

①规范管理手部卫生:早产儿自身就是多种潜在病原菌集合体,致病菌可经人员手部、救治仪器等进行传播,所以要严格管理手卫生。规定所有人员在进入ICU之前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消毒剂擦手、穿防护服,防止外部病菌进入ICU。

②预防感染:医护工作者首先要意识到院内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具有院内感染危机意识,所有医护人员都要接受院内感染控制的培训,并掌握感染控制方法及相关管理规定。医护操作中所有用具都要仔细检查、消毒灭菌,尤其是吸痰管、呼吸机管道等要选择一次性物品。

③环境控制:保证ICU病房内部空气流通,加大病床间距,清洁空调滤网。每天以消毒液拖地,每天使用消毒机消毒病房。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新生儿奶具、衣物等一用一消毒。指导患儿家属知晓院内感染防控知识,争取他们的配合,严格限制探视。减少ICU人员的进出。

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ICU内早产儿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要先进行药敏试验、严格监督用药方,对于明确性病毒感染患儿不宜用抗生素。严格掌控抗生素特点、早产儿生理病理特点,确保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避免扰乱正常菌群[10]。早产儿机体发育不佳,肝脏的药物代谢系统也不完善,用药后抗生素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都与正常成人及儿童不同,医师必须要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给药间隔,及时监测耐药菌的出现。

猜你喜欢
胎龄致病菌早产儿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分析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早产儿如何护理及喂养
78例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不同胎龄新生儿心电图特征研究进展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急性盆腔炎的致病菌分析及治疗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