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孤残儿童社会工作支持体系研究

2021-04-12 05:05张钰茂
智能城市 2021年20期
关键词:服务者支持系统专业性

张钰茂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 550000)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相较于普通人,孤残儿童存在受教育质量低、家庭教育困难、个人行动不方便、心理压力较大、社会适应性低等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易存在身体残缺,这些问题降低了孤残儿童的生活质量[1]。近几年,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我国孤残儿童数量与过去相比较,呈现数量增长特征。为孤残儿童提供科学的社会救助工作,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在社会工作支持中,仍存在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社会工作支持中服务人员专业性不强、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与缺乏专业的服务团队等,难以为广大孤残儿童提供更优质的社会救助服务[2]。

1.2 概念界定

(1)孤残儿童。

孤残指丧失自我管理能力和缺乏亲人的个体,孤残人群大多在个人智力、心理、感官、肢体行为、情绪及沟通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与正常人群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3]。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我国孤残儿童数量达到60万人,这些群体中包括在事实上没有父母抚养的个体[4]。

(2)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将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生活和接受教育,被留在农村的由未成年儿童组成的特殊群体称为农村留守儿童。

(3)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主要思想为利他主义价值观,在社会工作开展中,科学知识是基础,服务者应用专业的科学方法为社会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可使其更好地摆脱生活困境,帮助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更好生存与发展,并最终适应一些特定的职业活动[5]。

2 构建农村留守孤残儿童社会工作支持体系的现状

2.1 社会工作个案取得成效

近几年在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农村留守孤残儿童数量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相关部门对孤残儿童社会工作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在建设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体系的过程中,我国部分要求工作人员开展社会服务[6-7]。

分析目前情况可知,对于孤残儿童的社会工作个案已取得一定成效。例如在我国沿海地区,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孤残儿童的关注力度,为当地的孤残儿童提供心理辅导与社会救助。通过深入孤残儿童的生活,了解基本生活情况,与孤残儿童建立和谐与有效的沟通关系,引导孤残儿童走出生活的阴霾。

2.2 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

(1)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指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与途径,使孤残儿童可以意识到尊重与珍惜生命的重要性,用平常心看待个人生命。对于许多孤残儿童而言,会受到其他人的异样眼光,导致孤残儿童产生自卑等情绪。在许多地区已经将生命教育提到孤残儿童社会救助工作的核心位置[8]。

(2)心理疏导。

心理障碍是孤残儿童群体存在的普遍性现象,在多因素的作用下,许多孤残儿童存在心理问题,表现为自闭、不愿意交流、抑郁、悲观等。在社会工作支持体系建设中加强心理疏导,引导孤残儿童走出心理困境尤为重要。

2.3 社会工作支持的专业性

在面向孤残儿童建设社会工作支持体系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支持是否存在专业性,将直接影响社会工作质量。相关人员应建立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工作支持体系,满足孤残儿童的心理需求与生理需求,对促进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 构建农村留守孤残儿童社会工作支持体系的问题表现

3.1 服务者专业知识不足

孤残儿童的社会工作的服务者须具备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心理救助理论基础及丰富的操作经验。基于当前的孤残儿童社会工作支持体系进行分析,其中存在服务者专业知识不全面的问题。例如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部分孤残儿童不愿意与社会工作服务者交流和沟通,常选择回避,导致社会工作的质量不断降低,难以达到预期的社会救助效果。部分服务者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个人专业性薄弱的问题,服务者不知道如何与孤残儿童进行交流,共情力与亲和力不强,对于孤残儿童心理特征的认识不到位,无法在社会工作中充分围绕孤残儿童的身心特征开展相应工作。相关部门需要在构建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体系的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

3.2 社会支持系统落后

社会支持系统对于孤残儿童社会救助效果的影响较大,只有不断优化社会支持系统,才能更好地提升孤残儿童社会救助质量。我国许多地区在构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已经采取生命教育、心理疏导等方法,在实际性的社会工作服务中,社会支持系统发展落后。例如对于生命教育的开展,缺乏充足的社会工作经费,导致生命教育停留于理论教育。只能通过社会工作人员的个人知识体系或呈现一些案例的方法,促使孤残儿童珍惜与热爱个人生命。

4 构建农村留守孤残儿童社会工作支持体系的对策

4.1 培养更多社会工作服务者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分析孤残儿童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可知,社会工作服务者仍较为缺乏。特别是在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服务人员数量不充足且专业能力薄弱。为了有效加强孤残儿童的社会工作服务,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化社会工作者。

4.2 完善社会支持的相关系统

(1)需要投入更多经费。

分析目前的资金投入可知,对于孤残儿童社会工作支持的资金比较少,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处于完全匮乏状态,导致孤残儿童社会救助工作无法有效落实,难以充分发挥其实际性效果。在沿海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社会工作服务中,需要投入更多资金。例如,当地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向中央申请财政补贴、设置专项救助资金等方法,为广大孤残儿童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使孤残儿童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2)创新社会工作形式。

通过生命教育、心理辅导、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自我管理、精神护理等活动,帮助大多数孤残儿童逐步走出个人心理阴霾,消除心理困境,得到健康成长。

在我国孤残儿童的社会工作支持构建中,我国须完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密切关注孤残儿童的当前发展困境,以满足孤残儿童服务需求为中心,开设专业的社会服务工作,使社会支持工作更具有价值。

4.3 建设专业型服务团队

在对孤残儿童的社会工作支持体系构建中,需要专业化团队的参与。分析当前的实际情况可知,在我国各个地区没有围绕孤残儿童的基本特征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社会支持工作的开展力度较弱,社会工作支持效果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在我国孤残儿童的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建设专业型服务团队。各地区可招聘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组建高质量的队伍,一般人数为3~5个,通过集中与系统化的培训,使团队具备孤残儿童的社会救助知识与专业理论。对孤残儿童社会救助团队提出相应的工作指标要求,要求其负责特定区域内部的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服务,定期深入基层,与孤残儿童建立科学与和谐的关系,提升社会救助工作质量。

需要当地部门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提升社会救助团队的工作效果。将孤残儿童的社会工作支持体系建设放在核心位置,将救助孤残儿童提到关键性位置,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助于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5 结语

我国对孤残儿童的社会工作个案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地区对孤残儿童的社会工作服务关注度不断提升,需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孤残儿童的关注,并在社会工作介入方面采取生命教育、心理疏导等方法。社会救助中,对服务者专业性的要求不高,导致社会工作质量较低。对孤残儿童社会工作支持体系构建问题进行分析,其中存在缺乏专业性服务人才、支持系统不完善与服务型团队匮乏等问题。为了构建优质的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体系,须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优化社会支持系统,建设专业的服务团队。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对孤残儿童的社会工作支持体系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逐步改善孤残儿童的社会工作困境。

猜你喜欢
服务者支持系统专业性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2~3岁听障儿童干预后的影响
“长征”五号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短期快速恢复实践
声博雅徐兆宪 音响零售,品牌+专业性不可或缺
复杂通信设备内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做全球冶炼企业的高端服务者
——上海善吉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晗访谈
中调协下发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登记通知
中宇银太陨石鉴定有限责任公司:专业性陨石鉴定机构
后工业化对“执行者”角色政府的挑战及转变
上海:精心构建医改社会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