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人才临床能力提升理念与实践

2021-03-25 01:28陈卓群曾元儿潘华新李兆燕王建刚王省良
关键词:医教中医药技能

陈卓群 曾元儿 潘华新 李兆燕 万 幸 王建刚 王省良

(1.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006;2.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0006)

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代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把“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六大任务之一,就“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成长途径”“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可见,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而培养具有临床能力的中医学人才更是中医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2012 年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1],就提出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其中包括“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和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放眼全球,在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临床技能作为7 个宏观能力领域之一,是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2]。

临床能力是一个医生个人学识、心理素质、行为能力、思想认识等各方面能力在医疗岗位上的集中体现[3]。有学者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后总结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能力包括中医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传统的中医药院校教育存在的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教学短板日益明显,已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应用型中医人才的需求。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广州中医药大学着眼于提升中医人才临床能力,培养具有传承创新精神的中医人才,在中医本科教育工作中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一、立德树人,筑牢中医根基,培养中医自信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中医人才,需要遵循中医人才的成长规律,唯有“明哲理”“懂文理”才能进一步“精医理”,唯有“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方可成为苍生大医。自2012 年起,学校开展领导干部联系班级,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的“五个一”活动,包括一次同堂听课、一次走访学生宿舍、一次座谈会、一次党团生活、一次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同学们在中医学领域中不断追寻真理,自信前行。针对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中医基础不深、中医思维不牢的情况,学校积极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特色文化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医品红楼梦》《诗经药用植物学》等,既拓宽了知识视野,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设立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并分三个等级,将一级、二级考试纳入中医专业必修学分,三级考试纳入奖励性学分。学校秉承“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义诊、假期实践。2019 年暑假学校组织20 名同学参加了“黄帝内针”义诊带教活动,由刘力红教授、“黄帝内针”传人杨海真老师等多位老师示范带教,通过讲座、讨论、练习、实践、复盘、小结等多个环节,学生在针法、医理、医患沟通等方面得到系统训练,坚定了中医治病救人的信心和信念。

二、医教协同育人,构建“分梯次,多层次”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传统的中医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存在着知识重复传授、思维训练不足、动手能力较差等问题,学生难以达到深层次的学习效果,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中医医教协同教育模式变革的新形势下,中医院校协同政府、行业、医院形成跨部门合作育人,可以充分调动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力,由重在知识传授转向重在以增强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临床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

1.院院合一,医教互动,协同发展

自上世纪80 年代起,我校开始探索“院院合一”的医教研一体的教学管理体制[6],大力推进医教深度融合,至今已建立成熟的医教融合体系。一方面,学校积极拓建各类实践教学基地。截止2019 年6 月份,我校拥有医学类实践教学基地115 个,包括4 所直属附属医院、30 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6 所教学医院和45 所实习医院,形成了规模较大、分布合理的教学基地网络。另一方面,学校也重视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积极探索“校-地-院”、直属与非直属医学院协同育人新模式,先后增设第四、五、六临床医学院以及深圳、佛山临床医学院,融通学校规范与医院管理,着重实践教学模块建设,落实“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如第四临床医学院的“深圳创新班”,在学校完成两年的基础课学习后,到深圳中医院以床边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后三年的学习任务。

2.理论联系实践,构建循序渐进的中医实践教学体系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重经典,强临床”是我校一以贯之的办学特色。在医教协同育人的新形势下,学校着力改革传统的“大水漫灌”式的临床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构建符合中医认知规律的、与课堂学习紧密衔接的循序渐进的“分梯次、多层次”中医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仍处于基础学习阶段的低年级学生,分配跟诊学习导师,在周末及假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门诊或者病房的跟诊学习,书写跟诊记录和心得,夯实中医基础。对于已进入临床课程学习的中高年级学生,在课堂内整合目前“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中的实践内容,开设《临床技能培训课》《临床预备课》等课程,增加实训学时,强化医患沟通、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临床技能的培养。在课堂学习以外,穿插安排课间见习、集中见习、临床实习,从教学查房、床边带教、病例讨论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临床思维模式的培养,增强学生临床诊疗方法综合运用能力,奠定中医岗位胜任力基础。

三、强化质量监控,严把实践教学“三关”

学校以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为抓手,严把学生实践学习管理“三关”,即“入口关”“过程关”“出口关”。运用信息化手段,在全程的质量监控中逐步强化“临床准入-临床强化-临床提高”各环节的管理。在临床准入阶段,参考利用“模拟医学”“标准化病人”等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和技术,搭建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强化课内实践与技能考核;同时,开展包含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的知识竞赛,将考试成绩作为临床实习的准入条件,严把“入口关”。在临床实践期,使用“临床实践管理系统”,在实习生中实行出入科审核与考勤管理,在见习生中开展床边考核;在中期实习检查和见习检查中,对照实习大纲和相关制度文件,施行统一的临床能力考察,包括床边查体操作、针灸技能考核等,把好“过程关”。在临床实践后期,结合传统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评价学生临床能力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对学生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实践技能、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多维度评价,严把“出口关”。

四、成效与展望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能力逐步提高,近八年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我校总通过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在2019 年的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中,我校学生总体通过率为94.40%,其中技能考试的通过率更是高达98.47%,位列全国第一,并受邀在总结会上进行经验分享。近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全国竞赛屡获佳绩,成绩喜人。中医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根本,临床能力是中医人才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遵循中医人才的成长规律,培养具有广视野、博学识、扎实中医临床能力的新型中医人才,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将为提高我国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保障,有效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猜你喜欢
医教中医药技能
草鱼养殖难,“钱”途何在?老渔医教您如何握好“方向盘”,走上高效路
医教协同背景下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成长体系研究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基于医教协同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医教协同视域下学生联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