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缘由·治策 国内教室空间研究的三维述评

2021-04-12 03:18吕伟艳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

吕伟艳

摘   要:教室是学校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空间。近年来,国内对教室空间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维:“何为教室空间”“为何研究教室空间”“如何重构教室空间”,其中“何为教室空间”主要是从“经验式”“借鉴式”“推演式”和“指导式”四个路径展开;“为何研究教室空间”主要依据研究背景、物理和精神层面上教室空间的问题三个方面展开;“如何重构教室空间”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通过深挖研究内容、加强实证研究、拓展研究视域、扩大研究眼光方面,对教室空间研究进行未来展望。

关键词:教室空间;教室空间研究;研究综述

教室空间是学校教育空间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教室空间的研究则有助于发挥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近些年来教室空间研究的热情高涨,但研究者们一心向前却少有回首。因此,梳理教室空间的研究成果,把握现有研究的成就与不足,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关于教室空间的研究与实践。

一、何为教室空间

教室空间的概念研究是展开教室空间研究的基础与前提。而目前,学界关于“教室空间”的概念界定却依然是众说纷纭。通过对教室空间研究的归类与整理,将其概念归为以下几种路径:其一,“经验式”。此研究路向对教室空间并没有规范的概念界定,相关概念主要基于研究者本人对教室的经验总结,这些文章主要见于研究的初期。如“教室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空间”。其二,“借鉴式”是指运用其它类别的思路和方法来补充自己概念的思路和方法。教室空间概念研究中的这类路向主要为借鉴《中小学校设计规范》《教育大辞典》《近现代辞源》等对“教室空间”进行界定。如有学者在《近现代辞源》的基础上得出教室是指秧田制的课桌摆放下的教室,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室。其三,“推演式”是指从空间、教学空间的特征推移或过渡到教室空间。如通过与教学空间比較得出教室空间的边界。其四,“指导式”是指在一定的视角下展开的教室空间概念研究。“建筑学”“社会学”和“空间哲学”是目前展开其概念研究的三种视角。如社会学视角,主要从社会学家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生产”的概念,得出教室空间是由物质空间层面(教室建筑风格、布局等)和社会空间层面(师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关系等)所构成的”。

通过对“教室空间”概念研究路向分析可发现,教室空间的内涵是模糊的。一方面,早期概念界定过于泛化,即将教室空间等同于教室。但随着研究进一步推进,研究者将“空间”一词引入教室空间概念的界定,确保教室的“空间”属性。另一方面,与“教学空间”等词相比之下,“教室空间”的内涵存在窄化、混淆乃至等同使用的现象。有学者不仅辨析教室空间与教学空间这对易混淆的概念,还得出两者的差异。

相较于模糊的教室空间内涵,教室空间的外延虽仍不一致但较为明晰。从广度上看,多数学者认同教室空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广义概念主要指:包括普通教室、专业教室等学校教学活动场所的教室空间。狭义概念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场所中普通教室的空间。从深度上看,学界较为一致地认同教室空间不仅包括其物理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物理层面主要由教室空间的结构、功能等部分所构成;精神层面主要由教室空间中的人物及其互动关系等部分所构成。近年来,学界从讨论教学空间中作为物理性空间的教室与社会性教学空间中的关系,逐渐过渡到探讨教室空间自身的物理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关系。

二、为何研究教室空间

对教室空间研究缘由的探讨是教室空间研究的关键主题之一,是对“教室空间是什么”的进一步追问。纵览已有成果,为何研究教室空间集中于以下三方面:

(一)教室空间研究背景的变革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发展,学者们逐渐尝试对教室空间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部分学者从社会背景角度出发,如有学者认为,学习场所已与大生产时代下规模化的厂房型教室完全不同,要考虑通过设计教室空间以培养学习者具备时代所要求的素养和技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智慧教育逐渐展露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有学者从智慧教育角度支持教室空间的设计与变革;还有学者用开放式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教室空间的改造。总之,这些教育理念主要有素质教育、智慧教育、开放学习、合作学习等。

(二)物理层面的教室空间中存在的问题

学界普遍探讨物理层面的教室空间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室的物理空间研究中,“传统教室”“样板房”等词反复出现,而这些教室空间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空间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空间结构存在问题。首先,就整体性的空间结构来看,学校教学空间主要是长外廊所串联的普通教室形式,这类教室空间之间因实体界面的分隔相互独立封闭,教室与教室彼此之间联系较少,变通性程度低;其次,从教室空间内部结构上来看,教室的空间布局主要以秧田式为主,这种封闭的、稳定的教室空间布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班教学的需要,但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暴露出诸多弊端。如,正是由于这种整齐摆放的桌椅、四面见方的围墙等,使得教室空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产生教与学的奇思妙想。

另一方面,教室空间功能存在问题。首先,传统教室空间存在功能丧失的问题,如教室内储物空间缺失;其次,传统教室空间存在功能单一的问题,许多研究现状表明:传统的教室空间主要是甚至只是教学功能区,而教室空间应该兼具多种功能;此外,教室空间还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教室空间区域划分的形式逐渐多样,包括教学区、展示区、活动区等,虽然形式丰富,但实则除了发挥教学功能的教学区其他区域往往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总之,以外长廊连接的整体教室空间结构开放性不足、以秧田式座位布局的内部教室空间形式僵化,教室空间中功能丧失、功能单一、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限制物理层面的教室空间进一步发展,为精神层面的教室空间埋下隐患。

(三)精神层面的教室空间中存在的问题

物理层面的教室空间存在的问题为精神层面中存在的规训教育和权力制约等问题埋下伏笔。一方面,教室空间中存在的规训教育可感可见。尽管规训不是教育的一种必然,但教室空间的精心布置(标语、学习园地等)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使得他们成为教育者所期待的“样子”。因为学生作为规训和形塑的对象,要想成为社会所认可的“合格”人才,他们需要对其身体严加管制才能够提升自己的灵魂。而课桌通过管制他们的身体,进而控制其心灵,同时也扼制了其创造力。另一方面,教室空间中的权力制约无处不在。教室空间中的权力流动在教室的一桌一椅、一砖一瓦的安排之中,交织于师生的日常活动之中。从本质上说,秧田制的课堂教学制度是一种基于“实名制”的权力监视制度,在秧田制的教室空间里,抬头可见的摄像头、俯视全景的讲台、外部可见的“窥视窗”等,于学生而言,他们的身心毫无遮蔽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对精神层面的教室空间的思考可发现:在教室空间中,教育的规训与权力的运作已经由教室空间设计与布置时的隐匿状态转变为日常接触的、样态的固化与流动现象,它们流动并贯穿于师生言行举止之间。

三、如何重构教室空间

针对教室空间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学者们从理论与应用两个视角展开关于教室空间重构的系列研究。

(一)理论视角:教室空间重构的必要性

1.关注学生,育人为本。基于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室空间研究的深化,研究者们不约而同地考虑到教室空间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学生,也是教室空间中受到规训和权力制约的群体。而教室空间重构的目标和设计原则都充分展现了关注“学生需要”这一人本性思考。有学者从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权,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构建充满个性的个人领地和公共空间,这一角度提出适应性原则。

2.关注教师,考虑教法。虽然在教室空间中教师所处的位置是较占优势的,但由于教室空间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其主体优势作用发挥不当。学者们在考虑教室空间重构之时,充分挖掘教师的育人作用,主要从教学规律和教学效率两个角度展开。其一,教师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室空间进行合理改造。从而,充分发挥教室空间的积极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与进步。其二,教师要利用更智能的教学手段以提升教学效率。可以说多媒体和互联网在教室中的应用是知识多元化、去中心化的重要体现,使教室空间能够以更加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

3.关注空间,多元灵活。在关注学生与教师双主体的基础上,不少学者关注教室空间自身多元灵活的特点。如教室物理空间设计理念应多元化,从原来教室空间的封闭化走向开放化,固定化走向弹性化;单一化走向复合化,应在开放与融合的原则指导下打破空间边界,采用多样的座位安排以发挥空间使用效益。

(二)应用视角:教室空间重构的具体路径

第一,教室空间结構重构。研究者针对整体教室空间布局开放性不足等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建立组团式教室空间,打造班组群。群组的教室空间要兼顾灵活性与可变性、要考虑师生对声音、照明和通风等方面的要求。值得借鉴的是北京中关村三小形成“班组群”和“校中校”的多层次感空间。二是利用网络技术,连通教室内外。网络技术让非正式学习走进教室空间,学生可通过掌握多媒体和移动设备在教室中进行在线学习,使得教学实施真正走向线上、线下一体化。

针对以秧田式座位布局为主的内部教室空间形式僵化的问题,学者们纷纷依据科学性、平等性、个性化等原则提出建议:科学性要求探索教室空间位置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如利用眼动追踪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提高教学与学习质量提供有力支持。平等性要求消解讲台的绝对中心地位,改变传统矩阵桌椅造成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的局面。而个性化原则要求每个学生在教室内有一个自我属性的私密空间。

第二,教室空间功能重构。针对教室空间中存在的功能丧失、分区单一、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研究者主要从以下角度提出建设性策略:一是拓宽教室空间功能的角度。如教室空间中要增加展示空间、储物空间、游戏空间、交往空间、个人辅导空间等。二是挖掘教室空间中的资源。如听取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合理规划教室空间;形成教室里的局域网,最大程度利用教室空间等。值得借鉴的是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的公共汽车教室。

四、教室空间研究的未来展望

综观国内已有研究,教室空间研究取得可观进展,但仍需从深挖研究内容、加强实证研究、拓展研究视域、扩大研究眼光方面进行展望。

第一,深挖研究内容。许多研究依然停留在对教室空间的一般化与表象化地描述。首先,从教室空间概念的研究路向来看,虽然不同的研究路向为我们呈现了教室空间概念研究的不同视角,但研究路向以“借鉴式”和“指导式”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教室空间的概念存在众说纷纭的现象,从而未能将教室空间的概念向着纵深方向挖掘。其次,从教室空间研究缘由与重构可发现,教室空间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描述有较强的同质性,对传统教室空间中的秧田式组织形式反复批评,对教室空间的功能拓展一再强调,似乎加了“传统”二字的教室空间一无是处,而对于“传统教室空间”本身又没有明确界定。总之,部分研究成果依然存在概念模糊、研究对象不明、研究建议大而空等现象。这说明教室空间的研究依然缺乏深度思考,存在不少泛泛而谈的研究成果。所以需要通过进一步厘清教室空间的相关概念、聚焦真实的教室空间存在的问题、挖掘教室空间问题域的深度等方面,以提升相关研究成果的质量。

第二,加强实证研究。纵观研究文献,属于实证研究类成果的文章仅两篇,主要是运用图像学方法分析教学空间图片以及眼动追踪技术关注教室空间位置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这说明研究成果大都还偏重于经验总结,严重缺乏量化研究成果。关于教室空间的研究,的确需要价值的辩护与现状的描述,但一味地总结经验难免会陷入自说自话的泥淖,而且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也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鼓励基于教室空间的真问题、扎根于教育实际的实证研究才能更有效把握教室空间之现状,从而为教室空间的重构提供科学切实的依据与指导。

第三,拓展研究视域。现有的教室空间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教育、建筑及社会学领域,但研究成果尚欠丰富。以相关硕博论文为例,22篇硕博论文中12篇属建筑学专业,10篇属教育学专业。教室空间显然是建筑和教育领域所研究的问题,但却不止于此,教室空间的研究亦关乎哲学、心理学、管理学乃至伦理学等学科。所以,相关的研究者既需要通过跳出自身已有的学科领域,引入其他学科领域以开展教室空间的跨学科研究,也需要通过倡导不同学科间关于教室空间的对话,促成相关学科间关于教室空间的合作研究,从而丰富教室空间研究的理论资源,拓宽教室空间研究的学科视域。

第四,扩大研究眼光。中国已大步迈向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势必掀起教室空间研究的新浪潮,这样的研究既对教室空间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又对解决教室空间中所隐含的公平问题具有现实意义。虽已有不少文章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拓展教室空间的内部与外部功能等主张,但是新兴的信息技术与教室空间的结合却尚未提到。究其原因,一部分是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待提升,更大部分的原因是研究者的眼光受限于已有研究中对所谓“传统”教室空间的批判。因此,需要鼓励基于社会发展进程,(下转第56页)(上接第53页)紧跟时代潮流的研究才能为教室空间的重构提供更有效地指导。不过研究者莫陷入“唯技术主义”中心,牢记“人”才是教室空间研究的中心。因此,需要在加深对新兴技术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如何为教室空间中的“人”服务。

参考文献:

[1]闫利雅.学校文化的环境:空间文化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5,(08).

[2]王   硕.教室的诞生—课桌形制中的空间与权力[D].宁波大學,2017.

[3]程   波.教室空间的教育学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3.

[4]程   波,王海平.空间生产与教室空间变革[J].上海教育科研,2019,(01).

[5]周曾娇.高中专用教室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6]廖诗艳.智慧教育视野下传统教室空间的功能拷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8).

[7]孙   琦.开放式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8]李   介,梁旭东.论教学的空间格局[J].教育科学研究,2002,(06).

[9]徐士强.教室空间演变与意蕴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4).

[10]熊和平,王   硕.教室空间的建构及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7,(Z2).

[11]杨孝如.试论班集体的物态空间布置[J].当代教育科学,2007,(10).

[12]张清清.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教室空间再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13]杨东杰,张   岩,郑伟博.眼动追踪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02).

[14]潘跃玲,熊和平.教室空间的现象学之维[J].教育发展研究,2013,(04).

[15]吴春晴.开发教室空间资源挖掘教育多元价值[J].上海教育科研,2014,(11).

[16]孙洪艳. 教室空间的变革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7]陈   凌.利用多媒体教室交互创设翻译教学新空间[J].中国电化教育,2007,(12).

[18]陈旭远,张娟娟.教学空间演变:基于1988-2018年教室的图像学阐释[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
产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新进程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