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两相融,适应引导齐发力

2021-04-22 06:56赵军
关键词:立德命题试卷

赵军

摘要:守正、创新、适应、引导,是“八省联考”语文卷的突出特征。守正,主要体现在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坚守,还体现在对2020年新高考卷命题的继承,保持了试卷内容和结构形式的相对稳定。创新,表现在试卷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有所变革发展。适应,是这一次模拟考试最为重要的关键词,可以理解为多层次、多方面的适应。引导,即适应性考试对中学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引作用,教师要努力从试题中解读出试题背后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行为。

关键词:八省联考;守正;创新;适应;引导

2021年,广东、福建、江苏、河北、辽宁、湖北、湖南、重庆等8个省市成为第三批进入新高考的省份。由于本届考生是“采用新课标、使用旧教材、面对新高考”,所以,史无前例的“八省联考”备受关注。可以说,这次由国家命题中心组织的模拟考试担当了“探究新时期中国高考改革动向的风向标”的角色,其意义不容小觑,试卷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更是值得高度关注。“守正创新两相融,适应引导齐发力”是本人对“八省联考”语文卷的整体感知。

一、守正

守正,主要体现在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的坚守。这一届考生已进入“后考纲”时代。没有高考考纲做复习迎考的依据,他们依据什么应对高考呢?答案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下文简称《体系说明》)这三份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依据,而《评价体系》及《体系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评价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建构了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一核”“四层”“四翼”的概念及其在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内涵:“一核”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可以说,“八省联考”卷很好地诠释了《评价体系》。

《体系说明》中将“立德树人”定义为“高考的根本任务”,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性质定位的决定要素,突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甄选功能的核心标准,坚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导向作用的集中体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试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作文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为背景材料,提出了“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的任务要求,让学生“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2020年为抗美援朝70周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命题材料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了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力量, “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写作主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思考现在和未来;有助于引导学生从革命先辈那里继承优良的传统,汲取伟大的精神;更有助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当然,试卷的其他板块也无不昭示着“立德树人”的理念。

守正,还体现在对2020年新高考卷命题的继承,保持了试卷内容和结构形式的相对稳定。此次试卷结构与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基本一致,全卷仍由“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四个板块构成。考查内容也依据《课程标准》,相对稳定。这也正体现了高考变革的“稳”,具体表现为稳难度、稳题型、稳基础。这一特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作答信心,便于学生正常发挥。

二、创新

创新,表现在试卷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有所变革发展。

例如,现代文阅读Ⅰ保持了多则材料综合的信息类阅读的形式,现代文阅读Ⅱ则出现了两个版本,一个考查的是川端康成的小说《秋雨》,另一个考查的是金克木的作品《国文教员》。《国文教员》的阅读出现了两则文本,这样的考查方式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还是首次出现,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群文阅读理念。

又如,默写题的两个版本都采用情境默写的命题形式,似乎没什么变化,不过认真研读一下它们的第三句默写就会发现奥秘。一个版本考的是:“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唐代诗人李商隐就写过许多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个版本考的是:“古代衣服由于原料的缘故,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意象和与之相关的‘砧声来表现家妇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或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默写不只是设计了相应的情境,更主要的是,其答案也是开放的。这对于积累丰厚的学生是个利好,进一步改变了默写留给人们的“死记硬背”的形象。

再如,语言文字运用题的题量、考点及分值等乍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实际上,其题型是有创新的。五道题是借助两则相对完整的语言材料来考查的。语料一介绍的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围棋”,这有利于学生开阔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料二选取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身体长高的科普材料,这样的材料使学生备感亲切,在做题的同时又增长了生活知识。两则材料对知识点的考查似乎“换汤不换药”,还是考查常规的衔接、修辞、语病修改、补写句子、压缩语段等内容,但其背后的设题理念是有变化的,即突出了“情境”意识,強调了“以材设题”。

三、适应

适应,可以说是“八省联考”卷最为重要的关键词,试卷的题头也被冠以“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的字样。这次考试的“适应”可以理解为多层次、多方面的适应,一方面是指教育部考试中心,他们努力适应各省的教学,命出一份适合的试卷,为高考命题做好前期准备;另一方面,教育部命题中心也希望通过这份试卷,帮助各地的考生适应未来的新高考。同时,这次考试之后,还有一个填报志愿的模拟,这里也有一层适应的意味。基于这样的目的,试卷的现代文阅读Ⅱ和默写部分出现两个版本,也就不难理解了。现代文阅读的多版本有助于国家命题中心更为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多种文体的把握情况;默写的两个版本,主要是适应各地在教学过程中指定的背诵篇目的不同(有的是60篇,有的是64篇)。

既然是适应性考试,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必然有不适应”的地方。这里特别提醒学生,一定要努力去适应试卷,而不是让试卷来适应你。因为试卷命题的依据是《评价体系》,而《评价体系》代表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大方向是不能不清楚的。例如,学生在这次考试中作文暴露出一些问题,优秀作文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认知和积累更关注“小我”,对“大我”的思考不够,对宏大主题的把握能力不足,这就要求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思考与积累,要清楚“服务选才”是高考考试的三大核心功能之一,高考要选拔的是具有家国情怀的高质量的人才。

四、引导

引导,是说这次考试对我们的中学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引作用,我们要努力从试题中解读出试题背后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行为。“引导教学”是高考的三大核心功能之一,也是基础教育对高考的现实要求。《体系说明》中明确指出高考应在三个方面发挥它对基础教育的引导作用:助力素质教育发展,促进核心素养落实;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促进人的持续发展。这次“八省联考”是高考前的一次全真模拟,是高考改革新旧交替特定时期的非正常化考试,那么,命题的初衷除了相互的适应,必然还有一层引导教学、引导复习的含义。发挥这份试卷的引导功能,也可以说是这次考试最为核心的初衷。因此,我們要好好地研究试卷当中所传达出来的信息,用于指导教学。

首先,要深入学习和领悟《评价体系》及《体系说明》,加强复习的针对性。这两份文件可以说是高考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高考复习要牢记的准绳。要对标“一核”“四层”“四翼”来审视教学行为和教学资源。可以说,这份试卷的每一道考题,我们都可以在《评价体系》中找到相应的坐标。

其次,要有了“纲”而不忘“本”。有《评价体系》这个“纲”作为复习迎考的指导,只是解决了形而上的理论支撑,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过程中,还要回归“本”,即精选教学资料,加强实践操作。解题能力只能从解题中来,阅读能力只能从阅读中培养。特别注意的是,要用好教材,教材是“本中之本”。复习时相机使用教材,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形成一定的迁移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考命题知识点的考查也是以现实教学为依托的,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从“八省联考”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试题和教材的联系。

例如,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第19题考查了修辞手法的判断,它给出的四个选项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试题和教材的联系,也“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有获得感,让教师有成就感”。

又如,有许多学生对解读《秋雨》感到困难,第8题“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许多学生答得并不好。其实调动《边城》的学习积累就可以很好地解答这个问题。《边城》中对翠翠的母亲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只是介绍了翠翠的父母因唱歌而走到一起却未能善终这一背景。因此,当二老的情歌为翠翠唱起的时候,也难免会让读者想到,他们的爱情会不会像翠翠的父母一样呢?由此不免让翠翠的爱情蒙上了忧伤的色调。当我们明白了文学作品的“隐喻性”特征,也就不难理解第8题的答案要点了,因为小说开头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美丽时刻是和“她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相联系的,小说最后写律子明天将穿上“新娘礼服”参加和服表演,这会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想到律子会不会如那小姑娘一样,在极为美丽的时刻走向毁灭呢?结合文本不难找到这一疑问的答案,因此,可以说这一情节的设置暗示了律子和小姑娘相似的命运。

再如,文言文的第11题是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的判断,C项“休沐”的字面意思是休息沐浴,实际上就是古代官员的休息日。汉代官吏每工作五天休息一天,称为“休沐”,唐宋官员十日一休,称旬假或旬休,“休沐”是正常休假,无须请假。只要学生联想到《滕王阁序》中的“十旬休假”也就不难作答此题了。

再次,要加强情境化的学习,减少孤立的知识传授和记忆。《体系说明》中明确指出情境是“高考考查的载体”,并指出: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即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让学生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试卷中语言文字运用题题型变化的偶然中的必然。

特别要指出的是,文言文的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查,我们平时的训练过于生僻,那些冷僻的知识,甚至让教师都无从作答,学生做题完全靠“撞大运”,这样的方向是不对的。这次模拟考试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导向,那就是强调“因文设题”,“就文解题”,并不是考查学生的死记硬背,突出了语境解读的基本策略,很好地回应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最后,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培养“大我”的人生格局。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评价体系》,都将“立德树人”摆在了显要的位置。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说,不负历史赋予的教育使命;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高考。

“八省联考”已然结束。我们要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做深入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使教育教学少走弯路,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猜你喜欢
立德命题试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