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教研,笑迎“双减”

2021-03-16 07:25吴再柱湖北省黄梅县苦竹乡中学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者双减育人

吴再柱/湖北省黄梅县苦竹乡中学教师

“双减”政策落地,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在笔者看来,只要是一直在坚持着教学研究,便是一直在进行着“减负”研究。因为,真正的教学研究,都是在积极地追求着“利用较少的教学时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减负”研究,都与我们曾经所提倡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一脉相承。下面,笔者将从编者、教者、学生三个角度,简要谈谈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该如何“减负”提质。

用好语文教材:站在编者的角度

作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时,一定会有全局观念。这个全局观念,既是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又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目标。说到底,都属于“育人目标”,因为学科都是为育人所服务的。从语文学科来看,便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教材编者,必然都考虑了这些要求,并在编写的过程中尽可能圆满地落实好这些要求。

统编本初中学段的语文教材,每册书都只有22-24 篇课文,而原来的教材大多是每册30 篇。语文学科的课时总量不变,课文数大幅度减少,多余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显然,我们应当主要用在名著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上,但不少教师却用于刷题、讲题。

以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包括四篇课文:《敬业与乐业》(梁启超)、《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论教养》(利哈乔夫)、《精神的三座小屋》(毕淑敏);写作:“观点要明确”;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课文的前两篇为教读课文,后两篇为自读课文。教读课应以教师讲为主,自读课则由学生自主阅读。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里说得非常清楚:“本单元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它们或谈人生,或议社会,或论教养,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有时直接阐释道理,有时运用材料进行论证,论述严密,说服力强。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学习这个单元,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

从该“提示”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单元,无论是学科的“语修逻文”,还是育人的“立德树人”,都指向明确。备课和教学时,教者如果能从“课文意识”逐步上升为“单元意识”“全册意识”“学段意识”,进而具有“全局观念”,在用好语文教材、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语文素养等方面,一定能够驾轻就熟、有的放矢。

坚持有效取向:站在教者的角度

关于有效教学,笔者曾在一些文章里谈过。比如《理顺开放课堂的辩证关系》《且翻且转且坚守》《例说层进式阅读》《“教死”或“教活”,只看“人的发展” 》等。这里,选取其中的一些观点供读者参考。

有效教学“四轮驱动”。有效教学,就是教学效率高、教学效益实、教学效果好的一种教学方式。有效教学源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真实的面向全体,源于深入的文本解读和准确的目标定位,源于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源于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习惯养成等。笔者认为,“情感交融”“文本学习”“课堂管理”“习惯催逼”是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四轮驱动”。氛围和谐,产生内驱力;先学后教,发挥文本力;动静相宜,形成课堂力;习惯催逼,养成自制力。“四轮驱动”,教学得力;“四力”合一,师生受益。

理顺课堂的辩证关系。曾几何时,一谈到新课改,一些教师便认为,“课改课”意味着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课堂自由生成,让学生自主生长。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沉淀,现如今大多数课堂已步入“中庸课堂”,也就是在“放”与“不放”之间,求取了“最大公约数”。概括而言,大体包括:“放开展示,不放指导”“放开体验,不放示范”“放开对话,不放效率”“放开课堂,不放质量”“放开过程,不放目标”,等等。“放”与“不放”兴味长,细细咀嚼得真味。只有理顺这些辩证关系,坚持理性的课堂思维,有效教学、减负提质才能落地生根。

发挥教者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是一门创造性学问。墨守成规、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终将难以抵达卓越之境。笔者曾做过一些有益尝试,这里与读者分享。比如,临近中考的前五十天,我承诺,为每位学生写一篇短文,来表达学生在我心中的印象。此后,我每天坚持写两位学生,并在班上有选择地读上一两篇。这样,几乎所有学生都在待人接物、听讲作业等方面更加积极、更加认真。再之后,我用自己所写的文字,主讲了一节《猜猜他是谁》的作文课,一节课下来,学生“笑语声声,佳作频频”。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实现了作文教学和立德树人的高度统一。再比如,我用《练习册》上的文质兼美文章,就其选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的某个特点,让学生品味、仿写,以此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文学品味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还有,每年的中考调研考试结束后,我便开始命制一两套原创试题。包括阅读文段,我做到文章自己选、题目自己出、答案自己拟。就这样,我便可以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去组织复习应考,而课文教学则可以站在自我的角度去使用教材、设计教案……如此这般,不亦乐乎?

发展核心素养:站在学生的角度

无论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后者的培植,都得依赖语文教材、依靠语文课堂、依托语文活动、依归名著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语文素养培植指明了方向。这里,笔者就九年级上册必读名著《艾青诗选》和《水浒传》,从素养和减负等角度略作阐释。

《艾青诗选》:品读式。教师不妨这样导读:一是定好计划,笔者手上的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6月出版)共收录了艾青的98首诗歌。可以按数量或按年代制订阅读计划,分三至四周读完;二是知人论世,从诗人所处的特定年代、所经的人生阅历着手,了解写作背景,增加感性认识;三是揣摩意象,紧扣“黎明”“土地”“太阳”等意象,分析诗歌主题,学习阅读方法;四是品味语言,包括分析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技法等)的作用,体会词句的精妙。比如《街》,让学生尝试品味语言,从而理解该诗通过一条街、一座城、一群人的刻画,表现战争给桂林、给中国留下了满目疮痍,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灾难;并从一个新女兵的身上,体现出中国工农革命军的昂扬斗志和蓬勃朝气。

《水浒传》:章回式。也即是“按照章回特点,读懂梁山好汉”。“逼上梁山”“官逼民反”“英雄末路”,是《水浒传》中的三个关键词。教者可以从这几个关键词入手,带领学生走进这本名著。该书最精彩的部分在“逼上梁山”,一个个好汉个性鲜明,一桩桩事件惊心动魄,可以让学生通过“鲁十回(林十回)”“宋十回”“武十回”“李十回”等梳理情节、分析人物。人物分析,我们可以着重放在宋江身上。宋江之前的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与后来的口是心非、沽名钓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可以说,水泊梁山,成也宋江,毁也宋江;百零八将,聚也宋江,死也宋江。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水浒传》既不要盲目崇拜某一个英雄,也不要轻易否定某一个好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乃是智慧之举,亦为读书之法。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是,如果离开了名著阅读,恐怕无法完整地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但在课业负担依旧很重的情况下,教师在为学生名著导读时,适当减负,也不失为一种实事求是的教学精神。

教育减负,是为回归教育本源,更为全面发展育人。因此,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绝不能简单地矮化目标、窄化要求、弱化功能。一手抓减负,一手抓增效,我们只有潜心教研、用心育人,才能为学生发展、民族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正所谓:孜孜修研,拥抱“双减”;减负增效,沧桑正道。

猜你喜欢
教者双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新课程背景下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的基本策略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