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2021-04-12 05:05张嘉桢许嘉丽沈月炀
智能城市 2021年20期
关键词:管理手段摊贩市民

张嘉桢 许嘉丽 沈月炀 余 尾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

1 城市管理主要问题

(1)占道问题。

城市街道管理问题较多,尤其是流动摊贩难管难治;街道两旁门店占道经营,影响市容且占用公共区域,造成道路拥挤;共享单车无秩序停放及私家车任意停放,影响城市整体市容市貌和市民安全通行。

(2)垃圾处理。

在城市管理中,垃圾处理不及时,垃圾堆放过久,易对大气环境产生危害;垃圾桶设置不合理,垃圾桶间隔距离不合理及分类不明确;城市市民没有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市民未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3)公共环境。

对全市卫生重视程度不够,公共环境卫生治理不到位,治理结果存在反弹现象,市民出行未遵守保护公共环境卫生的义务。在特定的政策任务下,公共环境卫生保持较好,市民自觉保护城市环境卫生,政策任务结束后,城市公共环境开始逐渐反弹[1]。

2 城市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市民生活需要。

城镇化的发展,吸引更多农村人口和其他地区人口进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和发展空间。城镇化给城市管理带来一些问题,特别是街边小摊或流动性摊贩,其迎合了市民的生活需求,但摊贩提供的商品迎合了市民的需求,流动摊贩不固定,随时可移动,造成了城市管理中治标不治本的问题。街道店铺占道经营问题,给城市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压力,市民的工作需求和购物需求刺激街道店铺扩大经营面积,占用公共区域进行经济活动,以获得更多经济收入。共享单车的出现便利了市民日常出行,私家车虽速度更快且环境舒适,但污染环境且成本较高,共享单车节能环保,且出行成本低,越来越多的人出行均会选择后者。共享单车数量激增,无序停放占用道路公共资源和空间,共享单车被大量投放在城市中,目前市区中单车随处可见,摆放杂乱无章,存在较多安全事故隐患[2]。

共享单车的无序停放会破坏城市整体的市容市貌,且会对城市管理的诸多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市民的工作、生活和出行等需求不断增大,会引起市场供给不断增多,缺乏必要的限制措施,给城市管理带来诸多问题。为了破除治理问题,应从需求端入手,采取必要的手段强制规范供给侧。

(2)人口素质较低。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生育政策的放开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育率,提高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的机械增长率也得到提高,城市外来人口、进城务工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据统计,2020年内江市全市常住人口为37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0.58%,较2019年提高了1.48%。其中,农业人口较2019年减少3.7万人,人们更向往城市生活,社会发展“城镇化”的大趋势促使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减少。

城市人口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与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有较大关系,国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未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没有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治理问题的形成仅停留在城市环境表面的整治,未深究行为主体的行为表现和思想观念,难以从根本改善城市管理问题。

(3)管理手段落后。

城市管理手段的先进性是城市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和构建和谐文明城市的重要基础。目前城市管理人员不规范执法现象已逐步减少,但城市管理人员在处理市民与城市之间的冲突时,采取的管理手段仍相对落后。

传统的管理手段主要以管制服从为主,大多是简单的口头交流等形式,只在短时间内缓解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城市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工作素质和一定的知识水平,采取的管理手段相对简单,且城市管理执法相关的规章制度未健全和强化,城市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城市管理执法存在随意性,没有形成一定规范。

管理手段的落后是因为城市管理人员没有成功从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城市管理人员应从形式上管制市民的不良行为、非法行为,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参与城市管理。应从市民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研究现存的问题及市民的现实性需求,解决市民的问题。强化便民服务型的管理手段,利用现代科技和网络技术高效处理问题和纠纷,消除或解决市民与市民、市民与城市之间的矛盾[3]。

3 城市环境治理措施

3.1 加强经济建设

(1)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流动摊贩的管理是影响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摊贩没有固定的工作,通过小生意维持家计,缺乏社会保障保和医疗保障。相关部门应聚焦市区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向市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摊贩从“街道流动工作”到固定的产业工作岗位的转移。

(2)抓住发展机遇,推动经济发展。

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区域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经济的发展是治理流动摊贩的根本途径。高效利用区位优势,紧跟成渝双城经济潮流,催生更多经济发展点和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活力。

(3)满足市民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相关部门划分专属的地域,为摊贩经营提供专门的商业活动圈,带动地摊经济的协调统一发展。

3.2 强化相关部门职责

(1)建立沟通机制,了解市民需求。

充分运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网络平台,通过建立网上职能部门与城市居民双向沟通的机制,建立网上征信反馈系统,增加市民参与政治建设的合法途径;加强相关部门和市民之间的有效沟通,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和建议,加强民主协商,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尊重民意,了解市民需求。

(2)建立监督机制,实行奖惩制度。

相关部门决策、资金使用和绩效评估应做到透明化,加强民众对相关部门的监督。加强市民间的监督和制约作用,通过建立市民之间的监督机制,对市民间的城市活动起到规范作用。建立奖惩制度,对积极监督举报的居民给予奖励,对于违反城市管理规则的人实施惩罚。

(3)实行街长制度,细化管理责任。

借鉴2016年《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度的意见》,从生态环境治理中总结借鉴治理、管理方法,创新街长制度,具体任务分配至个人。

3.3 提升市民素质

(1)加强宣传教育,理解城市管理。

现阶段,城市管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相关部门也更重视,但仍有部分市民不了解城市管理的相关概念,应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宣传作用,将抽象的城市管理概念形象化,让更多人理解城市管理的具体内涵,鼓励市民自觉参与城市管理活动。

(2)发展文化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教育水平对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从城市和农村的角度看,城市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农村,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远高于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其思想文化素质亟待提高。短期内提升农村人口素质较为困难,需要长期的教育投入和教育引导,国家应重视农村教育的投入。

3.4 加强相关部门建设

(1)加强城市立法,规范市民行为。

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条例存在空白,未出台相关的城市管理法例法规,近年来相关部门提到了城市管理建设,当前城市管理在城市的发展中占据较大比重,国家对于城市管理也越来越重视。关于城市管理立法方面存在不足,应加强相关方面的法律研究,补缺在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法律空白,加强城市管理的法治化建设。

(2)出台地方规范,突出管理特色。

由于各城市的发展状况不同,相关部门出台的法律法规只能解决普遍性问题,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特殊性问题。

可采用国家立法指导、地方立法为主的策略[5],各城市可以因市制宜,研究本城市的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制定适合本城市发展的法律法规,运用国家总体法律以及结合本城市的特色法规,有效解决城市问题[6]。

4 结语

城市的发展进步与相关部门的有力领导、市民有效参与密切相关。社会公众的参与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环境治理的执行效果,公众的参与可以有效弥补相关部门失灵、管理能力不足等缺陷。应坚持在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引领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人员、城市居民和社会组织多主体共同参与城市管理活动,在生产生活中发现和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打造良好的市容市貌、有序的交通、法治化的执法模式。应对城市进行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分析,根据地区特色规划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城市发展策略,在城市发展中重视绿色发展,建设一个绿色和谐文明的优质城市。

猜你喜欢
管理手段摊贩市民
误 会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环境管理手段变化的经济因素体现
海南:学校周边200米禁摆食品摊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如何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业务水平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意义”的问题所在
协作自治:摊贩治理的昆山之道
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