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扶阳理论与内阳外阴本体结构理论次第治疗阳虚盗汗*

2021-04-17 21:03梁新梅刘布谷郑盼翟阳莫雪妮龚胜男陈梓焜
中医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扶阳卫气阳虚

梁新梅,刘布谷,郑盼,翟阳,莫雪妮,龚胜男,陈梓焜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00;3.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南宁530000

盗汗为寐时汗出,醒后自止,也称为“寝汗”[1]。《黄帝内经》[2]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历代医家多认为盗汗病机为阴虚热盛,治疗以滋阴清热敛汗为主。而临证阳虚盗汗亦不少见,且病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给患者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如不能正确识别阴阳,认为凡盗汗均是阴虚,则治疗难以取效,甚至加重病情。正如《景岳全书·汗证》[3]中说道:“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笔者从“内阳外阴”阴阳本体结构出发,结合扶阳思想,探讨唐农教授对阳虚盗汗的认识与治疗。

1 对阳虚盗汗的认识

1.1 阳气亏虚,卫失固护《灵枢·营卫生会》中提到:“卫出下焦”。《灵枢·本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表明阳气充足,则卫气固秘,心之汗液得以固护而不妄泄。《灵枢·口问》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证治准绳》曰:“卫与阳一也,阳衰则卫虚,所虚之卫行阴,当瞑目之时,则更无气以固其表,故腠理开津液泄而为汗。迨寤则目张,其行阴之气复散于表,则汗止矣,夫如是者,谓之盗汗。”故寐时,卫气入里,表阳更虚,肌表失于固护,而致盗汗。综上表明,机体阳气不足,则卫阳亏虚,腠理不固而致汗出。

1.2 阴盛格阳,浮阳扰津清代郑钦安在《医法圆通》[4]中提出:“夜分乃阳气潜藏之时,然而夜分实阴盛之侯,阴盛可以逼阳于外,阳浮外亡,血液随之,故汗之,曰盗汗。医者不知其为阳虚,不能镇纳阴气,阴气外越,血液亦出,阴盛格阳于外,阳不得潜,亦汗出。”又说道:“盗汗属阳虚之征,各书具称盗汗为阴虚者,是言其在夜分也。”说明盗汗根本为阴盛于下,阳气下纳不得,浮阳于外而致。

2 扶阳思想与“内阳外阴”本体结构

《黄帝内经》是中医扶阳的根[5],其重阳思想可追溯到《周易》,《周易·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结合乾坤二卦来看,乾天属阳,坤地属阴,故坤元承于天又统于天,揭示了天地阴阳之间的阳主阴从关系,即在阴阳二气运动中,阳气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素问·阴阳离合论》曰:“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春夏秋冬,天之道也;生长收藏,地之应也,万物顺应四时而生,故阳主阴从。袭承《黄帝内经》重阳思想,郑钦安认为“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并提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由此可看出郑氏把阳气视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在《医法圆通》中郑氏提出:“真气存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亡。”卢铸之倡导的“生命以火立极[6]”与之一脉相传,都强调了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基于《黄帝内经》重阳思想及扶阳派重视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并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唐农教授提出“内阳外阴”本体阴阳结构[7],即在下在内之阳与在上在外之阴为正常的阴阳结构关系。从传统观念上来说,人体内阳外阴的观念似乎成为一种惯性思维,如“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只能说明阴阳后天的走向和功能,即阳向上向外的温煦,阴向下向内的收敛作用。如果阴在内、阳在外,阴向下向内、阳向上向外,阴阳一动则自动分离,最终走向阴阳离决的结果。利用泰否二卦来说明,泰卦为上坤下乾,坤为阴、乾为阳,坤趋下、乾趋上,故而交感合和;而否卦为上乾下坤,背道而驰,走向离绝。《周易·彖传》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内阴而外阳。”故可以说“内阳外阴”为人体正常的阴阳本体结构,可谓阴阳关系的“体”。而“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只能说明阴阳关系的“用”。正常情况下阴阳的升降即“用”是有一定范围的,即“常态”,疾病的发生发展就是“用”超过了常态,即由人体疾病“内阳外阴”状态向“外阳内阴”状态偏离超过常态的不同程度决定的。结合“生命以火立极”理论,人体阴阳升降始终要在正常范围内,保持阳气充足于下的“立极”状态,方能健康无病[8]。

3 “内阳外阴”本体结构与阳虚盗汗

根据《黄帝内经》“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思想,唐农教授认为在阴阳的运动变化中,在其“常态”内为正,如超过各自的本位则为邪[9]。如此可认为盗汗病机为阳气亏虚、阳不制阴,在外在上之阴寒过盛,其主降向内之功能超过了常态,向内侵犯,进而占据了阳的本位,使阳气虚浮于外、于上而致汗出。

4 扶阳思想治疗阳虚盗汗

《伤寒论》中说道:“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可见阴阳和为疾病向愈的状态,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达到阴阳和的状态。而“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是扶阳理论指导下治病法则[9]。阳虚为主的疾病,即应温扶阳气,而盗汗日久,不仅阳气亏耗,必伤及阴液,阴不足归根结底为阳不足引起,正所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故对于阳虚盗汗者,温补阳气为最根本的治疗法则。正如张介宾在其《景岳全书·汗证》中记载到:“若睡中盗汗而无火者,宜参苓散、独参汤主之;若阳气俱虚者,宜参附汤、大建中汤之类主之;若气虚火衰之甚者,宜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之类主之。”《张氏医通》曰:“男子平人脉虚弱微细者,善盗汗出,盖平人脉虚弱微细,是卫虚不能鼓其脉气于外,所以不能约束津液,当卫气行阴,目瞑之时,血气无以固其表,腠理开则汗,醒则行阳之气复散于表,则汗止矣。”总之,治疗阳虚盗汗,法宜扶阳,使在内之阳气充足,则卫气充盛,且能祛除阴邪,使阳气得以下交,在外之阳可回归本位。最终使偏离常态的阴阳结构回到正常的“内阳外阴”本体结构,实现阴阳自和,则疾病自然向愈。

5 次第治疗阳虚盗汗

治疗阳虚盗汗,法当温扶元阳,使卫气充盛,则能固护肌表津液而使盗汗止。然“阳化气,阴成形”,阳虚则寒凝,则易致痰瘀浊邪形成,实邪易阻中焦,致气机升降失司,则阴阳升降受阻。《医理真传》曰:“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温可化寒,气可行血、行津,故阳气充足,则寒凝、浊瘀之邪可温化。因而温扶阳气首先应疏通中上焦道路,道路畅通则邪有出路,阴阳才能回归本位,如直接以大剂姜附等温阳之药,易致龙雷之火更易虚浮在外。阳虚盗汗临床中较为常见,其病反复缠绵,故治疗上需仔细斟酌,辨证识病,分期而治。初期治疗以宣通中上二焦为主,宜用桂枝汤类方。在桂枝汤基础上进行加减,基本组成为桂枝尖、苍术、南山楂、石菖蒲、陈皮、法半夏、茯苓、生姜、炙甘草。方中桂枝尖有引阳入阴、通达内外、宣通上焦之效;苍术健脾燥湿,且能发散表邪;南山楂酸可收敛,防止阳气过于宣发,且能理脾开胃;石菖蒲可化中上焦之湿浊邪;陈皮、法半夏、茯苓、炙甘草取二陈汤之义,可健脾祛湿,温阳化浊,以运化中焦;生姜气味辛温,可通行上下,散中有守,守而能散,祛寒除湿,使三焦通道畅通无阻,炙甘草调和药性,且能补养中宫。诸药合用,共奏宣通中上二焦、温通阳气、散寒除湿化浊之功,使中上二焦道路畅通,气机往来如常。中期温扶阳气,以四逆汤类方加减。药用白附片(先煎2小时)、干姜或生姜、淫羊藿、白术、砂仁、巴戟天、菟丝子、生龙骨、生牡蛎、龟板、黄柏、炙甘草等。白附片大辛大热,直补坎中一阳,大起真阳;干姜温中守中;生姜温通上下、通达内外;淫羊藿温补肾阳、引阳入阴;白术、砂仁温运中焦、化湿醒脾,以后天温补先天;巴戟天、菟丝子益肾温阳、安五脏;生龙骨、生牡蛎秘精敛神、收敛扶阳;龟板可通阴助阳;黄柏以寒水入肾,合甘草苦甘化阴,使阴阳化合;炙甘草能补养中宫,脾土得旺则土能覆火,兼能调和药性。诸药温补先后天,使元阳得补,则元阴可生,令中下焦阳气充盛,荡涤在下之阴邪,阳气纳下有权,得以回归本位。后期则以甘温平剂培土化精以善后,期以后天补先天。李东垣言:“先天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也”,郑钦安亦强调:“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表明中土脾胃的重要性,先天元阳充足,则后天脾胃功能旺盛,而化生先天之真气无穷。《医理真传》曰:“凡治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上用力。”故后期以补中益气汤化裁,药物组成为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升麻、当归、砂仁、淫羊藿、菟丝子、炙甘草、陈皮等,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健运中宫,恢复中焦气机之升降,则纳化如常,化生先天之精,加以淫羊藿、菟丝子填补肾精,则真气旺盛,更有先天充养后天,故能五脏安和、气血流通,而阴阳自和。总而言之,次第治疗,先宣通中上二焦,进而直补坎中真阳,使阳气回归,后期图以温平之剂缓补,期培土填精,则生化无穷。

6 小结

治疗阳虚盗汗宜温扶阳气,一则阳气充足可使卫气充盛,固护肌表,使津液不妄泄;二则阳气充足于下,可温散下焦阴寒,使虚浮之阳气下纳有权,则盗汗可止。治疗盗汗切不可拘泥成法,认为盗汗皆为阴虚,务要把握阴阳,细加辨证,方能对症下药。

猜你喜欢
扶阳卫气阳虚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心衰协定方联合西药治疗心阳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卫气:保护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从共振原理看扶阳理论的治病机理及其对血管性痴呆的解读
白术附子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阳虚水泛证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