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自组织研究的理论溯源与未来方向*

2021-04-14 18:54任光辉
创意城市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小镇特色社区

◎任光辉

提 要: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 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 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 而是融合产业、 文化、 旅游、 社区功能的经济发展平台。 作为一种小尺度空间复杂系统, 自组织运行被认为是特色小镇较为理想的发展状态, 但对于如何达到这种状态, 迄今为止理论界并未达成共识。 实际上, 关于自组织的研究早已有之, 城镇空间综合体的自组织被认为与其内部不同功能之间的根植性或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而“功能聚合” 恰恰强化了这种根植性或相互作用。 因此, 可考虑将“功能聚合” 作为深化特色小镇自组织研究的逻辑起点, 由此出发阐明自组织的实现条件、 机制和路径。

发展特色小城镇, 是我国转型升级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早在2016 年, 国家发改委、 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就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 计划到2020 年培育1000 个左右各具特色、 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 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但是, 由于我国特色小镇概念提出时间短, 已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概念、 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的探讨, 各地对特色小镇建设还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 实践中对发展路径和具体实施措施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经验。

一 特色小镇自组织研究的缘起与理论溯源

(一) 特色小镇自组织研究的缘起

从全球范围来看, 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有很多种, 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政府主导模式和自组织模式。 我国的城镇化和特色小镇建设主要是政府主导。 从全国第一批和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可以看出, 大多数小镇均采取以当地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为基础, 以地方政府作为规划、 投资、 建设和运营主体的模式进行开发, 属于自上而下的造城运动。 从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来看, 政府主导的城镇建设模式可能会具有弊端。

而所谓的自组织模式, 即自下而上的市场推动模式, 该种模式主要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 特色小镇作为地区演化的自然产物, 其特征完全是自发形成的。 由于土地的私有化性质, 政府除了城镇规划和税收调节以外, 无权干预企业选址和微观运营, 特色小镇形成的原因, 要么是该地的税收水平很低, 要么是其区位条件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利润。 欧洲国家的很多小镇都是这样, 尤其是瑞士, 除了苏黎世、 伯尔尼、 洛桑和日内瓦等几个大城市外, 其余村镇全部是在本地农业、 自然环境等基础上自然演化而成。 这些小镇即便没有名气, 也是基础设施健全、 公共服务完善、产业稳定、 环境优美的精美小镇。

基于两种发展模式成效的对比, 国内理论界开始将关注点放到自组织模式上。部分学者认为, 好的特色小镇和周边是共生、 共赢的关系, 跟产业、 周边的节点紧密联结, 扭在一起, 利益共享, 这种带有自组织特征的微循环本身可以形成产业,且是开放的, 能接入全球的某一个价值链当中去; 而差的小镇没有特色, 靠规模、靠政府号召, 跟着大企业跑。 因此, 中国特色小镇的培育建设应转变“筑巢引凤”的传统开发模式, 可借鉴西方国家特色小镇以社会力量主导的自下而上发展模式,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在上述认识下, 学术界认为有必要深入开展关于特色小镇自组织运行的研究,这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在理论方面, 有助于认清小尺度空间达到自组织临界性的途径, 以及其结构稳定性和均衡状态的各种形式, 可加深国内研究者对城镇及子系统、城镇演化自组织特征的认识, 有助于利用自组织理论和模型对小尺度空间行为进行有效的描述和解释, 加深对自组织运行的条件、 特征和机制的认识。 在实践方面,可以为小尺度空间的分工深化、 技术创新、 社会自治、 组织管理等领域提供解决问题的崭新入口; 有助于使决策者、 管理者认识特色小镇自组织运行规律, 重视自组织机制对小镇演化的影响; 有针对性地合理确定相应的特色小镇发展策略, 避免出现盲目造镇和大包大揽, 以及管理失当引起的建设浪费, 最后导致无序发展; 更为有效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二) 自组织研究的相关理论溯源

关于自组织的研究是一个理论群, 不同学者从自己的学科背景曾对自组织给出不同的定义或描述。 在自然科学领域, Bertalanfy 最早认为自组织具体表现为一个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 能量和信息降低自身的熵含量, 受内在机制驱动, 自行从简单向复杂、 从粗糙向细致发展演化, 不断提高自身结构有序度和自适应、 自发展功能的过程。 此后, 阿西贝和维纳进一步将自组织理论明确化和具体化。 20 世纪60年代末以后, 出现了一批以揭示一般自组织规律为目标的科学学派, 代表人物有普利高津、 哈肯、 艾根、 巴克等, 他们提出耗散结构论、 协同学、 超循环论、 自组织临界态理论, 以现代科学的前沿成果为依据, 建构描述自组织现象的概念框架。

在社会科学领域, 自组织被称作“自发秩序”, 其核心含义为一个起初混乱的系统经过内部个体元素局部的碰撞和交流演变出整体层面上的一种新秩序的现象。这种过程和演变是自发的, 变化由内部产生, 不受外界作用影响和控制, 新的系统往往在老系统周而复始的复制中突现, 通常是由偶然性的波动引起的。 复杂系统内部的变化是非线性的, 底层个体之间由于信息交换产生行为, 互相不断地去适应其他个体行为产生的结果反馈, 个体受到正向反馈的激励而扩大效果, 最终形成新的稳定状态。 这种结果状态是不可预测的。 新系统的突现正是自组织现象的关键特征,而自组织现象又是复杂系统的关键特征。 基于这种理解,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以霍兰、 阿瑟、 考夫曼、 朗顿等人为代表的圣塔菲学派通过多主体仿真、 复杂自适应系统的方法给自组织理论以强有力的推动。

城市或城镇正是一种空间复杂系统, 通常被认为是空间结构、 生产结构、 文化结构的形态统一。 Portugali 认为城市自组织是指城市经济系统自发地组织内部结构,而不依赖外部原因(条件) 的现象, 表现出非线性、 不稳定、 分形结构和混沌等特征, 并基于此指出了7 种城市自组织类型: 耗散结构城市、 协同城市、 混沌城市、分形城市、 元胞自动机城市、 沙堆城市、 FACS 和IRN 城市。 陈彦光、 何跃认为首先城市具有开放性特征, 与外界环境存在各种要素的交流, 这使城市处于与周边环境不断发生相互作用的状态之中, 有利于城市的成长和演化。 张贞冰、 焦利民认为要真正形成作用“流”, 城市与外部环境之间还必须存在一定的势差, 即非平衡特性, 这使城市系统的发展、 演化成为可能。 除此之外, 余军华指出城市系统中各个要素或子系统并非简单的并置或叠加, 而是存在普遍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一方面使远离平衡态的城市容易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另一方面使城市演化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邓羽认为城市系统呈现的状态不仅是系统中单一状态的总和, 而且是一个综合平均的效应, 内部存在涨落现象, 如人口的增减、 经济的波动等。

作为小尺度的空间复杂系统,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 它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 也不是产业园区中的一个区, 而是融合产业、 文化、 旅游、 社区功能的经济发展平台。 从全国范围来看, 有些运转良好的特色小镇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开放性、 整体性、 关联性、 动态平衡性、 时序性等特征, 而这些都是自组织的一些特征。 那么他组织的特色小镇如何尽快实现自组织? 有的学者从平衡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角度论述, 如刘亭认为特色小镇不是传统的行政建制镇, 也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 因此, 既不能用行政思维去推动, 也不能以大开发的模式去建设。 翁建荣提出要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的市场化建设机制, 彻底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 包海波强调特色小镇的根本立足点在市场化运作, 而政府则可以重点做好制度供给, 在严格执行土地规划、 城市规划和环境功能区规划基础上,形成动态考核评价。 有些学者是从市场化条件的角度展开分析, 如卓勇良、 盛世豪、王祖强、 白小虎认为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切根植性条件: 一是商业文化塑造比较强的企业主体意识; 二是专业市场比较发达; 三是形成富有吸引力的创业创新生态。

但是, 以上回答是不能令人完全满意的, 这些认识基本还是等同于对特色小镇建设或运行的一些外在表现和状态特征进行描述, 缺乏变量之间相互传导的机理性论述, 因此我们仍然不清楚作为小尺度空间的特色小镇实现自组织运行的逻辑根源、所需条件、 具体机制和相关效应是什么。 如果不清楚这些机理, 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举措就缺乏依据, 甚至可能南辕北辙。

二 推进特色小镇自组织研究的突破点

为了阐明特色小镇自组织运行的机理, 我们不妨尝试从其他学科寻找突破口。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指出“自组织是系统内部多种适应性主体的行为叠加融合并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后的一种涌现特征”, 该论断的含义为系统内部不同部分的“叠加融合” 并相互作用是实现系统自组织运行的前提。 进一步讲, 从“叠加融合”出发经过一系列变量的传导可以产生表现为涌现特征的“自组织”。 实际上, 对特色小镇而言, 其自身具有的各种功能正是源于小镇内部不同主体的叠加协同行为。例如, 产业功能来源于小镇各企业生产的叠加协同, 社区功能来源于小镇各居民社会交往的叠加协同。 从这个意义上讲, 一般系统的“叠加融合” 恰恰对应特色小镇的“功能聚合”。

“功能聚合” 原本是管理信息科学的概念, 指一个模块内各组成部分全都为执行同一个功能而存在, 且只执行同一个功能, 由于这种模块只完成一个单独的、 能够确切定义的功能, 它对确定的输入进行处理后, 必然得到确定的输出结果, 这是一种“黑箱” 模块。 判断一个模块是否为功能聚合模块, 只要看该模块是只完成一个具体任务, 还是完成多种任务或者做一些相互无关的事。 聚合度越高, 表明模块内各组成部分的凝聚程度越强, 模块的独立性越好。 借用这一概念, 特色小镇的“功能聚合” 指的是特色小镇功能集成“紧贴产业”, “聚” 就是特色小镇一定要有产业、 文化、 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的聚集, “合” 就是四大功能都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 而不是简单相加, 生搬硬套。 也就是说特色小镇的生产、 旅游、 文化、 社区等功能, 必须从产业中延伸和挖掘出来, 避免生搬硬套、 牵强附会, 真正产生叠加效应、 推进融合发展。

“功能聚合” 的一个重要效应, 是其能够推动复杂系统内部不同部分或不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或根植, 对于这一点, 许多前辈学者都有过论述。 例如, Polanyi、格兰诺维特用“根植性” 描述社会关系及其网络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认为经济行为根植于经济制度之中, 并进一步根植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 还特别指出社会文化环境对经济活动的重要影响作用。 王缉慈认为根植性是指企业需要根植在本地的性质,而企业之所以要扎根于本地, 主要取决于它所在的区域和地方环境, 尤其是与区域创新环境的关系。 White、 鲁开垠、 李景海认为市场是由社会关系构建的社会网络,是经济行为发生的基础, 而产业集群根植于当地由特定地缘条件形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基于社会联系、 信任和共享互补等特别管理特征的社会关系网络中。 盖晓敏、黄健康、 刘秋实认为产业关联性是根植性的核心, 这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本地企业的依赖程度以及在依赖关系形成过程中形成的溢出效应等都是产业关联性和企业根植性的体现。 付晓东认为产业集群既是一个经济系统, 又是一个社会系统, 产业集群的经济行为根植于社会网络之中, 产业集群的根植性是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根本性特征。

显然, 当存在上述效应时, 就相当于“功能聚合” 和自组织之间有了联结或过渡的桥梁, 即功能聚合推动微观主体行为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或根植、 频繁且持久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达到一定的临界点之后, 特色小镇便涌现自组织运行的特征。因此, 我们以“功能聚合” 为起点展开对特色小镇自组织的分析, 具有研究上的合理性。 不过, 必须强调的是, 更为全面科学的分析还须关注对“功能聚合” 本身的讨论, 比如在具体实践中, 如何实现功能聚合, 如何避免“功能聚合” 这一初衷流于口号与形式, 如何破解小镇实际建设中功能“聚而不合” 的尴尬困境。 之所以要强调这些, 是因为聚合本身的不同情形可能都会影响到聚合之后的状况, 比如不同方式的功能聚合是否会产生不同效应, 等等。 然后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讨论功能聚合后的特色小镇是否会自然而然地向自组织演变, 如果不是, 演变过程还需要哪些条件或因素的参与, 多功能聚合推动特色小镇自组织运行的具体机制是怎样的。

三 特色小镇自组织理论的建构

基于前文的论述, 笔者以为从“功能聚合” 出发揭示特色小镇的自组织运行机理具有分析路径的合理性。 进一步讲, 较为具体的理论构建框架应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 特色小镇自组织运行的背景根源

一是产业功能、 社区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相互根植性。 从生产分工联结、 文化默会联结、 社区交往联结分析三者间的相互根植关系。 二是产业功能和社区功能的密切联系。 分析社区成员的相互关系及其网络结构对小镇经济活动、 战略和目标等的影响, 尤其注重分析社区成员的互相信任、 信誉、 互惠、 合作等对当地特色产业培育、 分工拓展和价值链延伸的影响。 三是产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双向交互关系。 从两个路径展开, 首先分析小镇产业运行逻辑对小镇文化风格的影响, 即产业的“文化化”, 然后分析小镇文化特点对小镇产业运行的影响, 即文化的“产业化”。

(二) 特色小镇自组织运行的必备条件

一是自组织的开放性条件。 从互联网背景下的资本、 人才、 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无限制充分交换特征论证特色小镇的开放性。 二是自组织的非平衡条件。 从产业面临的外部需求变动、 内部企业间竞争、 社区创新创业文化等角度论证小镇整体和内部要素存在的非平衡态, 以及这种压力约束态与小镇经济运行有序化之间的关系。三是自组织的非线性条件。 从小镇内部的企业、 成员、 创业小组、 消费群体、 社区机构的相互作用论证小镇的非线性制衡关系。 四是自组织的涨落条件,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 从技术变革、 需求变化、 企业合并、 思潮变化等角度论证小镇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客观的、 随机的机遇和机会(涨落条件)。

(三) 特色小镇自组织运行的内在机制

一是文化功能和社区功能对小镇产业的创新研发支撑。 从小镇社区的开放性条件和创新文化角度论证集聚创业要素, 使社区成员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建立起多层次的创新网络系统。 从小镇社区成员的非线性制衡条件和社区网络功能论证其促进各机构实体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使技术创新从“个体行为” 变成“集体行为”, 促进集群创新的实现。 二是文化功能和社区功能对小镇产业的竞争——协同支撑。 从小镇社区、 文化、 外部因素塑造的非平衡条件以及涨落条件论证小镇产业趋向“竞争→协同→竞争” 的机理。

(四) 特色小镇自组织运行的经济效应

一是从文化共享、 网络化传播的角度论证小镇的知识溢出效应和集体学习机制及其小镇经济的加速创新效应。 二是从小镇产业链和社区网络融合角度分析小镇经济的分工深化效应。 三是从小镇的柔性化产业模块、 开放性文化、 社区成员分工的自由匹配角度论证小镇经济的个性化生产效应。

(五) 特色小镇自组织运行的推进路径

一是分析如何推动文化—产业联结、 社区—生产联结、 文化—社区联结, 强化小镇的文化、 产业和社区之间的根植性, 以便夯实小镇自组织运行的基础; 二是分析如何加快文化氛围塑造、 社区网络构建、 产业规则制定、 资本平台搭建等方面建设, 以便促进小镇自组织运行所需条件的形成。

猜你喜欢
小镇特色社区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社区大作战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3D打印社区
中医的特色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