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粘连分离联合充水球囊放置治疗宫腔粘连的效果分析

2021-05-24 02:24彭晓青
医药前沿 2021年5期
关键词:宫腔内宫腔球囊

彭晓青

(南京新协和医院妇产科 江苏 南京 210000)

临床常见宫腔粘连患者,患者子宫内膜受到了创伤,存在子宫内膜纤维化情况,形成了粘连带,患病后,会出现严重后果,包括周期性下腹痛、月经改变、异常妊娠、不孕等,分析其生理解剖结构,包括宫腔全部闭锁或者宫腔部分闭锁。随着临床发展及创新,临床提出了宫腔镜检查,临床认可,针对宫腔粘连患者病情,提出了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1],临床治疗效果良好,但是,临床分析发现,患者术后存在较高宫腔再粘连率,再妊娠概率较低,因此,临床对联合治疗方案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探讨分析宫腔粘连采取宫腔镜下粘连分离联合充水球囊放置治疗的效果,本文将2019 年7 月—2020 年6 月期间收治的40例宫腔粘连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 年7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40 例宫腔粘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对宫腔粘连的相关诊断标准,均为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恶性肿瘤的患者,排除依从性比较差的患者。以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20 例,观察组:年龄20 岁~45 岁,平均(32.5±3.85)岁,宫腔操作次数1 ~3 次,平均(2.0±0.44)次,术前月经量平均(20.45±2.67)mL;对照组:年龄22 岁至44 岁,平均(32.0±4.28)岁,宫腔操作次数1 ~4 次,平均(2.45±0.35)次,术前月经量平均(22.76±2.43)mL;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单纯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在患者月经干净后3 ~7 d,为患者开展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麻醉成功患者后,选择并帮助患者摆放膀胱截石位,为患者常规消毒,然后扩张宫颈至7 mm,之后置入宫腔镜,密切观察患者宫腔形态、粘连部位,程度及类型等,对于轻度粘连的患者可采取宫腔镜顶端分离,对于中-重度粘连的患者,采取微型剪刀分离,患者宫腔形态恢复正常说明分离成功。术后一周内常规抗感染治疗。

1.2.2 观察组

采用宫腔镜下粘连分离联合充水球囊放置治疗,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与对照组一致。然后在分离成功后,在患者宫腔内放置充水球囊,囊内充水3 ~4 mL,同时注入透明质酸钠,以免粘连再次发生,球囊放置期间给予患者预防感染,选择0.4 g 甲硝唑口服,间隔一天,将患者阴道内的纱块更换并进行阴道消毒,3 ~4 d 后将球囊取出。术后均给予人工周期治疗三个月,药物采取戊酸雌二醇片,每日4 ~6 mg,连续服用21 d,周期后10 d,每日加服地屈孕酮片10 ~20 mg。

1.3 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术后妊娠率的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2]

显效:治疗后,完全分离粘连,对比术前,月经量恢复80%以上,恢复正常形态;有效:完全分离粘连,对比术前,月经量恢复20 ~80%,恢复正常形态;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实施χ2(计数资料)以及t(计量资料)检验,表示方式分别是(%)、(均数±标准差),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妊娠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0%、妊娠率50.0%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妊娠率比较(例)

3.讨论

宫腔粘连是临床常见妇科疾病,主要发生因素为清宫术及人工流产术等,上述因素会损伤患者子宫内膜基底层,从而导致宫腔粘连情况发生,导致患者宫腔形成全部粘连或者部分粘连,又称Asherman 综合征。其中,也有相关性文献报道,宫腔粘连中,人工流产术、清宫术等原因占比90%以上[3]。然而随着现代人们改变思想观念以及不重视人工流产导致的不良结局,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人工流产手术患者,导致宫腔粘连发生率大大增加。宫腔粘连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周期性下腹痛以及月经不调,部分患者会出现异常妊娠以及不孕情况,会严重影响女性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根据宫腔粘连面积以及程度,可将其分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其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预后效果最差,为患者提供宫腔粘连分离术,术后患者发生再粘连的概率对比其他两类患者,明显最高[4]。因此,将子宫解剖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或者完全恢复正常,恢复患者的月经周期,避免患者发生再次粘连,将患者内膜修复,促进患者怀孕率提高,是临床研究重点。

在诊断宫腔粘连过程中,金标准是宫腔镜检查,可用于手术,是治疗手段仪器,可对宫腔形态进行直观观察,可对粘连部位进行明确,可对粘连范围以及分级进行明确,还可以明确类型以及程度,这一操作较为简单,可对宫腔粘连以及直接以及准确诊断,可促使临床漏诊率明显下降,可以重复性完成这一检查操作,患者存在良好耐受性[5]。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在B 超监测之下,可对患者子宫厚度、大小、轮廓进行明确,视野清晰,可精准切除患者病灶,可将粘连分离,可避免损伤患者周围组织,可促进患者预后效果大大改善,可促进患者月经周期有效恢复,可促使患者妊娠率明显提高。研究显示[6],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可尽量避免对患者正常内膜造成损伤,可对患者粘连带进行直观准确分离。随着临床研究深入之后发现,在术后,宫腔镜下实施宫腔粘连分离术的患者容易再次粘连,因此,在治疗期间,应采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术后宫腔放置宫内节育器+周期性口服雌孕激素或者将大量雌激素口服,或者为患者术后宫腔内放置球囊导管,以上预防措施,在临床上应用,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利用术后宫腔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价值较高,可避免患者宫腔各个侧壁发生粘连,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可获得短期避孕效果,因此导致患者术后妊娠率较低,若术后放置球囊,球囊导管部分可对宫腔内前后壁进行支撑,从而充分分离患者子宫前后、上下以及左右侧壁,可将患者宫腔再粘连发生率明显减少。手术过程中,利用充水球囊,可促使患者术后子宫再粘连明显减少,可将患者术后月经情况明显改善,利用球囊,临床优势更加明显,在宫腔粘连术分离中应用充水球囊,可将四壁充分扩张,屏障作用有效,另外,利用球囊导尿管,可将通道开放,可将炎性渗出液、积血均充分引流,可将患者宫内感染概率明显减少,可促进患者恢复内膜。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0%、妊娠率50.0%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结果说明,应用宫腔镜下粘连分离联合充水球囊治疗效果肯定,有效率高,提高术后妊娠率,这与张宁宁的研究结果一致[7]。同时,相关性文献报道[8],在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将充水球囊放置,可有效预防复发粘连,对比传统术后上环,效果更加理想,但是,在术后妊娠率方面,提高程度不够明显。临床实践证实,充水球囊可对患者子宫腔形态进行有效适应,存在可塑性,在宫腔内,可将屏障作用发挥,可将子宫各个部分有效分离,充当支架,沿着球囊表面,对子宫内膜进行修复以及增殖,可将宫腔内液体顺利排除,促进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康复,可避免患者子宫出现再粘连。

综上所述,宫腔粘连采取宫腔镜下粘连分离联合充水球囊放置治疗的效果理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可促进患者机体快速恢复健康,可明显改善患者手术治疗疗效、降低复发率、提高妊娠率,值得临床使用。后续实验分析中,应扩大本组实验样本选取数量,进一步分析本组实验临床推荐意义。

猜你喜欢
宫腔内宫腔球囊
一次性子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分析
经阴道与腹部彩色超声诊断宫腔内病变的对比观察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试论宫腔镜检查在子宫宫腔内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微损伤的影响
COOK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效果观察
负压吸宫术后B超提示宫腔内回声改变处理方法的探讨
屈螺酮炔雌醇片用于人工流产术后预防宫腔粘连15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