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议语文课外阅读途径与方法

2021-05-28 01:55王国红永靖县教育局
长江丛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书单书籍课外阅读

■王国红/永靖县教育局

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秉承2001版框架,继续将“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之一。对于阅读《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有如下的表述:“(5-6学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7-9学段)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一、课外阅读重要性探析

(一)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障

吕叔湘先生对课外阅读曾有这样的论述:“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语文学习向来有“得法于课堂,成于课外”的传统,课外阅读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等,符合《课程标准》构建开放有活力“大语文”的初衷,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知识保障。

(二)课外阅读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

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课外阅读的一个特性就在于“多而杂”,这种特性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到除课本以外的,除文学以外的历史、政治、哲学、美学等等方面的书籍,构筑厚基础、多元化、多层面的知识结构,满足学生持续学习、终生学习的需求。

(三)课外阅读是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基础

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提升自身的知识丰厚度,提高思维深度、理解力、判断力等,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能提升学生在其它学科知识方面的理解能力,思维流畅性,缩短学生理解其他学科知识的时间。如在数学应用题解答,在历史、地理等学科学习过程中就能很好体现语文能力的重要性。

(四)课外阅读是应对课程改革的良药

语文课程的改革涉及课程理念、教材编写、课堂改革、综合评价等诸多方面。就学生语文能力监测这一方面来说,语文试卷的命制过程中阅读板块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那个进入考查范畴,这些考察点都需要学生大量的阅读来积累完成。没有课外阅读的积累或者说阅读积累不够就难以应对课程改革的进程。

二、课外阅读制约性因素简述

(一)教学理念对课外阅读的忽视

学校、教师,当然也包括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中对课外阅读的忽视让课外阅读无法真正进入学生的学习体系当中。这种理念的忽视主要来自于对语文的考查指向,唯分数轻能力的考查体系让教师不得不选择更为重要的应试,通过大量的重复的训练来达成成绩目标,而无充足的时间投向课外阅读。

(二)阅读资源对课外阅读的制约

袁枚《黄生借书说》中说:“书非借不可读也”,讲的是人们读书的一种习惯性行为。学生要读书,学校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解决资源的问题,书的问题不解决,靠学生自购来解决不仅不能达成阅读的目的,也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学校普遍存在藏书量小、书籍陈旧、更换速度慢等弊端,直接限制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

(三)阅读方法的缺乏对课外阅读的挑战

学生的阅读方法主要来自教师的指导,少部分来自于自己的总结和家庭的影响。这就涉及到教师读书的问题,教师好读书,有足够的阅读量支撑,有自己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还能为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在阅读中的缺失难以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显得凌乱无章法,阅读效果也大打折扣。

(四)阅读习惯的不良对课外阅读的冲击

课外阅读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效的事,需要学生久久为功,不断坚持,需要学生减少功利性的阅读。可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发现学生的阅读功利性、目的性过强,对试卷常考的书籍重点关注,对不考的视而不见。更为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对于阅读的浅表化倾向,不读原文原著,只看导读、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跳跃式的阅读,很容易出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断章取义式的理解。

(五)家庭阅读对课外阅读的影响

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环境是学校和家庭,家庭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长对阅读的态度,家长是支持孩子花费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还是认为课外阅读是看闲书浪费时间,家长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外阅读的成败;家长的阅读习惯,家长是否有时间参与阅读,家中是否有一定数量的书籍,这些也会影响到阅读;家长使用手机阅读的频次,许多家长不愿意度纸质书籍,认为麻烦多花钱,习惯用手机阅读,殊不知这种阅读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阅读习惯,学生也会自觉地认为手机阅读胜于纸质书籍阅读,从而轻视阅读。

三、课外阅读途径方法探索

(一)重新审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校和教师要重新审视阅读在学生学习,特别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放下思想上关心,行动上漠视的老路子,注重阅读的推广与实践。

(二)提供课外阅读的必要书籍

学校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战场,学校藏书量的多与少、新与旧、质量高与低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学校首先要补足书籍短缺的量,按照人均册数购置或捐赠图书,让学校有一定规模的图书拥有量。这里说的是学生能读愿读的书籍,不是滥竽充数的书籍。其次是图书使用的问题,是汗牛充栋束之高阁还是开放式阅读这非常重要,书籍是用来读的,不是充数字装门面的,学校要做的是想方设法拉近书籍与学生的距离,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让学生时时、处处接触到书籍,培养学生爱读书、能读书的习惯。

(三)开列课外阅读书单

学生读书盲目性较大,从众心理较强,在图书的选择上受个人喜好、外界影响较大。学校要按年级开列阅读书目,教师要按照自己特长和学生实际开列书单,让学生读就读精品,读有价值能起作用的书,少读一点娱乐逗乐的书。

(四)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教师教会学生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泛读、跳读、浏览、朗读、默读、略读等。在此基础上介绍名人读书法,让学生感悟体察,如《朱子读书法》中所列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五)优化课外阅读的模式

课外阅读仅仅是学生读书的是吗?显然不是,课外阅读不能成为学生一个人的“独奏”,要成为团体的“合唱”。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这一点。首先明确阅读的目标,目标可以是学年目标、学段目标等长远目标、宏观目标,也应有学期目标、月度目标、周目标等短期目标、微观目标。明确目标以后,教师要清楚所能利用的图书资源向学生开列阅读书单,不能不切合实际的追求高大上的书单,一定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就是实际情况的书单,否则开列的书单对教师、学生来说只是一份难以实现的计划。如八年级上册开列书单:《边城》《四世同堂》《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类简史》《泰戈尔诗选》《徐志摩诗》《唐诗三百首》等。“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开列书单以后教师要组织督促学生来完成书单中所列书籍阅读任务,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来阅读,这种阅读是自发的,没有紧迫感的,较为轻松的阅读,杜绝那种风风火火,急急忙忙的“应景式”阅读,让学生真正把身心沉浸到阅读中去,沉浸到书籍中去。学生读完书籍有一个内化生成的过程,不能指望学生读完了某一本书即掌握了这本书的内容、思想内容等,这是不现实的情景,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完成内化的过程,可以组织一次“读书分享会”或“阅读沙龙”之类的谈话活动,让学生自由表达对阅读的感悟。

(六)重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学生的阅读在最终的反映在写作,即学生的作文。阅读是否深刻,理解是否到位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有明显的反映。阅读与写作要做到读中写阅读笔记,笔记可以是专题式的,也可以是批注式、片段式的,还可以是摘抄式的,形式不一,标准各异,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完成。读后些心得体会,书籍当中哪些章节、那个人物、那些段落,甚至那句话能引起读者的反思共鸣都可以作为心得体会的发力点、立足点,都可以在这些的基础上延伸铺展开,心得体会不是三言两语碎片化的表述,需要体现阅读这较为完整的思维状态,所以对于心得体会字数不宜过少。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愈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书籍和书籍唤起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是防止读死书最有力的手段。”这就是阅读的力量,也是学校和教师需要关注的教育点。

猜你喜欢
书单书籍课外阅读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月度荐书单
月度荐书单
月度荐书单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