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辅臣:中国第一个布尔什维克

2021-05-19 01:16张雅莹
共产党员(辽宁) 2021年8期
关键词:十月革命华工俄国

文/张雅莹

中国第一个布尔什维克、苏俄红军“中国红鹰团”团长任辅臣,是十月革命红色政权的捍卫者、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华工领袖、卓越的军事指挥员。他是唯一被追授红旗勋章的中国人,革命导师列宁和周恩来总理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任辅臣,这个与十月革命紧密相连的伟大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他的英名、业绩、精神品格和家国情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和敬仰。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我们研究、宣传任辅臣的英雄事迹,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变局时代,受银冈书院教育熏陶

任辅臣,字佐卿,1884 年4 月28 日(农历四月初四)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县镇西堡镇河夹心村。他7岁跟娘舅读私塾,12 岁考入银冈书院,15 岁到中东铁路做工,17 岁官费考取奉天(沈阳)警员教练所。

任辅臣在银冈书院学习的4 年,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对他后来选择人生方向、走上革命道路具有很大影响。银冈书院有着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学风传统,传承着胸怀天下、济世救民的正义之光,并形成了独特的铁岭文化现象,数百年来从未间断。特别是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期的30 年间,任辅臣、周恩来、邓士仁、石璞、王璋等一大批追求真理、敢于牺牲、富于革命理想和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都在银冈书院受到过先进思想的引导和熏陶。

1899 年,沙俄当局开始修建东清(中东)铁路,在铁岭城内招收雇员。刚刚在银冈书院毕业的任辅臣应招到铁岭工区做录事(书记员)。在做工期间,任辅臣学会了俄语。他亲眼看见沙俄筑路强占中国老百姓土地,毁掉村庄和房屋,铁岭城乡兵匪为患,两年屈辱的雇员生涯让他逐步认清了沙俄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清朝地方当局的极度腐败、穷苦百姓生活的日益艰难。

家国磨难,追求救国救民真理

1901 年,17 岁的任辅臣毅然离开中东铁路铁岭工区,官费考入奉天警员教练所。他发奋学习,刻苦锻炼,课外还专门习练武术、擒拿格斗等技艺,成长为一名有思想、有学识、有本领的青年。1902 年,任辅臣毕业回到家乡铁岭,在县警察署当了一名警官,并与铁岭城内的张含光女士结婚。二人虽是家长包办的“娃娃亲”,但张含光一生追随丈夫,是任辅臣人生和革命道路上志同道合的战友。

英姿飒爽的“中国红鹰团”将士(中间骑白马者为任辅臣)

1904 年,日俄战争爆发,战火很快蔓延到铁岭,不久就发生了一件决定任辅臣一生命运的事情。有一天,他看见两个俄国兵在抢夺一户中国农民的苫房草时,不仅用枪托打伤了那个农民的手腕,还端着马刀耀武扬威。目睹这种强盗行径,任辅臣义愤填膺,不顾一切地扑了过去,与两个未加防备的俄国兵厮打起来,其中一个被他打翻在地,另一个见状跳了起来,凶狠地举起马刀正要向任辅臣头部砍来,突然被一名俄国军官吼住了。这名青年军官名叫瓦夏,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即“布尔什维克”前身)党员。他把任辅臣带到屋里,问他为什么要打俄国士兵,任辅臣理直气壮地说:“他们打伤了中国的老百姓。”瓦夏说:“俄国的老百姓和中国的老百姓一样,他们并不愿意打仗,更不愿意去侵略别人的国家,而是那些当官的、当皇帝的才想这样做。要想消灭侵略战争,最好的办法就是各国的老百姓团结起来,一起去反对皇帝和为他们做事的戈必丹(即‘当官的’)。”瓦夏的一席话令青年任辅臣茅塞顿开。他受到了社会民主工党思想的启迪,知道这是一个为老百姓谋利益的党,从此开始接受革命思想。

1907 年,为了追求救国救民真理,任辅臣放弃警官职位,经瓦夏等青年军官的介绍,离开家乡,来到当时被俄国占据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在中东铁路护军司令部主办的俄国军官学堂任汉语教官。这时,他参加了还处于地下状态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08 年,24 岁的任辅臣秘密加入被社会上称为“穷党”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任辅臣是目前为止有文字记载、史实可考的中国第一个布尔什维克。

1909 年夏天,中东铁路沙俄当局逮捕了几名在军官学堂工作的布尔什维克地下党员之后,很快发现了任辅臣的活动踪迹,就以卑劣手段暗中买通中国土匪,趁他去道外浴池洗澡之机,隐藏在门后突然开黑枪,任辅臣胸部中弹,右手掌被击穿。他临危不惧,用左手握枪英勇还击,土匪落荒而逃。1911 年,任辅臣通过原警员教练所老同学的推荐,出任黑龙江省警察总署的巡逻队长。不久,沙俄政府发现这个重要的布尔什维克“政治犯”被中国巡逻队掩护起来,便向黑龙江都督宋小濂发出通牒,限令中国行政当局在48 小时内交出“越境人犯”,并引渡任辅臣到俄方受审,否则就向黑龙江南岸中国一方开炮。宋小濂当即将任辅臣逮捕,关进模范监狱死牢。其实,宋小濂对任辅臣非常器重,加上地下党组织全力相助,宋小濂表面上下了一道通缉令,暗中却把他送到位于中俄边境的东宁县任水上警察局局长。任辅臣在这里照常接受党的指示,除继续转送、掩护布尔什维克“政治犯”外,还经常出境到指定地点参加党的秘密会议,传递了大量重要文件和宣传材料,受到党组织的高度信任。

组建苏俄红军中国团,为捍卫十月革命红色政权而战斗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作为协约国成员的中国无力出兵,根据协定,只能以派遣华工到协约国后方做劳工的方式参战,一时间大批华工流入西欧和俄国。1914 年年底,俄国富亚公司在哈尔滨招募2000 名华工到俄国从事开矿、采伐木材等工作。这时,任辅臣接受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也接受了中国行政当局的指派,以中国外交官员、华工事务主持人的双重公开身份,率华工团队来到俄国乌拉尔地区彼尔姆省的阿拉巴耶夫斯克矿区,就此告别故乡和亲人,开始了新的生活旅程。一年后,任辅臣的妻子张含光在经历了几场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以后,不避关山险阻,带着3 个未成年的孩子追随丈夫来到俄国。

阿拉巴耶夫斯克是乌拉尔地区一个新建的小城,位于原始森林地带,是一条铁路支线的终点。华工们在临时用原木搭成的简陋工棚里居住,潮湿黑暗,空气混浊。他们终日劳动,吃的是黑面包加盐粒,几乎没有蔬菜,水质又极差,许多人生了病,而且劳动条件极为原始,没有什么劳保措施,伤亡事故不断发生。俄方资本家和工头层层盘剥,工人工资十分低廉,生活毫无保障。任辅臣为改变工人兄弟的悲惨境况而积极奔走。他一面组织华工团结自救,盖房子、种蔬菜,战胜困难,一面反复与俄国当局和矿厂主交涉,努力改善华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因而深受华工们的信任和爱戴。在布尔什维克地下党的指导下,任辅臣在华工中秘密建立革命组织,召集会议,给工人们上文化课。他把俄文传单翻译成中文散发到华工中去,极大地提高了工人们的思想觉悟。这一年冬天,由于俄国矿厂主、伐木场主不履行合同,无故扣发工钱,任辅臣组织了一场以取缔非人待遇为目标的华工大罢工。彼尔姆省当局警察以“组织暴乱嫌疑犯”的罪名,把他软禁起来。但警方并未查出更多证据,加上党组织千方百计营救,妻子张含光联络彼尔姆省较有地位的华侨联保,软禁很快解除了。

俄历1917 年11 月7 日(俄历10 月25 日),伟大的十月革命爆发了。盼望已久的大革命终于到来,任辅臣向华工们宣讲:“苏维埃俄国的今天就是我们中国的明天,我们全体华工目前立足俄国,将来回到祖国,以列宁为榜样,终有一天受苦受难的同胞也能得到解放!”华工们听了任辅臣极具号召力的讲演,深受鼓舞,一片欢腾。

彼列科普镇中国团纪念碑

下图拉市中国团纪念碑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任辅臣迅速组织全矿区2000 名华工参加了红军,编入第三军第二十九步兵师,命名为“中国团”。中国团番号为二二五团,任辅臣任团长,布尔什维克党组织派来一位红军干部任政委。中国团由三个营组成:第一营营长张清箫,河北保定人,沉默寡言,但俄语说得很流利;第二营营长桑来朝,山东人,身材魁梧,精通武术;第三营营长潘百川,后来成长为出色的机枪手。他们长期追随任辅臣,都是敢打敢拼的硬汉。

被授予“ 红鹰团”称号,演绎英雄传奇

从1918 年春季到秋季,任辅臣率领中国团转战在东部战区的战场上,活跃在杜拉河、卡马河、阿克塔伊河一带,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近百次,取得了重大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1918 年8 月1 日,《乌拉尔工人报》报道:“在我们战线上作战的中国团,以其坚强和极端坚韧不拔的品质而著称。中国团是我们战线上最好的红军连队之一。”

为了表彰中国团的战功特别是其指挥者任辅臣,苏维埃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布嘉奖令,命名中国团为“红鹰团”。1918 年10 月27 日,在库什瓦城中国团后方办事处举行了隆重的授旗仪式,十月革命的组织者之一、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捷尔任斯基亲自向任辅臣授旗。

1918 年秋冬,俄国内战东方战线正处于敌强我弱、艰难困苦阶段。同年11 月下旬,任辅臣受命于危难之中,在彼尔姆维亚战场左翼地段任临时总指挥。在最危险的前沿地带,“红鹰团”与装备精良、人数众多、来势汹汹的白军连续苦战七天七夜。食物短缺,天寒地冻,疲劳已极,援军无望,11 月29 日,“红鹰团”全团官兵与敌人鏖战一夜,慷慨赴死,无一人投降。34 岁的任辅臣左臂负重伤,一直战斗到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最终在参谋部车厢的通过台处被敌人用刀刺死,壮烈牺牲。

铁岭任辅臣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故居纪念馆)

苏维埃政府和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对任辅臣的牺牲表示深切哀悼。1918 年12 月28 日,《公社社员报》刊发讣告,对任辅臣战斗的一生和不朽的业绩给予极高的评价:“任辅臣在中国侨民中享有很高威信,他把他在中国人中间的影响和威信全部贡献给了苏维埃俄国。由他组织领导的中国团部队曾是我们战线上最坚强的最可信赖的部队。作为世界革命的忠诚战士,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伟大的事业。他的精力并没有白费,革命战士们将永远记着为全世界被压迫者的事业而献出了生命的中国人民的儿子——任辅臣同志。”

列宁接见的荣光,周恩来的高度评价

任辅臣牺牲后,苏维埃政府把他的妻子张含光和3 个孩子送到首都莫斯科居住,红三军第二十九师师部还专门派出士兵护卫。在莫斯科生活了大约一年之后,张含光向苏维埃政府正式提出了回国的申请。为此,革命导师列宁接见了她和她的孩子们。列宁亲切地说:“感谢你们啊!用生命捍卫苏维埃政权。任辅臣同志是勇敢的战士、杰出的华工领袖、卓越的军事指挥员;他不仅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还是优秀的中华儿女;他创建的“红鹰团”为保卫苏维埃政权立下了很大的功勋,苏俄人民不会忘记的。”

1958 年春节,周恩来总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任辅臣的夫人张含光还健在,非常高兴。他满怀深情地说:“任辅臣同志早在十月革命时就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他是我们的先烈,他的革命业绩是我们国家的光荣。”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主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70 卷收录了任辅臣的传记资料;中国、俄罗斯、英国、美国的书报杂志、影视作品,百年来留下了大量关于任辅臣生平事迹的记载和报道。在俄罗斯,“中国红鹰团”战斗和将士们牺牲的地方,彼尔姆边疆区叶洛沃镇、特罗伊察镇、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下图拉市维亚镇,都矗立着英雄的纪念碑。在中国,任辅臣的家乡铁岭在龙首山烈士陵园为他塑了雕像,在他的出生地建了故居纪念馆;其祖籍山东泰安关于任氏家族的研究方兴未艾;黑龙江黑河旅俄华侨博物馆专门开辟了任辅臣展厅。

马克思主义闪耀真理光芒,初心使命一脉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同样,以任辅臣为代表的一代华工红军战士,他们为实现人类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英勇奋斗的精神和品格是不朽的,他留给了我们英雄的本色和不尽的思索。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历程时作出这样著名的论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的论断,最准确、最深刻、最生动地诠释了任辅臣以及成千上万中国人为捍卫十月革命红色政权而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意义和价值。十月革命中俄国工农大众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进行的英勇斗争和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中国的五四运动,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十月革命如星星火种照亮了东方,为五四爱国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任辅臣的执着和追求,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初心、十月革命的初心,他的理想、激情、意志、品格、使命感和奋斗精神,与十月革命旗帜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一脉相承。一个时代远去了,但理想之光照耀未来。人们将永远铭记十月革命红色政权的捍卫者、“中国红鹰团”团长任辅臣的业绩和英名!

猜你喜欢
十月革命华工俄国
七颗钻石
一战时期的法国华文报刊和华工教育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Tracks Across TIME
一战华工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维埃
浅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地位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
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戒”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