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质降压方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40例*

2021-03-04 10:17熊冠宇
中医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调质中西药氨氯地平

熊冠宇,朱 涛

(开封市中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高血压是导致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是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造成重大经济负担[1]。根据高血压的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中风”“头晕”等范畴。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的优势。2016年9月—2018年12月,笔者运用调质降压方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4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开封市中医院老年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结合组3组。中西药结合组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62~74岁,平均(68.30±3.69)岁;病程4个月~6年,平均(3.69±1.07)年;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22.78±1.82。中药组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60~75岁,平均(67.23±5.06)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3.48±1.04)年;BMI平均21.83±1.94。西药组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63~75岁,平均(67.53±3.68)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3.24±1.15)年;BMI平均22.08±1.89。3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2]的标准。在未用降压药物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 (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通过动态血压监测24 h平均血压≥130/80 mmHg,或日间平均血压≥135/85 mmHg,或夜间平均血压≥120/70 mmHg,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2.2 中医诊断标准

痰湿壅盛证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主症:头晕目眩,头重如裹或痛如刺;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青紫,脉涩。次症:胸脘痞闷,呕吐痰涎,口淡,食少,胸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1级、2级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无心、脑、肾等合并症者;②符合痰湿壅盛证诊断标准者;③年龄60~75岁者;④病程>3个月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继发性高血压患者;②年龄>75岁者;③合并心、脑、肾等疾病者;④智力障碍或精神行为异常不能配合治疗、观察者;⑤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有药物禁忌证者。

4 治疗方法

西药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由华润赛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101202-2,5 mg/片) 5 mg, 1次/d,晨起口服。

中药组给予调质降压方。药物组成: 法半夏10 g,黄连6 g,川芎10 g,天麻10 g,水蛭粉10 g,钩藤10 g,莱菔子10 g,鬼针草30 g,丹参20 g。由开封市中医院制剂室加工成水丸,30丸/次,3次/d。30丸水丸相当于原药材6 g。

中西药结合组给予以上两种药物,服用方法同上。

3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5 观测指标

5.1 中医证候积分

在入组第1天和治疗结束时各评价1次。按2.2项下标准,主症按无、轻、中、重分别记0,2,4,6分;次症按无、轻、中、重分别记0,1,2,3分。

5.2 日间收缩压、日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

采用CB-2302-A动态血压仪(由无锡中健科仪有限公司生产)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各监测1次24 h动态血压。袖带缚于受试者右上臂,要求患者在测压时停止上臂活动,尽量保持安静。要求两次监测时的生活作息一致。

5.3 低密度脂蛋白(LDL)、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在入组第1天和治疗结束时,抽静脉血,检测LDL、HCY、Hs-CRP,均采用化学沉淀法。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花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的相关标准。

显效:主、次症基本或完全消失,治疗后,积分为 0 或减分率≥70%。有效:治疗后,30%≤减分率<70%。无效:治疗后,减分率<30%。减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3组疗效对比

中西医结合组的疗效与中药组对比,u=1.6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的疗效与西药组对比,u=2.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3组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对比 例

8.2 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3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的中药组、西药组对比 ,中西药结合组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分,

8.3 3组治疗前后血压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3组治疗后的日间收缩压、日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的中药组、西药组对比,中西药结合组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对比

8.4 3组治疗前后HCY、LDL、Hs-CRP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中西药结合组、中药组治疗后的HCY、LDL、Hs-CRP降低,西药组的HCY和Hs-CRP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的LDL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的中药组、西药组对比,中西药结合组的HCY、Hs-CR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结合组的LDL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HCY、LDL、Hs-CRP对比

9 讨 论

有研究显示,高血压发病日趋低龄化,儿童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为3.0%~12.6%[4]。长期的高血压能够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卒中、肾损害、外周动脉疾病等的发生和发展。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增加10 mmHg,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会增大31%,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会增大53%[5]。血压水平、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的变异性对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的影响,HCY与高血压引起的肾损害、心室肥厚、冠心病等靶器官损害有关[6]。血压变异性水平越高,靶器官受损程度越大。血压变异性是比平均血压值更为可靠的心血管病风险预测指标[7]。夜间血压升高同样可使冠状动脉、心室、脑动脉等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风险增加[8],使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风险增加[9]。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主要认为遗传基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交感神经活性增加、盐敏感及盐负荷机制、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氧化应激、血管张力改变及血管重塑、中枢调控、肠道菌群等机制综合影响了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诸多有关高血压中医治疗的研究显示,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靶器官损害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优势和特点体现在高血压治疗的各个方面。梁贤栋等[10]收集了90例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对比了益肾平肝方、盐酸贝那普利片、益肾平肝方联合盐酸贝那普利片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益肾平肝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逆转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蔡劲等[11]对采用厄贝沙坦、厄贝沙坦加活血通脉汤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观察,并测定其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认为厄贝沙坦联用活血通脉汤更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FMD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3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均能使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但调质降压方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更为明显。调质降压方中以天麻为君药,其入肝经,有平肝息风之效,有定眩晕之专长;钩藤辅助君药以息风定惊,清热平肝,为臣药;佐以丹参、川芎、水蛭粉以化瘀通络,鬼针草、黄连、半夏清热燥湿化浊,莱菔子降气化痰。全方共奏平肝息风、化痰降浊、化瘀通络之效。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约75%的高血压患者伴有血浆HCY水平的升高[12],HCY水平升高可增加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出现冠脉双支病变与多支病变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比例[13]。HCY水平每升高5 μmol/L,脑卒中风险增加60%[14]。研究表明,HCY水平降低25%,男性、女性冠心病风险将分别降低15%、32%[15]。目前,HCY已经成为高血压危险分层的指标。高水平的HCY会诱导体内氧化应激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舒张功能[16];降低HCY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压。本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单独使用氨氯地平未能降低患者的HCY,但是联用调质降压方后,患者的血清HCY水平下降。

动态血压更能反映血压水平。日间和夜间血压、血压昼夜节律、24 h平均血压、血压变异性优于以诊室血压来诊断、评估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动态血压所反映的夜间血压水平与左心室肥厚相关[17],相比白天血压水平对不良心血管事件更有预测价值;夜间与日间的血压比值和构型状态也是心血管结局的重要独立预测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调质降压方联用氨氯地平相较于单用氨氯地平,日间血压、夜间血压均有更明显下降。

Hs-CRP是一项炎症指标。Hs-CRP间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局部炎症反应的程度[18]。研究表明,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冠脉复杂病变的数量相关[19],甚至有预测心血管事件的临床价值。高水平的Hs-CRP直接参与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20],造成内皮细胞释放的NO及前列腺素减少,损害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造成血压升高。调质降压方联合氨氯地平较单用中药和单用西药,能够更明显地降低血Hs-CRP水平。

调质降压方联合氨氯地平能明显改善1级、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调控血压,并且通过降低血HCY及Hs-CR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但是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少、观察指标不足等问题,进一步论证调质降压方对高血压的影响、进行该方的推广应用还需更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猜你喜欢
调质中西药氨氯地平
CaO调质污泥自然失水特性及数学模型研究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肉牛痢疾的临床表现及中西药治疗方案
肉牛前胃弛缓的临床症状、中西药疗法和预防措施
船用调质重油燃烧及减排技术的研究进展
乙肝患者的中西药纠结
调质型管线钢关键工艺技术研究
酸调质—氧化降解法提高含油污泥的沉降性能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