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肥胖的评估、治疗和预防指南

2021-03-28 15:56中国儿童肥胖的评估治疗和预防指南专家组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指南建议青少年

《中国儿童肥胖的评估、治疗和预防指南》专家组

儿童肥胖是世界流行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城市7~18岁男、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已经分别达到28.2%和16.4%,农村男、女生分别达到20.3%和12.8%[1]。

本指南分析了1980年以来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评估、治疗和预防的相关研究证据,广泛征求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运用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评价证据质量,形成并报告推荐意见,旨在为我国儿童肥胖的评估、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建议。此外,本文为《中国儿童肥胖的评估、治疗和预防指南》的简要版,含有科学依据的完整版将随后出版。

1系统综述

《中国儿童肥胖的评估、治疗和预防指南》专家组(下述简称专家组),总体回顾了减重干预对儿童肥胖及代谢指标的影响,纳入针对中国儿童、持续6个月以上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RCT)12项,共42 975名受试者的研究数据,评估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并评估支持证据的质量。

2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方法

专家组委托北京协和医学院图书馆针对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评估、治疗和预防,检索1980—2020年8个数据库(包括Embase、Medline、Pubmed、Cochrane、CNKI、CBM、维普、万方)的文献,经过筛选后形成包含532篇英文文献和1 210篇中文文献的数据库。专家组利用数据库的研究证据、必要的补充文献及全球最新指南共识来制定建议。就建议的强度而言,强建议使用短语“推荐……”和数字“1”,弱建议使用短语“建议……”和数字“2”。交叉填充的圆圈表示证据的质量,因此,“⊕○○○”表示质量非常低的证据,“⊕⊕○○”表示质量低,“⊕⊕⊕○”表示中等质量,“⊕⊕⊕⊕”表示高质量。

在本指南中,专家组标记出“未分级的良好实践证据”声明,这些声明的目的是提醒大家注意这些原则,不应将这些声明视为分级建议。

3超重和肥胖的诊断

3.1推荐采用身高/身长别体重(weight-for-length/height)的Z评分或年龄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Z评分作为超重与肥胖的筛查指标[2-5]。建议采用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生长标准:5岁以下婴幼儿,将身高/身长别体重的Z评分或年龄别BMI-Z评分>2判断为超重,>3判断为肥胖。(1|⊕⊕⊕○)

3.2推荐使用BMI和中国2009年发表的《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筛查6岁以下中国儿童超重与肥胖;6岁及以上儿童和青少年则采用2018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筛查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1|⊕⊕⊕○)

3.3定期监测体格指标。建议1岁以内婴儿每3个月测量一次身长和体重,1~3岁幼儿每6个月测量一次身长/身高和体重。3岁以上儿童每年测量身长/身高和体重。(未分级的良好实践证据)

4遗传性肥胖综合征

建议对早发性肥胖(5岁前)且伴有多种特征性症状体征、符合疑似遗传性肥胖综合征(尤其是食欲极度旺盛和/或极度肥胖家族史)诊断标准[3,6-7]的患儿进行基因检测。(2|⊕⊕○○)

5肥胖的预防

5.1推荐婴儿生后应尽早开奶,对婴儿的喂养方式进行指导,推荐母乳喂养以预防肥胖。我们建议婴儿满6月龄后,继续母乳喂养的同时,为了满足营养需要及时添加辅食[8-9]。(1|⊕⊕○○)

5.2建议临床医生(包括从事儿童肥胖诊治的儿科、内分泌科、营养科、儿童保健科医师)积极参与筛查和管理儿童肥胖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工作,促进儿童健康饮食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增强社会各群体预防儿童肥胖的意识[10]。(2|⊕⊕○○)

5.3建议临床医生积极开展针对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和社区服务人员的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教育,并鼓励托幼机构及学校对健康饮食知识提供足够教育[11-12]。(2|⊕⊕⊕○)

5.4建议临床医生及注册营养师开具健康膳食处方,强调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鼓励食用完整的水果而非果汁,避免含糖饮料,避免高热量、高脂肪或高钠加工食品,控制热量高的油炸食物及零食。禁止酒精饮品。规律进餐,保证吃早餐,进食速度不宜过快[3,13-14]。(2|⊕⊕○○)

5.5推荐限制添加糖,2岁以下儿童不要进食任何添加糖的食物,2岁以上儿童添加糖不超过每天总能量的5%。我们建议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但仍需考虑总热量的摄入[13-15]。(1|⊕⊕○○)

5.6推荐0~1岁婴儿每天以多种方式进行几次较为活跃的身体活动,比如在地板上玩耍。1~2岁幼儿每天至少进行180分钟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包括中等到较高强度的活动。3~4岁儿童每天至少保证180分钟的活动,其中60分钟应当是中等甚至剧烈强度。6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中等至较高强度且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身体活动,每周至少3天进行较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及增强肌肉和骨骼健康的锻炼,以促进代谢健康并降低肥胖患病的可能性[16-22]。(1|⊕⊕⊕○)

5.7推荐儿童和青少年在保证足够时间和强度的身体活动的同时,减少静坐时间(减少至<120分钟/天),以消耗能量,预防儿童超重或肥胖的发生[17-18,20-21,23]。(1|⊕⊕⊕○)

5.8婴幼儿睡眠要有规律,婴儿每天保持14~17小时(0~3个月婴儿)或12~16小时(4~11个月婴儿)质量良好的睡眠,包括小睡和打盹;推荐1~2岁幼儿保持11~14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包括小睡和打盹。推荐3~5岁儿童建立健康的睡眠模式,保证每天10~13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纠正因睡眠时长和时段的紊乱导致的进食和代谢异常状态。推荐6~12岁学龄儿童每天有9~12小时、13~18岁青少年有8~10小时的夜间睡眠。(1|⊕⊕⊕○)

建议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养成健康的睡眠方式,避免声、光、不适当的温湿度等干扰,以减少睡眠紊乱有关的热量摄入和新陈代谢的变化导致的肥胖[17,22,24-29]。(2|⊕⊕○○)

5.9推荐儿童和青少年减少电子产品屏幕暴露时间,同时增加身体活动的机会[22,28-29]。(1|⊕⊕⊕○)

5.10建议关注农村及偏远地区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状况。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营养及肥胖问题[30-31]。(2|⊕⊕⊕○)

5.11建议建立家庭-幼儿园相结合的学龄前儿童肥胖预防工作模式,父母的行为对学龄前期儿童的肥胖防治有重要影响,幼儿园教育对预防儿童肥胖同样重要[32-33]。(2|⊕⊕○○)

5.12推荐肥胖预防工作应针对整个家庭,而不是仅仅针对儿童[33-36]。(1|⊕⊕⊕○)

5.13推荐采用托幼机构和学校健康促进计划预防儿童肥胖[37-39]。(1|⊕⊕⊕○)

6肥胖的治疗

6.1生活方式

6.1.1推荐临床医生结合患儿年龄、民族、文化、地域背景开具生活方式处方,促进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改变(饮食、身体活动、行为),以达到促进患儿BMI合理降低的目的。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有关健康饮食和运动相关知识的教育有助于执行健康相关行为[17,20,24,27,28,35,37,40]。(1|⊕⊕⊕⊕)

6.1.2推荐临床医生根据我国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指南、共识开具健康膳食处方促进学龄期儿童健康:①减少食用快餐食品,减少在外就餐及外卖点餐;②减少添加糖的食品并避免含糖饮料,禁止饮酒;③减少高脂、高钠加工食品的摄入;④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⑤多吃水果和蔬菜,增加膳食纤维摄入;⑥进食速度不宜过快(未分级的良好实践证据);⑦按时、规律进餐,避免不吃早餐和白天不断加餐,尤其是放学后、晚饭后和睡觉前;⑧三餐达到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摄入的均衡(未分级的良好实践证据);⑨避免进餐时看电视或电子产品;⑩按量做饭,避免购买大份包装食品;减少高升糖指数食物摄入,建议增加富含ω-3不饱和脂肪酸食物摄入,多喝水(未分级的良好实践证据)[37,41-46]。(1|⊕⊕⊕○)

6.1.3建议婴幼儿及学龄前期肥胖儿童的饮食进行如下干预:①减少高脂肪或高钠加工食物的摄入;②2岁及以上儿童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③限制含反式脂肪食物的摄入;④推荐增加水果和蔬菜摄入;⑤减少和避免快餐、添加糖食物及果汁的摄入;⑥培养健康进食习惯,适当控制零食(未分级的良好实践证据)[3,10,15,47]。(2|⊕⊕⊕○)

6.1.4推荐临床医生对肥胖患儿身体情况进行整体评估后开具运动处方,指导患儿进行体力活动。建议幼儿每天保证体力活动60分钟;3~6岁的儿童每天保证60分钟体力活动,包括30分钟有指导的结构化体育锻炼。减少久坐行为。对家庭成员(父母)进行合理运动的相关教育[21,42-44,48-51]。(1|⊕⊕⊕○)

6.1.5建议>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应该每天至少保证60分钟中等至较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天的增强肌肉和骨骼的高强度运动[48-52]。(2|⊕⊕○○)

6.1.6推荐将儿童的屏幕时间限制在每天1~2小时,并减少其他静坐少动行为。2岁以下儿童不建议接触电子产品;2~<5岁儿童屏幕时间<1小时;5~17岁儿童和青少年的每天限制休闲性屏幕时间<2小时[17,28,53]。(1|⊕⊕⊕○)

6.1.7建议临床医生鼓励和支持儿童青少年将非学习用途的屏幕时间限制为每天1小时,并减少其他久坐行为,例如打游戏等[17,28,53]。(2|⊕⊕○○)

6.1.8建议儿童保健人员及临床医生确定儿童是否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运动方式,并对家庭成员进行健康饮食和运动习惯教育[36,47,54]。(2|⊕⊕○○)

6.1.9建议儿童保健人员及临床医生确定婴幼儿是否存在与饮食和活动相关的不适当的喂养方式,并针对性地普及相关健康饮食和运动习惯的知识[8,35-38,47,54]。(2|⊕⊕○○)

6.1.10建议儿童保健人员及临床医生调查并确定肥胖儿童家庭内部沟通方式是否得当,并支持旨在促进增强儿童或青少年自尊心的教育方式[55-58]。(2|⊕⊕○○)

6.1.11建议儿童保健人员及临床医生评估肥胖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合并症,并在怀疑有心理社会问题时进行评估和提供咨询服务[47,55-58]。(2|⊕⊕○○)

6.1.12建议儿童保健人员及临床医生应及时发现儿童与心理因素相关的不健康饮食或生活习惯并合理引导,在减重治疗的同时兼顾对患儿及家庭成员心理状态的评估和辅导[47,55-58]。(2|⊕⊕○○)

6.2药物治疗

6.2.1建议仅在强化生活方式改变计划未能限制肥胖儿童BMI上升或合并症未能得到有效改善的情况下,才能考虑对肥胖儿童或青少年进行药物治疗(2|⊕○○○)。我们建议不要在超重儿童和青少年中使用减重药物[59]。(2|⊕○○○)

6.2.2建议仅在强化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才能使用由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且药品说明书中规定儿童可以应用的药物治疗儿童肥胖症,并且仅能由使用抗肥胖药有经验的临床医生进行[59]。建议在服用合理剂量抗肥胖药物12周后,如果BMI/BMI-Z评分下降未达到>4%,则临床医生应停止用药并重新评估患者情况[60]。(2|⊕○○○)

6.2.3建议严格限制减重药物在儿童青少年肥胖症中的应用,除非在临床试验(由FDA批准可以用于儿童的药物)研究中使用。(2|⊕○○○)

6.3手术治疗

6.3.1建议仅在以下情况下进行减重手术[61-62]:①BMI>32.5kg/m2且伴有至少2种肥胖相关的器质性合并症(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型糖尿病、代谢性肝病、高血压病、血脂异常、体重相关性关节病、胃食管反流病和严重心理障碍等),或者BMI>37.5kg/m2且伴有至少1种肥胖相关的器质性合并症;②通过饮食调整、坚持运动及药物治疗等未能达到显著减肥目的的患者;③年龄在16岁以上(未分级的良好实践证据),年龄越小者手术要越谨慎;④经过心理评估,患者自身依从性好,或者家属有能力严格配合术后饮食管理。(2|⊕⊕○○)

6.3.2建议有以下情况不进行减重手术:①存在严重精神心理疾病;②无法坚持术后饮食、体育锻炼和营养素补充方案;③患者或其父母不能理解手术的风险和益处。(2|⊕○○○)

指南撰写组(排名不分先后)

郑冬梅(山东省立医院);梁学军、靳景璐(北京儿童医院);王永慧、肖燕、李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陈芳芳(首都儿科研究所);冯琳(北京体育大学);董珮瑜(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钟玲(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指南数据生成和筛查组(排名不分先后)

杜慧、梅梅、肖宇锋、门佩璇(北京协和医学院图书馆)

指南专家组(排名不分先后)

指导专家:陆菊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包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组长:高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副组长:张霆(首都儿科研究所);高聆(山东省立医院);洪天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巩纯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邱俊强(北京体育大学)

委员:和红(中国人民大学);黎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强(深圳大学总医院);王颜刚(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杨勤兵(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杜红伟(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齐林(北京燕化医院);秦映芬(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欢(国家体育总局);乔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厉彦虎(国家体育总局);陈晓波(首都儿科研究所);张凤云(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程昕然(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晁爽(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倪冬梅(北京电力医院);刘鹏举(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晓南(南京市儿童医院);郑冬梅(山东省立医院);李靖(北京医院);刘蔚(北京医院);闫爽(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猜你喜欢
指南建议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建议答复应该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