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作用研究

2021-04-20 13:26沈玉萍尹健
系统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致病菌尿路感染尿液

沈玉萍,尹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检验科,新疆乌鲁木齐832000

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主要由各种致病菌在泌尿生殖道大量繁殖导致。尿路感染典型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给患者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早期通过临床检验进行尿路致病菌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尿常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虽然尿培养是尿路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但培养周期长,培养阳性率较低。联合其他检测手段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而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检测采用全自动的仪器,检测结果较为迅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患者获取更多有用的诊断信息,临床医生也可以及时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并控制临床症状。该研究选择该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2 000例尿路感染患者探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2 000例尿路感染患者。其中男性1 140例,女性860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3.6±4.8)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上为尿路感染可疑诊断,病历完整。②患者签署该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②合并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③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性疾病的患者。④合并严重肾功能障碍的患者。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3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的鉴定。尿培养的具体步骤为:采集患者清洁中段尿液后用无菌容器进行收集,尿液的采集和尿液培养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相关规定。培养方法采用平板接种法,将充分混匀的尿液标本接种在表面干燥的平板上过夜。调节培养环境的温度约35℃,培养时间约20~24 h。取出培养基后采用特定的病原菌鉴定仪器VITEK MS对培养基上菌种进行鉴定。尿液有形成分分析采用sysmex(uf1000)仪器进行鉴定,尿液标本倒置于无菌试管中,经全自动尿常规分析仪检测尿液成分,正常情况下尿WBC<9个/μL,尿亚硝酸盐阴性或类酵母细胞<10个/μL。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方法诊断阳性率;分析尿培养病原菌种类及比例;

1.5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阳性率比较

尿培养分离病菌750株,阳性率37.50%;尿液有形成分分析阳性970例,阳性率4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尿培养病原菌种类及比例

尿培养750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190株(25.33%),革兰阴性菌400株(53.33%),真菌160株(21.33%)。其中大肠埃希菌210株(28.00%),肺炎克雷伯杆菌190株(25.33%),铜绿假单胞菌190株(25.33%),阴沟肠杆菌190株(25.33%),奇异变形杆菌190株(25.33%),其他190株(25.33%)。屎肠球菌190株(25.33%),粪肠球菌190株(25.33%),表皮葡萄球菌190株(25.33%),金黄色葡萄球菌190株(25.33%),其他190株(25.33%)。白色念珠菌190株(25.33%),热带念珠菌190株(25.33%),其他190株(25.33%)。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病原菌中最常见的一种。见表1。

2.3 两种方法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比较

两种方法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比较,见表2。

2.4 两种方法诊断指标比较

尿培养方法的真阳性率、真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高于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老年人、免疫功能缺陷以及尿路结构异常的人群。育龄期女性由于性生活较为频繁,同时女性尿道较短,容易在致病菌的入侵下发生感染。女性周期性的月经出血也容易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上升[1-2]。老年人群免疫力下降,各种器官组织对于致病菌的抵抗能力均降低,尿路黏膜对于细菌的屏障功能降低。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体内缺乏足够的免疫球蛋白和灭菌成分,难以抵挡致病菌的感染,尿路感染发病几率增加。细菌感染是临床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最为常见致病菌是大肠杆菌,病菌经尿路黏膜屏障感染后可以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包括无症状性尿路感染、单纯性尿路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等。下尿路感染通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症状,而上尿路感染还可以出现恶心呕吐、腰背疼痛、高热等症状表现,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尿道梗阻、尿道插管、泌尿道生理退行性改变等均为临床上尿路感染的高危因素[3]。尿道梗阻后排尿后膀胱残留的尿液增多,尿液作为细菌的培养基可以导致致病菌大量繁殖并引起患者尿路感染。尿道插管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一定程度上对尿路黏膜屏障造成损害,致病菌可以沿着尿路黏膜入侵导致感染性疾病。泌尿道生理退行性改变主要为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女性患者是临床尿路感染的高发人群。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等也是临床常见的引起尿路感染尤其是复杂性尿路感染的致病菌。轻度的尿路感染经对症处理后可以恢复正常,对患者正常生活影响较小,而复杂的尿路感染或重度尿路感染可因致病菌耐药长期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甚至引起败血症、脓肿等一系列并发症。早期、准确诊断尿路感染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尿路感染监测方法包括尿常规、尿液病菌培养以及尿液成分检测等。中断尿液培养是尿路感染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耗费的时间较长,培养阳性率不高,单纯根据尿培养结果进行治疗容易延误患者的正常治疗。同时尿液培养对培养环境要求较高,部分条件较为苛刻,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尿液化学成分分析通过采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液的具体成分,该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检测迅速的优势,检测结果稳定性较高,不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尿液细胞成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患者尿路病变的位置,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辅助信息。尿液有形成分分析通常采用核酸荧光染色技术、红色半导体激光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等方法通过不同级别的荧光和多角度散射光检测尿液成分,有利于尿液致病菌种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的鉴别。该研究探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作用。结果表明,尿培养阳性率37.50%低于尿液有形成分分析48.50%(P<0.05)。尿培养750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190株(25.33%),革兰阴性菌400株(53.33%),真菌160株(21.33%)。尿培养方法的真阳性率、真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高于尿液有形成分分析(P<0.05)。结合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尿液培养差错的原因主要为患者尿液标本留取前如果采用抗生素治疗可能导致出现假阴性结果。部分致病菌需要采用特定的培养基才能生长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的出现[4]。尿液有形成分分析虽然总体上阳性率高于尿液培养,但真阳性、真阴性率较低,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该研究结果和相关学者研究结果一致性较高,其研究结果表明,尿培养检测阳性率为38.1%,尿有形成分分析阳性率为48.1%(P<0.05)。尿培养检出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尿培养的真阳性率、真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100.00%、89.34%、85.21%、100.00%和93.40%,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的真阳性率、真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69.93%、78.79%、75.35%、73.87%和74.53%(P<0.05)。综合研究结果进一步分析尿培养检测出病原菌的效果高于尿有形成分分析。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假阳性结果可能与尿液有形成分检测难以区分白细胞与白细胞与物质有关,或者尿液中含大量成团的类酵母细胞也可以出现假阳性结果。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无法明确死菌和活菌,而尿液细菌培养只能培养出活菌,因而二者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5-6]。试验中的细菌可能为静止状态的细菌,无法发育并培养出阳性结果也可能导致二者的差异。早期通过尿路检查对尿路感染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临床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尿液培养和尿液有形成分各自的局限性,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具体分析检查结果的真实性,从而更加准确地用药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避免延误诊治。早期诊断尿路感染有利于避免肾脏等重要器官的感染导致治疗难度增大[7-8]。

表1 尿培养病原菌种类及比例

表2 两种方法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比较(例)

表3 两种方法诊断指标比较(%)

综上所述,尿液有形成分检测具有方便、快捷,可以对于尿路感染作出迅速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尿液培养耗费时间长、阳性率低的劣势,但难以区分死菌、活菌,假阳性和假阴性率较高,无法提供临床药敏信息,因而无法替代尿液细菌培养。

猜你喜欢
致病菌尿路感染尿液
没听错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尿液检测可能会发现侵袭性前列腺癌
老年尿路感染的抗生素合理应用
跟踪导练(三)
SSEL结合多重PCR同时快速检测生菜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尿液NT-proBNP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意义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