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路径在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2021-03-04 09:52潘鑫魏盈盈李岑曹俊辉赵刚刚杨声远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组间神经功能研究组

潘鑫 魏盈盈 李岑 曹俊辉 赵刚刚 杨声远

急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系统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因脑血管阻塞使局部脑组织血供不足或脑血管破裂所致,发病后常会导致脑部神经细胞发生永久性损伤,待患者进入康复期后常会引发各种功能障碍,使生活质量急剧下降[1]。急性脑卒中病情进展迅速,残死率高,脑卒中发病3~6 h是急救的黄金时间,在该时间段内接受对症治疗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2]。急救路径是脑卒中急救中尤为重要的环节,对促进患者日后康复、降低残死率具有重要意义[3]。笔者选取我中心接诊的104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急救路径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舌强言塞、口眼歪斜、四肢不利等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急性脑卒中,首次发病,发病后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救。排除标准:既往卒中病史、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精神疾病、认知及沟通障碍、现场或转运途中死亡者。

选取镇江市急救中心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接诊的104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60~85岁,平均(75.41±3.38)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6.75±1.08)分。研究组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62~84岁,平均(74.89±3.55)岁;GCS(6.81±1.12)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急救,接到“120”求救电话后在3 min内所有参与急救人员及司机到位出车,到达目的地后,初步评估伤情,快速开放静脉通路,清理呼吸道,给予吸氧、完善氧饱和度检测、心电监护等,待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快速实施转运进行院内系统救治。

研究组患者接受急救路径:(1)专业培训:制定由“120”接诊至院内急救结束的脑卒中急救路径,并安排相关急救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考核通过后上岗。(2)到达现场前:接到“120”求救电话后在3 min内出车,路上与患者家属进行电话沟通,初步了解患者既往病史、意识、症状等,初步评估病情,并指导家属注意保护患者头部,切勿随意挪动患者,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异物。(3)现场急救:抵达现场后,快速评估生命体征及GCS,给予吸氧、开放静脉通路,GCS在8分以上者对症处理后直接送去医院,GCS在8分以内者可先给予125 mL 20%甘露醇静滴降低颅内压,待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在送至医院。(4)转运途中:转运中尽可能避免颠簸,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注意保护患者头部,疑似脑出血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同时电话告知急诊科医护人员,详细向其说明患者情况以便提前做好接诊及抢救准备。(5)入院后:患者入院后快速经卒中中心绿色通道进入抢救室实施进一步急救,“120”医护人员与院内人员做好交接,最大限度缩短患者抢救时间。

三、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接诊至院前急救时间、接诊至接受专业救治时间、急救有效率、病死率及伤残率、神经功能损伤及生活质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评分0~45分,分值越低表示神经功能损伤越轻微[4];采用镇江市急救中心自拟的简易生活质量量表从心理、躯体、社会、物质生活方面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选择百分制评分法,得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四、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一、急救时间

研究组患者接诊至院前急救时间、接诊至接受专业救治时间较对照组更短,组间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时间的比较

二、急救及预后效果

研究组患者急救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及伤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急救及预后效果的比较[例(%)]

三、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质量评分

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

讨 论

急性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类脑血管疾病,该病发展非常迅速,对局部脑组织的损伤具有不可逆性,发病后最佳治疗时间窗为3~6 h,但实际患者在发病至入院接受对症治疗过程常因途中、接诊、检查、确诊、治疗等环节浪费时间较多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从而导致不良预后[5]。以往常规急救常缺乏流程性及时间观,在各环节浪费时间较多,常间接影响患者的救治效果。急救路径是指在患者收治入院前的急救环节,由医护人员及专业人士针对患者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急救方法,可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诊断和治疗,最大限度降低神经损伤程度,提高预后效果及生活质量[6]。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接诊至院前急救时间、接诊至接受专业救治时间较对照组更短,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及伤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救路径流程清晰有序,救治目标及时间规定明确,且经专业培训使急救人员更加熟悉相关流程,尽可能减少各环节浪费的时间,在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缩短救治时间、做好院内外各环节衔接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为患者日后恢复正常生活及良好预后打下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急救路径有助于抓紧黄金抢救期,提高急救及预后效果,降低神经功能损伤,提高后期生活质量,在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本研究患者数量有限,理论方面还不够成熟,路径方案还不够完善,今后笔者将进一步扩大研究患者,健全理论方法,完善路径方案,以期得到更可靠的结论供临床参考。

猜你喜欢
组间神经功能研究组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优化课堂展示操作 促进有效生成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