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及对策

2021-04-01 10:17陈馥芳郑维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1年8期
关键词:行洪滨水护岸

陈馥芳,郑维

(宜昌清江水利电力勘察设计院,湖北宜昌443500)

1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3方面:

1)河道治理是社会稳定、防洪减灾的需要。近年来,各地洪水泛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山区,洪水造成了沿河岸线的崩塌,道路的损耗以及其他设施的破坏。因此,控制河道的稳定,防止耕地的减少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2)河道治理可以实现滨水空间的合理规划。以往由于建设无序,很多地区出现污水管道与供水管道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造成滨水空间狭小,加之部分河段垃圾随意堆放、蚊虫滋生,破坏了滨水景观美感和卫生安全感。通过河道治理可以实现滨水空间的保护与合理利用[1]。

3)河道治理有利于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实现水功能与水生态的协调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河道治理在保障防洪减灾需要的同时,可以提高河流水体的抗污染能力,使河道治理工程产生生态效益,让水生态得到有效体现。

2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的常见问题

2.1 防洪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部分河道未进行过系统治理,大部分河段均为自然形成的土质边坡,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淤塞河道,使河道淤积变浅,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降低,加上人为活动频繁,工程建设产生的建筑弃渣及洪水冲刷产生的碎石等堆放在河道内,束窄了河道,河道底部高程起伏不平,甚至有沙丘存在,行洪能力差,严重阻水,影响河道行洪能力[2]。在河道较窄处,由于河道阻水,造成水流不顺,冲刷河岸,从而构成河岸被淘刷,形成陡坎。这不仅造成河床不稳定,同时塌方阻水,影响河岸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

2.2 设计防洪标准无法满足

受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部分河道护岸无法达到设计防洪标准,抵御洪水能力不足,每遇洪水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对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同时,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适应。

2.3 河道管理及保护范围缺乏统一规划

我国许多城市都非常重视城市的规划建设,但对河道管理及保护范围缺乏统一规划及管控,导致其他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侵占河道空间。对于城市周围的河流,还存在河道内各种管线密布、河流污染等问题,并且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先污染后处理的误解。

2.4 河道水环境生态自净能力变弱

水网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是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景观美学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水网湿地本身具有其功能的自维持能力,然而河流的线源污染、河道淤积污泥的内源污染、降雨径流形成的面源污染、沿线杂排水污染以及垃圾杂物随意抛掷产生的水体污染、加上人类活动的干扰,使水网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能力退化,水环境生态自净能力变弱[3]。

3 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保障河道行洪断面,合理堤线布置

河堤堤线应与河势流向以及大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一个河段两岸堤防的间距应大致相等,不宜突然放大或缩小。两岸堤距应满足行洪安全需要,必要时应退岸及清障,保证河道有足够的过水断面、以利洪水宣泄;堤线应力求平顺,各地段平缓连接,避免急折或急弯,岸线应符合实际,尽可能考虑路堤结合,以利护岸管养和防汛抢险;尽量维持河道自然岸线,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考虑与周围环境及生态景观的风格相协调;根据现状堤防布置情况、河道走势、河床演变特点以及防汛交通的功能要求,在确保护岸工程安全以及堤脚不被冲刷的前提下,尽量维持河道自然岸线,以现状为基础,统筹规划,保证不侵占河道、不减小河道过洪断面、过流顺畅、不大挖大填等。

3.2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河道治理应摒弃过去的硬质化护岸等思路,注重生态治理,在保障防洪减灾需要的同时,进行河道植物修复。通过生物措施保持、营造河道的天然状态,让河底透气,促进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4]。种植根系发达的植被可以加固河堤,有效抵御汛期洪水的冲刷。河道治理过程中,应注重发挥水生动植物的天然净化作用,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体,恢复河道动植物的多样性,再造人水和谐的自然景观。利用不同植被的生态功能来创建人工湿地系统,可以改善河流环境,并建立水生态系统的平衡系统,形成生态护岸,同时,在工程建设选材时,可选择更多可渗透的材料,如鹅卵石和石块,以便河流内部可以自动完成材料和能量的转换。

3.3 加强防汛部门自动化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智能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例如,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地用于各个领域。在此基础上,当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应用先进技术,确保治河效果。首先,在河流治理的基础上,有必要在整个流域建立完整的骨干通信网络,这是确保及时进行河流治理的基础,特别是河流不同部分之间的信息和通信必须完全开放,省际信息的连接和应用必须更加有效[5]。目前,我国长江流域各省市之间的信息交流效果良好,但信息的应用和分析仍存在不足,这方面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也为此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其次,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合理建设并及时升级基础设施,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规划河流水利工程的治理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河道治理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有效解决河道治理中的问题,科学谋划河道生态建设布局,打造良好的河道生态环境,保证河道建设治理的效果,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行洪滨水护岸
浅谈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预制装配式波浪桩生态护岸研究
生态护岸技术在深圳防洪治理中的应用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滹沱河(南水北调—机场路)南岸高标准行洪区行洪通道布局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行洪区单独运用时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二维非恒定流模型在大辽河河道现状行洪能力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