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F-I型引诱剂诱捕器对闽侯县松墨天牛诱捕效果初探

2021-04-21 08:59林昌锋
林业勘察设计 2021年4期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天牛

林昌锋

(闽侯县林业局,福建 福州 350100)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引起的森林病害,其主要传播媒介是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1]。松墨天牛又名松褐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墨天牛属昆虫,是林业上的主要蛀干害虫[2]。在松材线虫的扩散和侵染过程中,松墨天牛起到携带、传播和协助病原侵入寄主的关键性作用[3]。目前,通过监测掌握松墨天牛发生动态并加以诱杀,减少其林间分布数量,降低种群密度,是控制松材线虫病发生、传播的最有效的途径。松墨天牛幼虫期蛀干,难以防治,成虫时趋于分散且抗药性强,这是导致化学防治效果不佳的最主要原因。采用诱捕器诱杀是控制松墨天牛种群密度的重要措施。APF-I型引诱剂诱捕器对松墨天牛具有有效期长、诱捕效果好等优点,在松材线虫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5]。鉴于此,2018—2020年采用APF-I型引诱剂诱捕器连续监测该县松材线虫病发生林区松墨天牛种群动态和发生规律,以期为有效开展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闽侯县土地总面积2 136 km2,林地面积12.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58.1%,其中松林面积3.89万hm2(含混交林),占林地面积的31.7%。诱捕试验设置在受松材线虫病危害较为严重的上街、南通、白沙、竹岐、荆溪、青口和鸿尾等7个乡(镇)的马尾松纯林内。

1.2 试验材料

试验采用福建农林大学自主研发的APF-I型松墨天牛高效引诱剂及其配套的ZM-80型诱捕器。

1.3 诱捕器设置

诱捕器选择在松枯死木发生较多的马尾松纯林内集中悬挂,诱捕器优先悬挂在山顶、林缘、林中的开阔地带,悬挂高度标准为不低于1.5 m。悬挂点要求呈三角形或网格状布置,设置密度3~5个/6.67 hm2,间距不少于30 m,悬挂密度大略一致(表1)。诱捕器从4月1日开始挂设,至11月30日结束,每月更换一次诱芯。4月、10月、11月每月最后一天收集一次成虫,5—9月每隔15 d收集一次成虫。

表1 各乡镇诱捕器设置概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APF-I型引诱剂诱捕器诱捕情况

2018年在上街、南通、白沙、竹岐、荆溪、青口和鸿尾7个乡(镇)共设置895套诱捕器,全年共诱捕松墨天牛197 261只,平均每套诱捕器诱捕220只。2019年共设置诱捕器1 699套,全年共诱捕362 259只,平均每套诱捕器诱捕213只,较2018年减少7只。2020年共设置诱捕器1 430套,全年共诱捕271 073只,平均每套诱捕器诱捕190只,较2019年减少23只(表2)。2018—2020年,平均诱捕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由于在实际工作中每年4月前均将发现的松枯死木清理完成,因此清理枯死树和挂设诱捕器对松墨天牛成虫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2.2 松墨天牛种群发生情况

2018—2020年,在闽侯县7个试验地监测点内均有捕获到松墨天牛的记录,三年间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成虫数量从诱捕监测开始后,以5月居多,期中5—7月为高峰期,随后逐渐减少。4月和11月平均诱捕数量下降到最低。表明该地区松墨天牛5—7月可能处于羽化高峰期,针对成虫的防治措施需进一步加强。2018年、2019年、2020年的平均诱捕数量趋势大致一致,说明闽侯县松墨天牛的种群发生规律较为稳定。

从7个乡(镇)的平均诱捕数量来看,2018年青口镇平均诱捕数量最多,2019年上街镇平均诱捕数量最多,2020年南通镇平均诱捕数量最多;2020年7个乡(镇)平均诱捕数量均比2018年的下降;平均诱捕数量逐年下降的有南通镇、荆溪镇、青口镇、鸿尾乡;2019年诱捕数量出现反弹的有上街镇、白沙镇和竹岐乡,说明诱捕器的悬挂应持续开展,才有利于虫口密度的降低。

2.3 松枯死木发生情况

总体来说,在APF-I型引诱剂诱捕器诱捕监测的松林内,2018—2020年松枯死木单位面积发生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平均诱捕数逐年下降表现出一致趋势,这也侧面反映了挂设诱捕器对松材线虫病的年闽侯县七个乡镇的松枯死木平均发生数量防治作用。其中,松枯死木单位面积发生数量逐年下降的有南通镇、荆溪镇、青口镇、鸿尾乡;2019年出现反弹的有上街镇、白沙镇和竹岐乡;竹岐乡2018年的松枯死木单位面积发生数量比2020年的少。对比平均诱捕数量和松枯死木单位面积发生数量,七个乡镇的发生情况基本一致。

3 结论与讨论

闽侯县7个乡(镇)松墨天牛数量动态变化显示5—11月均可诱捕到松墨天牛成虫,其中诱捕高峰期均在5—7月,2018年、2019年、2020年这三个月诱捕到的成虫数量分别占全年总数量的74.6%、66.1%、71.7%。这与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7]。虽然2018年、2019年、2020年的平均诱捕数量趋势大致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降水、温度、光照强度等气候因子有关。此外,5月开始,诱捕数量就达到了高峰,表明5月是闽侯县松墨天牛的活动盛期。

从松墨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出发,由于每年的12月—翌年3月为松墨天牛幼虫期,幼虫藏于树干中,因此本试验中从4月才开始挂笼,监测期为4—11月。因监测的年份较少,松墨天牛的实际发生规律是否与当前监测的结果一致还有待今后持续监测,当前数据可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7个乡(镇)每年平均诱捕数量存在一定差别,持续悬挂诱捕器后,虫口密度下降明显,但2019年上街镇、白沙镇和竹岐乡等三个乡(镇)虫口密度出现反弹,这可能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小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7]。7个乡(镇)的松枯死木单位面积发生数量与其平均诱捕数量的趋势基本一致,这也说明了控制松墨天牛数量对松材线虫病防控的重要作用。

目前,松墨天牛诱捕器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通过开发新型引诱剂,配合疫木清理、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能够达到降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的目的,有效防止松材线虫疫情迅速扩散。本次试验结果显示,进行松墨天牛诱捕防治的最佳时间为5—7月,每年4月份前应将发现不明原因的松枯死木清理干净,因此疫木清理的时间可能需要提前至3月份,5—11月发现的枯死木应在发现后立即处理,以尽量避免松墨天牛羽化后取食时感染松材线虫,造成松材线虫病疫情扩散传播。

猜你喜欢
松材线虫病天牛
我国启动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天牛到底有多牛
松材线虫病的侵染循环以及病原与病媒的综述
《松材线虫病生态灾害督办追责办法》出台
黑黄花天牛
巨型昆虫——天牛
浙闽两省联防联治松材线虫病
天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