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夏牡丹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1-04-25 17:04姬良淑
商讯·公司金融 2021年36期
关键词:临夏发展

摘  要:牡丹产业是一项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综合为一体的绿色事业。基于临夏牡丹自身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生态价值,临夏的牡丹产业有了初步发展,但其一些制约性因素也显而易见,需要在资金、技术、认知、营销、利益分享机制等方面进行突破和探索。

关键词:临夏;牡丹产业;发展

800多年前牡丹已经深入临夏人民生活,地方史志中关于牡丹栽培记载最早的是明嘉靖年间编写的《河州志》。近些年,临夏的牡丹生产及科研得到了较快发展,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品种数量不断增多,牡丹产业化发展道路面临新的制约性因素,需要重新认识和不断突破。

一、临夏牡丹的价值体现

800多年前牡丹已经深入临夏人民生活,地方史志中牡丹栽培记载的最早是明嘉靖年间编写的《河州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牡丹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生态价值逐渐被发掘,为临夏牡丹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观赏价值

临夏牡丹拥有众多颜色各异、花型多变的牡丹品种,特别是特有品种——紫斑牡丹,因其花瓣基部有明显的紫红色或深紫色放射状斑纹而得名,花冠硕大、香味馥郁、层次感强,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牡丹的观赏价值体现在它既可以作为园林栽培的观赏植物种在室外供人欣赏,也可以以盆花和盆景的形式出现,除此之外,牡丹干花、鲜切花等与其他干鲜花、绿植等搭配组合,可以产生具有丰富含义的插花作品。

(二)文化价值

在临夏,牡丹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植物存在,更是一种长久的存在于人们基因里的文化符号。当地人将牡丹看作吉祥富贵之物,家家户户都在庭院种植牡丹。在每年的“花儿”盛会上,人们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通过“河州花儿”反复咏唱;用画笔在宣纸上绘画牡丹;用刻刀在青砖上、葫芦上、蛋壳上、木头上雕刻牡丹;用五彩丝线在丝绸上绣制牡丹;用各色特制麦秆在绒布上粘贴牡丹等等,通过不同的载体歌颂临夏牡丹,传承牡丹文化精神。

(三)食用价值

牡丹籽油作为木本坚果油,有其他食用油没有的特点,简单讲就是“三高一低”:产出高、品质高、含油率高、成本低。据农业部油料食品检验机构的检测报告显示,临夏河州牡丹培育有限公司研发的“紫斑牡丹籽油”出油率23.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3.2%,其中被誉为“血液营养素”和“植物脑黄金”的亚麻酸含量高达51.4%,多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内同类产品指标。在牡丹深加工中,除了产生牡丹籽油,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副产品,如牡丹籽饼可用于深加工牡丹酥等休闲食品;而精加工提取的亚麻酸、亚油酸等可用于生产保健食品。

(四)药用价值

牡丹的根又叫牡丹皮、丹皮、刮丹皮。在明嘉靖年间和清康熙年间的《河州志》中,药类项下都有牡丹皮的记载。牡丹的药用价值最先被人们认识,1972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的汉简中,就有将牡丹用于治疗“血瘀病”的处方。牡丹皮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牡丹酚、芍药甙等,根据《本草经疏》中记载“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淤、退虚热、降血压、鎮痛镇静的功效;另外,丹皮对多种致病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紫斑牡丹根是中国四十大药材之一,也是传统中药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成分。

(五)生态价值

紫斑牡丹属于寒冷干燥生态型植物,其耐寒耐旱耐贫瘠,抗盐碱,适应性非常强,在海拔1100—2800米之间都能种植,部分紫斑牡丹品种在零下40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下甚至可以没有任何人工防护措施都能正常越冬。紫斑牡丹树型高大,相比其他品种病虫害较少,植株高度可达2—4米,中原牡丹完全达不到这种高度。紫斑牡丹植株老化速度慢,可培育长成百年、几百年牡丹古树。另外,紫斑牡丹发达的根系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是荒山绿化造林、生态修复、美化环境的优良灌木树种,非常适合在临夏的山坡、山沟、台地和沙地种植。

二、临夏牡丹产业的现状

毫无疑问,牡丹产业是一项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综合为一体的绿色环保事业。目前,临夏牡丹产业发展主要在观赏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增长、优质观赏牡丹植株的销售、园林绿化以及景观美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牡丹种植

整体来讲,中国的栽培牡丹划分为中原、西北、西南和江南四大品种群,紫斑牡丹品种群即西北品种群,是仅次于中原牡丹品种群的中国牡丹的第二大品种群。虽然野生紫斑牡丹分布在甘、陕、豫、湖北等地,但其栽培品种主要集中在甘肃境内的渭河、洮河和大夏河等流域。临夏州八县(市)都种植紫斑牡丹,是紫斑牡丹的主要原产地,也是栽培紫斑牡丹最普及、群众基础最广泛的地区。在临夏平常人家的院落里,皆可见牡丹。2014年以来,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牡丹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集中种植牡丹的规模逐渐扩大,出现了百亩以上牡丹观赏基地十几处。

比如,临夏河州牡丹紫斑发展产业集团在积石山县中咀岭、临夏市枹罕镇罗家堡村和王坪村等地建成紫斑牡丹产业园观赏园共440多亩,是集教学、科研、观赏、生产为一体的示范园区。主要栽培以佛头青、大红袍为代表的200多个品种的临夏紫斑牡丹,也有少量中原牡丹和进口国外牡丹。注册成立油用紫斑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100多户,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并且示范带动周边更多的农户加入,为牡丹产业和美丽乡村旅游产业添彩。再如,临夏县振华牡丹产业园,成功注册 “河州紫斑牡丹”商标,采取“公司+协会+基地+院校+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模式,组织成立了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牡丹品种

据临夏州林业局2015年对全州牡丹品种调查显示,临夏州目前牡丹栽培品种176个:其中地方品种86种,引进中原牡丹品种73个,引进国外牡丹品种13个,引进种质资源野生原种4个。

(三)牡丹节会

2014 年以来,临夏县、临夏市在大夏河沿线建成了60里牡丹文化长廊。以此为依托,2016年,临夏市开始举办第一届“河州牡丹文化节”和第一届“河州牡丹文化论坛”。2017年,“河州牡丹文化节”转型升级为“河州牡丹文化月”,在牡丹集中盛开的整个5月举行,2021年的“牡丹文化月”通过8个板块60项参与性强的旅游体验活动,以牡丹为媒,向外界展示临夏的独特魅力,提高了临夏牡丹的知名度、美誉度,让“牡丹文化月”这一文旅融合的节会品牌深入人心。临夏州以临夏市为中心,掀起了牡丹种植、乡村旅游的热潮。

(四)牡丹深加工

牡丹浑身是宝,其花、叶、根、籽等经过精深加工,可以加工生产出许多衍生品。目前,临夏围绕牡丹的观赏、食用、药用、生态等价值已经开发出了牡丹系列产品,从传统的中药材丹皮到牡丹籽油、牡丹酒、牡丹花蕊茶、牡丹全花茶、叶芽茶、牡丹保健茶、牡丹系列化妆品等等,牡丹产业开发开始起步。

三、临夏牡丹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尽管临夏牡丹栽培历史悠久,但整体规模发展步伐缓慢,牡丹产业的综合发展与牡丹资源的富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牡丹企业产品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近几年临夏牡丹的商品生产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但临夏多注重宣传牡丹的观赏价值,没有从经济产业发展的角度大力去宣传、去认识、去开发,本地群众对牡丹产业发展潜力和牡丹开发建设的认识不足,影响了种植牡丹的积极性,牡丹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另外,仅有的一些牡丹系列产品宣传力度不大,仅在一些农产品展销会上展示,投放市场少,产品包装设计粗糙简单,没有将“临夏牡丹故事”讲好。

(二)牡丹品种混杂,生产规模较小

临夏牡丹栽培绝大多数处于无组织的自由发展中,还未摆脱传统的小农经济,没有做到规模化、批量化生产。也正是由于临夏传统中多注重牡丹的观赏价值,使得农户、牡丹田园综合体、农民合作社和企业总是想方设法在有限的土地上单纯增加牡丹品种数量,以达到百花争艳以利于观赏的目的,从而造成牡丹品种混杂,在临夏比较大的牡丹种植基地中没有一处牡丹园分区域栽培单一品种,所以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产生集聚优势。

(三)早期投资较高,产出周期长

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临夏牡丹产业组织的常见形式,但是它们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投入较大,经济收益见效周期慢。据临夏州河州牡丹培育有限公司生产成本核算,建设1亩标准油用紫斑牡丹园,苗木款及栽植费用在1.5—1.8万元之间,每年除草、施肥等管理成本大约在3000元左右。而用种子播种的实生苗,始花期一般在6年左右,稳定开花期更在10年左右,投资收益期在6年以上,这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建设的积极性。

四)协作意识不足

临夏牡丹的栽培管理仍处于各自为阵的状况,农户、企业、农民合作社思想保守,相互间缺乏协作,牡丹栽培多属粗放经营,标准化程度低。大部分企业或个人怕影响牡丹次年开花,花谢后将种子剪除,这种人为破坏植物开花结实自然规律的行为,导致牡丹顶部花芽发育不良,影响来年开花结实。更重要的是上部枝杆逐渐萎缩,根部土芽萌发,如此恶性循环,导致临夏紫斑牡丹“植株高大”的优势慢慢变弱,质量也越来越差。

五)科研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可以说,临夏油用紫斑牡丹良种繁育还跟不上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的需要。除部分牡丹基地在大田中培育一般苗木外,没有专门从事良种牡丹苗木培育的企业和个体,生产发展仍然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扩大。大面积栽植牡丹,苗木严重不足。没有专门从事牡丹良种苗木繁育、栽培技术研究 、试验示范推广的科研基地,科学研究滞后,对产业发展缺乏引导,牡丹栽培基本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四、临夏牡丹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应该看到,临夏牡丹产业发展已经开始起步,并在资源收集、种苗繁育、栽培管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技术和产业基础,要趁势而上,不断加快临夏牡丹产业发展步伐,助力乡村振兴。

(一)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申报或引进紫斑牡丹产业方面的栽培、开发、研究项目,争取国家和企业对在油用牡丹良种种苗繁育基地、种植示范基地、林业科技示范项目上給予专项扶持和投资;利用东西协作优势探索与济南市在牡丹产业方面的深度合作项目;吸收民间资本与财政资金共同设立牡丹产业专项贷款;发展周边广大农民入股,扩大企业的生产和再生产规模。

(二)重视生物科技投入

不应将临夏的牡丹产业发展仅仅局限于观赏和文旅方面,更要在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做大文章。虽然之前临夏牡丹企业与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厦门厦临公司合作研发了紫斑牡丹精深加工系列产品,但这种短期合作效果不太明显。通过加大对牡丹基础科学的研究,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交流,建立牡丹产品研究开发基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以提高牡丹的综合开发利用价值。

(三)筛选和繁育市场需要的品种

突破临夏牡丹品种多而杂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市场主体需求分类筛选出不同类型的牡丹品种,如观赏类紫斑牡丹、油用类紫斑牡丹、药用类紫斑牡丹等等,更精准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牡丹品种的培育、栽培和产品研发,尽可能使资金、土地、人力、物力等投入产出实现最大化。

(四)突破对牡丹花期短的传统认知

引进或培育“寒牡丹”品种,通过智慧农业设施、催花延花相关技术等实现牡丹除夏季之外,春、秋、冬三季都可以开花供花。通过对牡丹鲜花进行塑形、脱水、保色等物理化学处理,尝试开发“永生花”。“永生花”是真花,但它却能克服牡丹植株高大不便携带、牡丹鲜切花开花时间短、手工牡丹花没有真牡丹的韵味等缺点,作为“伴手礼”出现,可以使牡丹“绽放”时间更长。

(五)加快示范性牡丹产业园区建设

利用国家生态保护和系统修复工程的支持政策,鼓励引导牡丹适生区群众栽培牡丹,扩大牡丹栽植面积,发展牡丹产业。在临夏牡丹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组建成立牡丹种植合作社或牡丹产业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辐射带领周边群众栽培牡丹,不断扩大建设规模。把已经建立起来的牡丹园、牡丹种植基地等升级改造成牡丹产业示范园,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合理划分牡丹园区的观光采摘区,结合乡村旅游设置集餐饮、住宿、垂钓休闲等为一体的休闲文化区,除此之外,还应包括牡丹精油、牡丹花茶等产品加工区。

要树立标准意识,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建设质量。通过遵循标准化生产、拉长产业链等优化牡丹产业,往牡丹产业全价值链开发和应用方向发展。

(六)建立完善利益分享机制

针对企业、农民合作社规模小的问题,可以考虑将众多种植一线的农户纳入到产业链的利益分享中,建立完善利益分享机制,企业和农户、农业合作社之间通过分红、种植补贴、利润返还等多种方式让利给广大牡丹种植户,使他们也能比较公平的分享到牡丹产业链的附加值,互惠共赢,提高他们的种植和生产积极性,以形成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五、结语

在国家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牡丹产业可以实现绿色兴农,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通过促进牡丹产业从单纯观赏经济向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从发展牡丹的药用价值与种草种树、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可以倒逼临夏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进而提高城市文明度、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一个绿色、生态、和谐的美丽临夏。

参考文献:

1. 陈德忠.中国紫斑牡丹.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年3月.

2. 常承源.临夏牡丹栽培技术.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12月.

3.吴梁全;王涛.临夏打造河州紫斑牡丹特色品牌.中国绿色时报.2021年5月13日第002版.

作者简介:姬良淑(1985—),女,土族,甘肃永靖人。主要研究方向:民族经济、文化。

猜你喜欢
临夏发展
《临夏日山居》
浅议少数民族地区各类学校增设
临夏州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临夏“花儿”的声学特征分析
临夏精神之初探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