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父母微信表情包使用差异研究

2021-04-08 02:49牟凯悦隋家傲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代际社交群体

钱 伟,牟凯悦,隋家傲,殷 悦,李 岚

(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社交软件的普及,表情包作为网络亚文化下的一种软性语言符号和表达情绪的辅助沟通工具随之流行起来[1]。人们往往通过各色各样的表情包,彰显机智与幽默,为虚拟社交增添乐趣,补充语言表达的空白。

为了客观了解当下大学生及其父母两个群体表情包的使用情况和理解现状,我们以青岛大学学生及其父母为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研,通过分析,积极探索和研究客观现象背后的语言代际差异现象及深层动因,寻找改善代际沟通的方式,减少双方在沟通中因表情包使用差异引起的误解,和谐代际关系,缓和代际矛盾。

一、抽样调查,解析数据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借助问卷星平台,在网络上发布调查问卷,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教育程度的用户进行了调查。最终成功采集到427份样本,其中以90后和00后大学生为代表的群体占比过一半,以60后、70后大学生父母为代表的群体占比超过40%。教育程度上,大学生群体集中分布在本科层次,父母群体学历层次则分布较为多样化,各学历层次均有分布,包括博士、本科、中专、初中、小学等。

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使用和理解方面的差异如下:

(一)使用频率

大学生父母群体经常使用表情包和偶尔使用表情包的比例为6:4,说明大学生父母这一群体在使用表情包方面具有普遍性。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经常使用表情包,这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下,习惯使用多种社交软件的年轻群体对表情包表现出更大的依赖性[3]。相对来说,大学生父母群体对表情包的兴趣要低很多,深入来说,也说明其对于以表情包为代表的网络文化的接受还存在一定的隔阂和迟疑。

(二)表情包来源

两个群体的表情包来源都较为多样,与别人聊天中保存下来的和系统自带的表情包是最主要的获取途径,但大学生群体自制表情包的比例远高于父母群体。作为网络文化的主要接受者和生产者,大学生群体更主动积极地创作极具个性的表情包,获取表情包的途径也更为丰富,如知乎、微博、豆瓣、贴吧以及专门提供表情包的APP,这体现出了他们对表情包有更高的热情和兴趣,也侧面反映了他们对互联网更高的熟悉度、信息检索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三)对经典表情包的理解

可以说,对于几个较为流行的经典表情的理解,以大学生父母为代表的中年群体和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差异显著,有时甚至呈现出完全相反的理解。

(四)新增表情包的使用情况

对于微信中新增的系统表情 等,60后、70后大学生父母群体很少有人第一时间了解并使用,即使听别人说过,很多家长也觉得原来的表情包就已经够用了,也懒得再去更新系统使用新的表情。大学生群体则普遍理解和频繁使用新表情。可见,大学生群体更乐于接受新事物并选择主动尝试,不论是对新表情的发现、接受,还是使用、理解,大学生群体与父母群体有着显著的差别。

(五)两个群体对对方使用表情包情况的看法

二、深入探究,分析原因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将从生理、群体认同、审美、教育背景等四个方面对大学生与其父母两个群体在表情包使用和理解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内容如下:

(一)生理差异

大学生父母多属中年群体,相较于生理各方面皆发展至巅峰期的大学生群体,其视觉能力方面已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衰退。因此大学生父母群体在对视觉效果不同的表情包的选择上,也显现出明显的倾向性。

虽然大学生父母群体的视力还未达到老年人的状态,但由于对颜色的辨别力开始下降,大学生父母在选择和使用表情包时,开始倾向于选择“大红大绿”、文字炫目显眼的“中老年表情包”;而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没有这一生理局限,选择使用的表情包类型便十分丰富多样。

(二)群体认同差异

不同年龄的群体所处的网络社交圈有差异,对表情包的理解也有不同。根据问卷调查显示,120位70后父母中,113位最常用的社交软件是微信,有6位表示最常用QQ,仅有1位最常用手机短信。大学生最常用的社交软件是微信和QQ,部分大学生会经常使用微博。不同群体在不同的社交平台形成其独特的社交群,同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层[6]。在微信、微博中,大学生为追求方便快捷,喜欢直接用表情包进行沟通交流。这些语言符号体现出大学生追求简单童趣的心理,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大学生父母群体在网络聊天中更注重实质性的、有效信息的传播,他们的聊天节奏大多平和,“你一言我一语”,娓娓道来,温文尔雅,更注重聊天的礼节,对于表情包的选择则更加慎重,大多选用表示赞许、善意的表情包[7]。

不同群体对社会热点关注的角度也有所差别,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把握更快速,了解渠道更多元。表情包紧随社会热点的出现而更新,比如近段时间黄晓明在一档综艺节目《中餐厅》里说的几句话被很多年轻人用来做表情包的配文,“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配上各种表情包图片,被理解为霸道、不容置疑的决策者形象,被称为“明学”。而对处于70后社交群体中的父母而言,如果没有看过这档综艺,或者即使看过却不知道这句话被用来做微信聊天的表情包,那对于这个表情包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就无法理解。

(三)审美差异

当代大学生与其父母由于所处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所接受的美学教育程度不同,所以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着审美差异。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表情包是一种携带意义的视觉符号[8]。人们运用社交软件通过表情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对文字和图片进行感知与理解,视觉信息处理的能力是在生活中通过学习不断积累的,不同的经验与积累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大学生和其父母在审美的基础上对社交软件中大量的表情包进行筛选,选出符合自己审美倾向的表情包。由于大学生父母群体多为中年人,他们在审美上追求色彩鲜艳、中国风以及保守的风格,因此在选用表情包时,更倾向于选择这类表情包。大学生接受的美学教育程度更高,思维活跃,追求与众不同,在审美方面追求怪异、夸张、潮流,因此多选用自制表情包和与社会热点有关的表情包,融入自己的理解与个性。

(四)教育背景差异

此次调查的两个群体中,大学生学历以本科为主,而父母群体中,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者则占大多数(76/133——在填写问卷的133位家长中,有76位属于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在整体上,大学生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而处于较高教育背景的大学生群体无论是在使用类型还是理解角度方面都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特点。

三、求同存异,解决问题

(一)增加交流,相互理解

由于上述多种原因,大学生和父母在表情包理解方面会产生一些差异,由此导致双方之间产生误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增加交流,尤其是线下的交流。大学生大多在外地上学,所以大多数时间只能与父母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交流,如果双方对某个表情包的理解不同,通过线上交流难以使父母懂得大学生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大学生应该利用假期时间多与父母进行面对面的线下交谈,针对表情包的多义现象进行解释,不强求父母改变使用习惯,但可以使父母在以后的交流过程中能够获取自己表达的真正含义,相互理解,增进双方的沟通和交流,缩小代际差异。

(二)紧随时代潮流,彼此保留空间

表情包已经成为网络语言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表情包的作用也已经超越了传达信息这个最初的意义,衍生出表达情绪、缓和气氛等作用。然而60后、70后的大学生父母,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明显落后于他们的孩子。很多父母对表情包的接受程度不高,或者仍然停留在简单地传达信息的功能上。所以作为父母,要认识到表情包作为新兴网络语言文化已经和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密不可分,成为大学生日常语言的一部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应该理解和接受年轻人频繁使用表情包的现象是时代的产物,并且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要求年轻人迎合自己,更应该主动向年轻人学习,学习表情包的多种功能,跟上时代潮流,这样才更利于大学生父母主动拉近与大学生群体的距离,缩小代际差异,减少由于语言代际差异产生的矛盾。

(三)社交软件方简化功能,优化服务

以微信、QQ、微博为代表的社交软件方应该不断优化服务,关注以大学生父母为代表的中年群体的喜好,不断更新系统表情包,优化表情包搜索功能,关注中年群体的搜索关键词,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系统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提供适合他们、迎合他们喜好的表情包,同时提供静态图片表情包、动态图片表情包以及动静态图片配文表情包等多种类型的表情包,使大学生父母这一中年群体也能在互联网“快乐冲浪”,真正做到人性化服务,也使大学生父母在紧跟时代潮流的过程中增进和大学生群体的交流和互动,增加共同语言,缩小语言代际差异。

结语

网络表情包作为当下盛行的沟通载体,对其使用的差异最直接地反映出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差异。它在有效提升网络传播效果、建构人际关系的同时,在代际沟通上呈现出的特点、原因同样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思考。只有客观认识网络表情包的代际关系,才能为打造和谐友好的代际关系、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建立先决条件,做好充分准备。

猜你喜欢
代际社交群体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社交距离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