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与田园诗

2021-04-06 04:30刘国伟
青年文学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隐逸田园诗陶渊明

摘  要:在陶渊明隐逸思想的深刻内涵背后,既有道家的点化,又有儒家的启示,儒、道思想两相交并,影响陶渊明的仕、隐人生。陶渊明成功塑造了隐士与诗人合而为一的劳动者形象,其诗歌用语质朴无华,造意坦率疏朗,留下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仕与隐;田园诗

作者简介:刘国伟(1990-),男,汉,河南信阳人,延安大学文学院2019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5-0-02

魏晋时期,国家政权兴替频繁,时局支离伏危,士人的思想观念也因之而激变,当时儒学靡顿,以易、老、庄三玄为一体的玄学兴起。玄学滋蔓,一方面助推贵无、崇有的清谈之调,个体意识觉醒,人们颇多去关注自身生活况味与精神追求,这种关注与追求便在潜默中,内化为一套处世哲学。另一方面,玄学还触生文人的厌仕情绪。在那时,人们以家族等第相高低,地位不匹就重重设限,闭绝往来,寒门庶族想身登上品,何其难事。因此一些官途受阻、志不能伸的寒贫文人,索性就冲破罗网,退避政治,选择一条挂冠归休的道路,这便是厌仕情绪的由来。“希志高远而不甘随波逐流之士大夫,重以内心自觉之所积已入深邃之境,于此一群体所遵循之礼法,乃最不能堪,而务以冲决世俗之罗网为快。”[1]由仕而隐,竟相引以为时尚。

生活在易代之际的陶渊明,他的隐遁之路,难免不显出与当时隐逸风气同辙的迹象,但细究之下,仍发现有颇大出入之处。

一、儒、道思想对陶渊明隐逸观的启发

通考陶渊明的生平履历可知,他一生有“三仕三隐”的经历,不难推察,在陶渊明的处世思想里,仕与隐互有,儒与道并存,出处之心摇摆不定。这一经历同时揭示其隐逸思想的矛盾性,他既有不得不仕的苦衷,也有不得不隐的归宿。

家道至陶渊明时,已境况日蹙,衣食无保。为谋之稻粱,他不得不“投耒去学仕”,希冀获取薄宦微俸,以图得饱口腹。这是他读书而仕的苦衷。然而世道多艰,纵能在门阀制度的重重阻绝下获得薪俸,但滥权倾轧、祸福旦夕的政局,也让陶渊明有感隐隐不安,“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感士不遇赋》)。当局执政者虽广罗人才,然而他们所施,乃是极端残暴的压制政策,对于拒绝求同合作的士子,则无端钳制戕害。应征入仕的知识分子,非但不能尽展其才,反会膏火自煎,动因不合时宜的政见招来身死之祸,嵇康就是一例。

这样的时代背景,往往会触动读书子弟厌仕就隐之心,陶渊明列属其中。然而他致仕归隐,又不全系于此。他天性淳朴,为人耿介质厚,特爱山水丘园,这种心性才是驱遣他背离官场、步入田园的荦荦大者,他也自释说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陶渊明喜将自己比作闲云飞鸟,闲云舒展悠游自在,飞鸟振翅任意翱翔,从这些外物身上受到的启示,加之来自内心的感召,陶渊明希企能朝着本性复归。

自古至今,隐逸都是一件“高尚其事”的选择,君子乐为。老庄思想是魏晋隐逸风气的先导,也为当时士人倚伏不定的仕宦生涯,指明了存身之路。但陶渊明的归隐之途,除有道家思想的指引点拨,更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与启示,应说是兼收儒、道两家思想后,发明出的符合自身所需的隐逸观。“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他吸收了道家思想中的朴素唯物论成分,认为万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而生灭变化,否定道教的长生永视之说和佛教的神不灭的思想”[2]。

陶渊明步入隐遁生涯后,依然认可生活的物质性,认为料理衣食是践行人生之道的第一要务,“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与道教徒弃绝世俗、不染尘务的隐逸观相去甚远;道教素来服信长生不死,作为封建文人,陶渊明在《自祭文》中能大胆直面死亡,他丝毫不加隐晦地描述自己他日寿终后,亲朋旧故前来追荐哀悼的场景,其对道家思想扬弃的一面,由此可知一端。

儒家“君子固穷”观也对陶渊明影响颇深。自第三次弃官归家后,他慎终如始地坚守“君子固穷”的节操,在腹空难忍时,他更还借此方法疗饥去苦。与道家隐逸思想有别,儒家隐逸观是建立在政治污隆的基础上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儒家倡导争为世用的处世态度,认为读书人该“学而优则仕”,仕则必拳拳服务于统治者,铭记忠君爱民的信条,以此为圭臬,奉献一生。但如果遭逢世道陵夷、纲纪不振,生民选择避世栖遁一途,也是为儒家所接受认可的。陶渊明既主奉儒学,必将儒家“无道则隐”的主张贯彻始终,既已遭逢乱世,认清政局变荡、官场浊秽的本质后,谅会向往隐遁生活。“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饮酒·其十》),陶渊明早意识到,若为经营生业而投靠官场,非但不是长久之计,更常与夙志相乖违,焦心苦神,实难过的快活。不如就此解绶带、归故里,躬耕农亩,逍遥适性。

二、陶渊明隐士身份与诗人身份解读

陶渊明除了是一位隐士,更还是一位诗人。虽在后世被推为“隐逸诗人之宗”,但当时他的诗人身份并不昭著,与之年代相近的史学家写史记事时,多把陶渊明当做隐士对待,撷取与其隐逸生活相关的事料入史,而对其诗歌造诣,则往往从略不谈。究其原因,这或与当时的文学风尚有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骈俪文风,不论写辞赋还是作诗歌,文人都喜好雕琢摛采,施以藻绘。而陶渊明的诗歌质朴无华,用词遣句皆发自心声,全然不去刻意矜夸炫奇,因此颇类“田家语”。这与当时的文学风尚显然格格不入。正因诗风不合时之审美,史学家在作传时,往往不经意间忽略其诗人身份,转而将笔力全部倾注在去关注和解读其隐士形象上。陶渊明的栖遁生活适与魏晋隐逸风气投契,这正中史学家的怀抱,符合他们的期待,陶渊明便顺理成章地被塑造成隐者,而非文学家。《晋书·隐逸传》载他“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自此以后,弹“无弦琴”即成了处士隐居生活的写照,饱含情趣,而“羲皇上人”也成为隐士的光荣指称,格高韵古。陶渊明为中国隐逸文化留下了深刻烙印,难以磨去。

关于陶渊明文学成就的载录,早期史书只寥寥数语,到南朝钟嵘在《诗品》中品评历代五言诗歌时,才对其文学成就作出较为中肯的评价,说“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笃意真古,辞兴婉惬”。可能是考量到时代文风与陶渊明的诗风区别甚大,钟嵘仅列其诗为中品,虽未称怀,但已起到良好开端。而后萧统对其诗人身份的评价,则较钟嵘又进一步,说“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陶渊明集序》)。钟嵘品陶诗尚受视野所拘,而萧统却评之较公,显然已认识到陶诗超群不俗的一面。到此之时,陶渊明作为诗人的存在感益加彰明。随着时间推移,陶诗俘获一大批模仿追慕者,再往后,为陶诗作注的文学论著不断面世,逐渐大为可观,“陶注先有汤汉《陶靖节诗注》,相继有李公煥的《笺注陶渊明集》,其后又有费元甫的《注陶靖节诗》”[3]。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陶诗高明之处就在,其常能于平淡中见精妙。他的诗辞用语质朴无华,造意坦率疏朗,因不尚高玄,故显真切自然,后人称之为“田家语”,也不足怪。但这“田家语”并不粗鄙,却往往能直抵内心所感,将平淡枯索的农家生活写出新意,非才学之士不能轻易为之。他善于发掘田园农耕的真美与真实,字句里满溢着对日常起居所投注的全部情感,其中既有自耕自足的惬意,也有谷物歉收、饥不果腹的艰辛。他甘心做一普通农民,塑造出隐士与贫士合而为一的劳动者形象,这是其他隐者鲜能做到的。

陶渊明的诗辞不类玄言诗,更有别于骈俪文风,他创作大量与田园躬耕有关的作品,耕灌之余,或读书弹琴,或饮酒赋诗,日常行住坐卧中,诗文已成为他记录生活情状的载体,字字所言,都化作人生境遇的写实性摹刻。所以,他的诗歌鲜有体玄的成分,颇多是去描写耕畦灌园、饮酒读书的起居生活。如: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移居·其二》)

佳日登高,招友酌饮,这些日常起居中的细事,都形于诗人笔下,呈现出饶富人情味的意境,诗人将对生活与邻友的真情实感和盘托出,流露出素雅质朴的处世情怀。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全属摹景记事一类,他还常在诗中表现过往的夙心旧志,频发感慨。如: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他叹息岁月流逝,年命易衰,如今固守着蓬庐田亩,虽满足本性所需,却又壮志未酬,因而不时发出呼声,敦教自己。这应是其早年“大济苍生”之志的余存,不难察见,在诗人甘于潜身藏迹的形骸里,仍怀抱一颗不甘平凡的心。

再如《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一诗。此诗写在自家茅庐失火后,诗人遥想当初“辞华轩”,弃官从隐,是一件多么甘心称意之事。诗人质性刚直,坚过玉石,内心安闲,不随物迁,如今草庐虽被火焚毁,但未足妨碍他继续过着田园农耕生活。何焯《义门读书记·陶靖节诗》云:“形骸犹外,而况华轩。所以遗宇都尽,而孤介一念炯炯独存,之死靡它也。”[4]孤介一念独重,其余百事皆轻,所以也就无心去计较忧患得失了。诗人淳淳朴素的心态,耿耿方正的品性,尽现无遗。

古之大隐者,最看重抗志守道一条,他们往往遁身藏迹,过着不为众人所知的栖隐生活。陶渊明“三隐三仕”的人生轨迹,既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也讲述着他“贞志不休,安道苦节”的独特生活历程。他成功塑造了隐士与诗人合而为一的劳动者形象,其诗辞不独记载田园农耕,他对饮食起居,甚至包括贫与贵、生与死,都有独到的体悟。研读陶诗,可借此与其隐逸生活互为参证,仔细爬梳背后隐逸思想的来龙去脉,便更易索解其思想内涵与文学修养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32.

[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76.

[3]张永蕾.隐士·隐逸诗人·经典诗人——陶渊明形象经典化解读[J].浙江社会科学学报.2007,(4):199.

[4]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157.

猜你喜欢
隐逸田园诗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田园诗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稼轩词青山意象的隐逸趣味
唐朝休沐诗研究
田园诗苑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