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视域下的峨眉武术发展困境研究

2021-03-08 14:46王斌李霞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武当峨眉巴蜀

王斌 李霞

(内江师范学院峨眉武术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

1、前言

多元性、包容性和连续性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中华国粹之称的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号称中华三大武术流派之一的峨眉武术,是广泛吸收了儒释道和巴蜀文化思想,在巴蜀大地上生长,以及域外传入本土并吸收了巴蜀文化,具有武术发展基本特征和范式的多元文化聚合体。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里不难发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文化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主导文化的引领是文化融合进程中国家民族繁荣昌盛的文化基础。凡是不肯接受异质文化流来流去,甚至拒斥外部世界互动的时候,都是这个国家情况处于不是那么美妙的历史时刻。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稳步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众所周知,近几十年来,峨眉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武当武术和少林武术相比,其发展的滞后性凸显,在多元文化融合进程中,具有引领和凝聚价值的峨眉武术主导文化的缺失也是一个不可回避因素,以文化融合的视域,客观的认识峨眉武术发展进程中因主导文化缺失而引发的发展困境,更重要在于正视存在的问题,为峨眉武术健康发展寻找有价值的文化支撑,有效推进峨眉武术文化建设上新台阶。

2、少林武当武术主导文化的认知

少林武术、武当武术、峨眉武术是公认的中华武林的三大流派,但它们在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峨眉武术明显滞后于少林和武当,究其原因,可谓是错综复杂,难以一言以表之,但从文化融合进程中主导文化的引导与凝聚价值功能这一视角去诠释,对峨眉武术发展会有一定的启迪性,通过对少林武术、武当武术的主导文化的认知,或许可以从中寻找到对峨眉武术发展可资借鉴的文化元素。蒋显福认为:武当文化是以特定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指导,道家思想为根基,道教的“太和”精神作为内核的,并以武当山的古建筑群作为标志,包括:武当的山水、道教武术……等众多武当地区的多元文化成份在内的意识形态、精神、生活的统一文化范式。武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表现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对于武当武术这一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其中一种认为,武当武术通称武当内家拳(亦称武当派)是指元末明初由武当山内丹家张三丰所开创的一个派别、蕴涵有道教修炼内涵的拳术派别及与之相似的其它拳派内容的统称,如,太极、形意、八卦等。从这一文化概念和武当武术文化的现实发展路径不难发现,武当武术文化的本源植根于道教文化的土壤,其主导文化是以道教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作为基础,并以张三丰作为武当武术(或武当派)领军人物,武当派弟子都以能成为张三丰的传承继承和推广者而倍感荣幸,使武当武术在文化形态架构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文化认同,并塑造了一个权威性极强的、具有引领性的、代表主导文化化身的人物张三丰,也为武当武术文化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少林武术或功夫是指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因历史地理形成,以紧那罗王信仰为核心,以少林寺的武僧进行武术演练作为表现的形式,充分体现禅宗智慧的传统佛教文化体系。“功夫”一词原本是佛教专用名词,佛教禅宗通过修行内化的成果成为“功夫”;在少林寺,就有“禅武同源,禅拳归一”的基本认知,禅作为武之主,武作为禅之用;也就是武是禅的表现形式,是禅的生命有形化,武的精神本质就是禅,通过将禅入武,就可达到武术的最高境界,武学的人道就是禅道。对于少林武术的祖师爷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稠禅师是“北魏”时期的少林寺第一个武僧,也是将“禅武”结合第一人,稠禅师主持少林寺十多年,开创了嵩山少林寺僧人习武的先河,被称为“国师”。少林武术是广泛的吸取了佛教文化的精华,并融汇到本土的拳理技法之中,构建了禅与武融为一体,以武悟禅,以禅导拳的独特文化的风格范式,佛武有机结合,禅与拳合一成为了少林武术文化最独特的品格。根植于中华大地的少林武术文化中,虽然同样深受儒、佛、道思想的影响,但是,在少林武术文化体系中,起主导文化作用的一直是佛教文化,人们也常称少林寺为“禅宗祖庭”。少林武术的灵魂人物,少林高僧跋陀的弟子稠禅师,是少林武术文化德行高尚和武艺高强的人化标杆和领军人物。这一权威引领性人物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他们既是少林武术文化代名词,也是少林武术主导文化的文化符号,对少林武术文化在中华武林中的地位起到了重要提升引领作用。

3、峨眉武术主导文化的构建

3.1、客观认识峨眉武术主导文化的价值意义

三十多年来,欧洲一直倡导的是以多元文化主义来进行国家的治理,随着近年来欧洲难民危机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进一步加剧,进而引发对所在国的国家认同和国家整体治理安全的巨大挑战,建立统一而有权威性的主导文化认同开始受到广泛关注。需要在多元文化的融合进程中找到解决社会困境的有效途径这一现实客观背景下,“主导文化”的确立与构建成为不可回避的议题。德国学者巴萨姆·蒂比于1996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出主导文化这一概念,之后由于德国的移民问题不断加剧,该国的部分学者也相继提出了类似“德意志主导文化”等议题。2016年德国的基社盟在其新党纲中对主导文化是这样阐述的:主导文化是人们基于日常生活、文化以及宗教的共同根基,必须要承认社会的基本共识是根本性的国家运行价值秩序,才能铸造发展这个国家,要关注宗教的自由和它的界限,文化传承和自由的生活方式都需要被接受,在尊重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的同时,大家共同生活的语言就是德语。2017年基社盟又再次提出:“主导文化”是使大众能够共同生活成功的义务尺度,融合才是方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主导与融合需要协调共进,多元文化的融合,更多的是文化间互相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沿着一个具有权威和引领的价值目标,并具统一的文化价值认同的思想或理论的方向进行融合,而不是以文化的繁荣和文化的多样性为借口,为局部暂时利益抵制其它文化融入主导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唐朝的开放、繁荣与强盛为中华儿女引以自豪,唐朝的开放与包容,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又一黄金时期,这是不争的事实。文化的多样性融合而又不失国家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融合、主导与文化认同完美的结合,堪称国家治理的典范。在思想上儒释道融合发展,但为有效的治理国家,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渊颁布了历史上著名的《先老后释诏》,提出了在国家的治理中要以道教为首,儒教次之,佛教为末的三教先后(或主次)秩序,并确立了唐帝国奉道教为皇家第一宗教的崇道政策,因此,道教在这个时期成为了国家治理的主导文化,也为唐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巴蜀特殊的社会、历史和自然背景,集儒释道和巴蜀文化于一体的峨眉武术文化,在理论上来说,这种多元文化的集合体,无论表现在其拳理拳风、拳法套路、攻防蕴意,还是格斗器械的多样性方面,从多元文化的视角,特别是多元优秀文化精髓的感染与内化、引导价值的延伸,每一种文化都能给予其一定的文化价值基因的浸润和支撑,使峨眉武术文化实现价值的升华。然而,近几十年来,现实生活中的峨眉武术发展,与少林武术和武当武术相比,却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门派和拳法套路“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反而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文化的撕裂”与发展的“严重滞后”,究其主要原因之一,峨眉武术主导文化的缺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缺乏主导文化价值意义的认识,感官上的多元文化的简单垒砌杂存和对峨眉武术文化主导认知的缺失,阶段性的门派和拳种众多的优势反而成为发展障碍,缺乏共同的主导文化认知引发的是“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乱局,撕裂的团队信任,动摇的是峨眉武术的根和魂,外显的是发展的严重滞后。虽然巴蜀文化一词的确立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特别是巴蜀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地位的确立,还是在1986年三星堆正式出土大量珍贵文物的面世而震惊世人,并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总体而言,对于峨眉武术文化的研究及其史料遗存极度贫乏,“口传身授”成为习惯,众多的拳种能够有准确文字记载的少之又少,据统计,截止2016年,在知网中输入关键词“峨眉武术”,能够查询到的关于峨眉武术的文献,还不到70篇,民间或扩展一定范围内的人士,甚至把千百年来因文化缺失造成的民间武术只能以“口传身授”的无赖之举,作为潜心研究峨眉武术文化不足的挡箭牌,以及民间武技传承的“陋俗”对峨眉武术文化传承的困扰,加之文字资料和实物遗存的严重匮乏,峨眉武术主导文化的构建可谓是困难重重。仅从民间对于一般性的技能展示可以说是无可挑剔,但对峨眉武术的一招一式所隐喻的文化内涵及其延伸的文化引领和时代价值,根本无法以博大深邃的文化蕴意去解读和诠释,没有或严重缺乏文字的文化传承的处境是不言而喻,对峨眉武术文化的认知就只能停留于表面,甚至不可避免的造成以讹传讹。对于传承下来的权威性文化认同是什么?解答更是困难重重了,当然也就谈不上对主导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认知。互不信任、“师傅文化”所主宰的“门派林立、师傅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混沌乱局,严重困扰对峨眉武术主导文化价值的建构。因此,客观认识峨眉武术主导文化的价值意义,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峨眉武术主导文化,是峨眉武术在文化融合进程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3.2、建立权威的峨眉武术主导文化

(1)正确处理主导文化与文化融合的关系。

文化在交流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异质文化的交流或相遇,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定的冲突,但是,不同文化在交流互动中,也同样会自发产生融合的可能,这种融合常常有较强的不定性,这种不定性表现为两面性,或有益的一面,或有害的一面,也就是说,在文化融合进程中若呈现负面文化的融合,其融合结果将产生极具负面价值的恶性能量。因此,对文化融合进程的正能量的把控尤为重要,强烈正能量的引导和规范,成为文化融合的重要推手,换句话来说,就是需要充满正能量的主导文化引领。“缺乏了核心文化价值所主导的多元文化社会,多元文化在融合的进程中产生的社会冲突导致的后果将会是极其严重,有核心文化主导的社会里,将有效提升社会的融合与交流的整合度,降低融合产生的负面代价,若多元文化主义对多样性文化采取放纵,不仅会加深部分少数族群的自我封闭程度,加大融入主流社会的难度,而且也会对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产生负面的破坏作用,进而引发较为强烈的政治危机”。众所周知,文化融合中,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具有引领和强烈辐射作用,但要使本土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实现价值提升和更具时代引领,成为先进的优秀文化,一是作为本土文化,必须以积极有为的态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情怀,以“扬弃”的精神,通过本土文化的价值取代和目标为基础,积极有为的将外来文化整合到本土文化中,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二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能被动弱化自己的本土文化特色,形成既具本土优秀文化基因,又兼容外来先进文化元素的聚合体,这一文化聚合体的形成,必须具有主导文化核心,而非各种文化的简单杂存聚合叠加,只有形成主导文化的核心,才能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实现文化繁荣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峨眉武术在融摄先进中原文化的进程中,既要逐渐向先进文化靠拢,也要不断内化巴蜀本身的地域文化特征,强化中原文化在巴蜀地域的适应性感召,形成新的具有统一认同的峨眉武术主导文化,通过这种创新与融合,才能使峨眉武术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与时俱进,引领时代发展,进而使峨眉武术文化的精髓价值留存得以延续。峨眉武术同中华其它武术一样,其渊源与军事武艺的交融互化是不容否定的,远古冷兵器时代的巴蜀军事武艺是峨眉武术文化的重要发轫源流,巴蜀军队勇猛顽强从另一个侧面所隐喻和延伸的文化蕴意,自然也包括峨眉武术搏击格斗文化的强势。《华阳国志·巴志》有这样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巴蜀军队在与殷人的军事对垒面前,运用具有军事功能的歌舞以凌殷人,即以武舞显示武艺与威力,是一种武舞的演练,更是峨眉武术格斗技能在军事战场上的展示,巴蜀军队的军事武艺高强可见一斑。从峨眉武术文化溯源的视角,一个侧面看似描述的是古巴蜀军队英勇善战、威武勇毅和超强的军事搏斗技能,但反映了那个时代根植于巴蜀地域的峨眉武术超强的实战技能,以及峨眉武术强大的搏斗文化价值基因在那个时代的引领和主导地位。遗憾的是,近几十年来,具有悠久文化历史源流的峨眉武术文化,面对域外优秀文化的纷纷涌入,在融合、吸收、扬弃与保持自我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峨眉武术没能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实现峨眉武术主导文化的建构,可谓是包容有余而主导不足,“山头主义”、“占地为王”、“师傅文化”等散乱无序状态不时有所表现,与少林(佛教)和武当(道教)鲜明的主导文化相比,峨眉武术主导文化未能在文化融合中形成共识,主导文化的统领与价值引领更是无从谈起,以至今天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峨眉武术既有称谓(四川武术、巴蜀武术、峨眉武术…等)高度不统一性的混乱,也有概念内涵的不定而失去应有的权威性,进而引发整体发展明显滞后的窘况。因此,在文化融入的进程中,峨眉武术既要积极有为的吸收先进文化的价值基因,也要在文化的融合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元素,彰显自己的文化价值张力,构建起具有引领性的主导文化。

(2)构建特色鲜明的峨眉武术主导文化价值标杆。

所谓巴蜀文化就是一个处于特定区域范围内的文化聚合体,它的地理范围区域是以巴蜀地区作为依托,从北向到天水、汉中的区域,南向包含了滇东、黔西,生存和发展在长江上游流域,具有从古及今的历史延续性和连续表现形式的区域性文化。而峨眉武术文化涉及的地域范围相比就要窄一些,按照今天大众一致公认,峨眉武术文化涉及的范围就是指川、渝地区的范围。长期以来,巴蜀文化的不断积淀、内化、吸收、融摄与发展,为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文化元素,进而确立了巴蜀文化独特的历史地位。从本质上来讲,巴蜀地域的人文、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决定了峨眉武术的特征和走向,无论是土生土长,还是域外传入,经过时间、环境、习俗等因素的沁润和洗礼,巴蜀文化的优秀基因或多或少都会被内化吸收,外显于峨眉武术的技能特征中,峨眉武术在发展进程中广泛吸收了儒、释、道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精髓,成为多元一体的地域文化复合体。所谓峨眉武术是指在巴蜀大地上孕育、生长,以及从外阜进入四川区域,吸收巴蜀传统文化基因而逐渐形成的风格独特、传承清晰,以技击为核心,同时兼及健身养生的诸多拳种的总称。峨眉武术作为地域文化,不仅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巴蜀文化的特征,而且广泛吸收了巴蜀文化的价值基因,在与巴蜀文化和儒、释、道文化,以及其它外来诸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极具包容性而自成体系。在文化的融合中,由于峨眉武术具有强烈的巴蜀地域特征,域外文化进入巴蜀,在与本土文化融合中,构建特色鲜明的峨眉武术主导文化价值标杆尤显重要,既是本土特色文化得以张扬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在融合中传承与发展的保障。域外文化对峨眉武术文化的浸润滋养,为峨眉武术集各家之长,提升峨眉武术文化的包容性价值高地打下了良好基础,从峨眉武术门派众多和拳种广泛的梳理发现,其反映的不仅仅是峨眉武术文化包容性特征,还具有峨眉武术拳、械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攻防技击架构特色都可得以印证。如此众多的峨眉武术门派和拳种,加之巴蜀地域人文、自然、地理差异较大,文化的多样性对主导文化认同的构建更显紧迫性。建立特色鲜明且具有权威性的峨眉武术主导文化,就是要依据峨眉武术发展的历史本来,彰显巴蜀文化包容性、开放性和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确立峨眉武术共同的文化认同,使其既要反映峨眉武术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内涵,又要符合文化发展的基本定式,才能真正提升峨眉武术主导文化的价值地位,使峨眉武术成为文化融合进程中价值目标指向的标杆,这一标杆性的峨眉武术主导文化,直接制约峨眉武术的最终价值走向和定位,也是峨眉武术文化健康、有序、整体性发展的基础。

3.3、塑造峨眉武术文化领军人物

在多元文化的融合进程中,如何结合本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吸收多元其它文化的精华,将外来多元文化有机的融入本土文化中,实现本土文化的价值突破与发展,本土主导文化的优先与引领尤显重要,否则,在多元文化融合进程中,本土文化既不能较好的吸收其它文化的精髓,实现本土文化的价值提升与引领,在张扬个性中展现其文化优势与特征,也不能形成有权威性的文化认同,离心背德,阻碍发展。同时,在主导文化的构建中,既要形成文化认同,也要塑造具有凝聚力的“领军人物”,使抽象的文化概念与现实的人物(人化)有机结合,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使文化更接地气,更加的亲民,提升文化的亲活力,使文化价值真正发挥作用。几十年来,峨眉武术主导文化构建的弱化,是峨眉武术文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文化融合中的叠加效应缺失,而且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性和引领性的“领军人物”。特别是典型权威的峨眉武术人化符号塑造的相对弱势,领军性人物的边缘或泛化,峨眉武术在“人化”的价值引领上缺乏榜样与示范,峨眉武术这一面标杆旗帜缺乏“人化”激励,使已经严重欠缺的峨眉武术理论体系,还置于不接地气空洞泛化的让人难以琢磨的云雾飘渺中“穿越”的境况,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传播和传递通道因抽象而缺乏感召和引领,而无法实现权威性的文化认同。美国哈佛大学特伦斯·迪尔(Terrence E·Deal),艾伦·肯尼迪(Allan A·Kennedy)认为:塑造一个强烈的企业文化和公司文化,是由价值观、神话、英雄、以及象征凝聚形成,它们会对公司员工有重大的意义;同时还指出,没有英雄人物的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不完备的文化,这个文化也是难以传播和传递的。实现文化整体形态的价值主导与认同,无疑神话、英雄和象征这三大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是至关重要的,中华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在人们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和习惯延伸的客观事实,神话、英雄和人化象征等在推进主导文化的构建和国家治理的价值早已受到关注。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精神崇拜、以及信仰崇拜等,至于是与非不是今天所要论及的,但作为传承与惯性,在传统中国的文化印迹中,总是有着那么的一份神秘让人信服的精神力量维系着社会的发展与秩序。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一些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甚至会把一些传说予以现实人化的杜撰,树立令人崇拜的灵魂(领军)人物,以强化统治者对社会治理的主导。如公元621年,晋州人吉善以自己精心杜撰的关于“老子李耳”托梦的故事去拜见唐高宗李渊,由于唐皇李氏王族本身拥有部分的“鲜卑”血统,李渊为了维护新建王朝的统治,顺应民族的习惯,也需要一个有汉族血统的先祖来安抚天下民心,于是就把老子李耳作为了自己的祖先等。当然,在此我们要反对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和无中生有的杜撰事实,实现峨眉武术文化引领价值的现实回归,既要重视人化的地客观现实性,也不能夸大神话其价值作用。无论是引领少林武术文化的稠禅师或达摩祖师,或是统率武当武术文化的张三丰,他们都是文化统领中的领军“人神”,与企业文化中英雄人物的价值引领有契合之处。确立巴蜀文化区中起主导作用的搏击尚武载体就是峨眉武术文化的同时,推进峨眉武术文化的研究,努力实现在巴蜀地域武术圈中峨眉武术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价值,峨眉武术在强化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以扬弃的精神,尊重民族习惯,积极有效的推进主导文化“人化”的改变与塑造。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灵魂(领军)人物就是价值观的人格化,中华武术发展也有其基本范式和价值路径,其本身就与道教、儒学、佛教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领军人物的崇拜似乎成为了一种文化惯性,通过对历史的传承、还原与创新,遵循中华文化的思维定式与民族习俗,建构起具有“人性化”的峨眉武术“领军人物”为代表的主导文化的杰出人物化身,随着时间的流逝,真正实现峨眉武术主导文化的价值张力和凝聚力的有效释放,形成统一的峨眉武术文化认同,推进峨眉武术健康发展。

4、结束语

近几十年来,由于峨眉武术主导文化的缺失,其发展中相对滞后性的现实所引发的困惑,在推进文化建设的今天,对其关注程度大有增加之势,既希望峨眉武术能够承载更为强大的文化价值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能够在弥补缺失中实现创新与引领。峨眉武术门派拳种众多和较为特殊的地缘优势,却未能在文化融合中实现突破与引领,主导文化认知的模糊、概念称谓的缺失、领军人物的模糊,使峨眉武术未能形成权威的主导文化认同,统一认识,加强峨眉武术主导文化的构建和峨眉武术领军人物的塑造,是有效推进峨眉武术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

猜你喜欢
武当峨眉巴蜀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峨眉武术传承人王超的坚守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武当佳境
峨眉峨秀湖即景(排律八韵)
武当还馍录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峨眉上翠氛
贵州最大的峨眉含笑树现身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