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管理的启示

2021-04-12 03:18冯丽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教育管理留守儿童

冯丽

摘   要:已有的研究证明,心理弹性是一种与逆境和挫折相抵抗的能力。相对不利处境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这样的能力,以不断应对环境中的危险性因素进而实现自身发展。在分析心理弹性内涵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澳大利亚“学生心理弹性训练”项目所采取的策略,基于学校教育的视角从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原则、教育管理内容、教育管理形式等方面探讨了该项目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管理的启示,启发学校管理者尽可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支持、减少风险,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及长远发展。

关键词:心理弹性;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当前,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之下,农村家庭分解,乡村文化凋敝。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及客观的社会、经济及教育条件所限而不得不被留在农村生活和学习,其成长和发展在心理和精神层面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阻碍。留守儿童作为快速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人口群体,被动承受着城乡分离和拆分型家庭下的生活压力。“社會结构从城乡二元制度结构、教育组织结构、农村生活结构三重路径楔入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特定时空并构成限制,这无形当中使得留守儿童价值观和个体行为受到重大规约,进而导致留守儿童的生活无意义感强烈凸显。”留守儿童相比非留守儿童不良行为问题更多,因而该群体的发展需要得到关注。然而,随着乡村文化的衰落,传统的乡土文化对儿童的教育功能也在减弱甚至丧失;同时,年轻父母的外出,临时监护人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文化水平受限且教育孩子的精力不足等,也使得家庭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就个体成长的“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循环系统而言,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不得不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个人努力和学校教育之上。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弹性的概念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心理弹性被研究者认为是一种促使个体与逆境和挫折相抵抗的能力,且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加以提高,而处境不利的留守儿童迫切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以帮助自己不断努力和发展。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弹性发展是迫切的客观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弹性的培养和干预,也是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相适切的。

一、心理弹性的内涵及作用机制

心理弹性(Resilience),也被称为抗逆力,是一种个体在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面对压力和逆境时所表现出的促使自己成功适应和良好发展的能力。

(一)内涵

心理弹性的研究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20世纪后半叶,国际上的研究者基本上是沿着“压力、逆境——发展不良”的路径开展研究,重在探讨不利因素对人的不良影响。期间有研究者发现,一些人在儿时经历了严重的压力或逆境, 但是并没有走入歧途或者被打垮,长大成人后还很优秀,此种现象被视为心理弹性发展现象。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愈高的个体,其对外界环境也具有相对更强的调控能力,适应性水平也愈高,其个体综合品质都达到了与外界环境的最佳匹配程度,不但能适时地调控自我行为达到与环境协调和适应,并且能够以最有效的途径被激发出来”。

(二)作用机制

早期心理弹性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心理弹性主要受到内部、外部的保护性因子和危险性因子的影响。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可以理解为,心理弹性中的保护性因素是与危险性因素相对且具有缓冲危险性因素的作用,可以通过有效控制和减低危险性因素、营造和增加保护性因素来发展个体心理弹性,进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随着对心理弹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心理弹性的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保护性因素对危险性因素的消减作用,而是会受到个体认知、经历、思维模式等多种因素影响。

二、澳大利亚“学生心理弹性训练”项目

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相对复杂,如何将心理弹性复杂的建构过程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育管理模式,使身处不利处境的农村留守儿童具备这样的弹性能力,以更好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实现自身的弹性发展,是学校教育领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纵观国内外心理弹性干预相关研究,更多的是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开展弹性干预,可以为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而能从学校教育管理领域加以借鉴的心理弹性研究相对较少。澳大利亚曾经开展了一个名为“确保学生心理弹性的全面训练”(Th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o Assure Resiliency in Students)项目。这个项目建议,为支持学生的心理弹性发展,学校应该采取五个策略:教师作为教育者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引导和帮助他们与主要扶养人形成正向积极的人际关系;注重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学业技能,因此应该为学生提供掌握和成功的机会;注重意义关怀,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有意义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活动,并在其中肩负有责任的角色;学校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使他们认同、合作和协调的支持性服务;学校不应伤害学生,也就是说,学校必须确保学校各部门、教师的期望、政策和程序不增加学生已经面临的风险。

三、澳大利亚学生心理弹性训练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管理的启示

从学校教育管理的视角,澳大利亚“确保学生心理弹性的全面训练”项目为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启示。从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原则、教育管理内容、教育管理形式等角度均可加以借鉴,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要尽可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支持、减少风险,提升其心理弹性,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

教师是教育场域中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是教育活动的引领者和开拓者。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来讲,每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场域中的教师、同学等很可能成为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他人。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要重视儿童身边的重要他人所带来的角色影响,“在儿童期父母和老师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儿童勤奋感和自我同一感的获得,反之,消极影响则有可能使儿童陷入对环境的不信任、自我怀疑,甚至角色混乱。”所以,从这个角度也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尤其是在城乡教育有着的巨大差距面前,考虑在既有的可支配教育资源面前,减少面向优势人群的“锦上添花”,增加对弱势人群的“雪中送炭”。要重视农村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的培训机制和留人机制,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水平、综合素养,引领农村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充分支持。

(二)从教育管理原则的角度

鉴于危险性因素的累积效应,学校在教育管理中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为最高准则,真正践行“一切为了孩子”。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经济状况不佳,被动的亲子分离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被公认为处境不利人群。古话讲“屋漏偏逢连阴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本已面临众多的风险性因素,作为保护性屏障的学校教育,要避免危险性因素在留守儿童身上的再次叠加。这一方面需要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对于多发的突出的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应对和处理负性事件的能力。如校园欺凌,学校要从法律法规和管制制度上进行治理,同时也要培养留守儿童解决和处理负性事件的能力。杨清溪等认为“解决学校欺负现象要努力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仅仅依靠禁止来消除学校欺负问题还不够,要在消除欺负和应对欺负两个方面同时发力。”所以,学校教育从管理原则上要维护作为弱势群体的留守儿童的利益,要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在面对欺负现象时學会有效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从教育管理内容的角度

1.学校教育中要注重对留守儿童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宋淑娟等人通过面向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对身处逆境的儿童进行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弹性,增强个体与逆境和挫折相抵抗的能力。年幼儿童的思维模式是如何养成的呢?研究表明,身边重要他人的反应、评价和反馈造就了儿童的思维模式。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外出,隔辈育人理念陈旧,儿童发展的希望一定程度上寄托在学校教育上。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要意识到思维模式对儿童长远发展的根源性指导意义,要注重对儿童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可以通过基于过程而非基于结果的表扬或批评,即聚焦于个体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使用策略,能够让学生明白勤奋、毅力和有效策略是成功的关键,继而帮助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

2.学校教育中要重视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教育。传统的儿童社会化过程是通过家庭和乡土社会的互动模式得以发展的。然而,由于客观的亲子分离、家庭结构肢解、乡村文化凋敝,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不足。近些年,针对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的一些调查也向“留守儿童社会化教育不足的短板”敲响了警钟。所以,学校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培养留守儿童的能力和技能,促进儿童“社会化”;另一方面,通过有特色的学校社会活动,创造留守儿童看到外面世界的机会,激发留守儿童树立理想,对改变和成功抱有希望,进而促进儿童道德和情感教育质量的提升。

3.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留守儿童的情感体验教育。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教育偏重于书本和课堂教育。受亲子分离的影响,儿童亲情交流受阻,情感表达通道不畅,故而有必要加强留守儿童的情感体验教育。学校教育中要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充分认识到儿童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可以主动、积极地建构世界。要注重培养和激发留守儿童的积极品质,加大实践体验等活动形式,在这样的过程中使个体获得成功的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人与人之间的支持和鼓励,培养个体遇到困难尝试去改变的勇气、我能行的意识、在坚持中找寻突破和寻求帮助的能力等。通过参与和体验,引导留守儿童意识到自身的资源并学会对资源和支持的有效利用。著名的国际心理韧性研究计划提出的“我有”“我是”和“我能”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视角。

(四)从教育管理形式的角度

基于赫克曼曲线带来的启示,中国西部地区“慧育中国”项目通过对照实验发现,家访形式的早期干预对儿童认知、非认知具有显著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对于父母双亲远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儿童而言,临时监护人作为留守儿童的近端影响因素,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学校非常有必要通过家访的形式真切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留守情况、临时监护人情况,使留守儿童与近端及远端的抚育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重视临时监护人的教育理念普及,建立有效的家长参与育人模式。

“留守儿童是一个历史问题,造成这个历史问题的原因是制度化、固化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农村人口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依靠自己,外出务工经商都是家庭改变命运的最优选择,这种选择的背后充斥着无奈和不得已。谁也不想抛家弃子地孤独外出,但守在农村的后果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贫穷和没有出路。”心理弹性被研究者认为是一种促使个体与逆境和挫折相抵抗的能力,且这种能力通过培养、训练可以提高。这为身处不利处境的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努力向上、不断超越自我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心理弹性研究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适切性;其次,需要通过各种可行的教育管理方法对儿童的心理弹性加以培育和训练,将心理弹性干预从心理学的实验中引渡和渗透入教育管理实践中,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客观实际,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角度开展教育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明皓,叶敬忠.游戏商品化中的留守儿童[J].探索与争鸣,2019,(04):92~99.

[2]马雪玉,王开琳,张恒泽.基于心理弹性视角的高职院校生命教育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0):59~64.

[3]Sue Howard,John Dryden & Bruce Johnson.Childhood Resilience: Review and critique of literature[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1999,25,(03):307~323.

[4]曾守锤,吴华清.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2):26~29.

[5]同雪莉.失衡与重构:留守儿童抗逆力重组研究[J].中州学刊,2019,(07):82~88.

[6]杨清溪.破解学校欺负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科学究,2016,(02):44~46.

[7]刘   丹,石国兴,郑新红.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2010,(04):12~17.

[8]田   丰,郑少雄.前世今生:留守儿童社会形态的多样化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93.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教育管理留守儿童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心理弹性”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