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考

2021-05-28 01:55刘一凡河南省妇女干部学校
长江丛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特色价值传统

■刘一凡/河南省妇女干部学校

一直以来,文化事业建设都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所自豪的独特优势。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世界化进程的飞速推进,世界局势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严重压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的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是中国在世界化进程中保持健康发展态势的关键所在。

一、文化自信以及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自信,简单来说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加以充分肯定、高度评价以及积极践行,以文化指导民族、国家、政党发展,同时推动文化的不断传承、创新与发扬。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而这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撑。只有树立文化自信,对民族文化抱有足够信心,中华民族才能昂然屹立于世界,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实现文化包容。与此同时,中国文化还包含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基础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制度文化,也是中国有别于发达国家以及一众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基础。只有在坚定、强烈的文化自信鼓舞下,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文化层面的独立地位,同时也能实现经济、政治、精神等的全面繁荣。

(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对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遭受着时代潮流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受外来流行文化冲击巨大,正变得逐渐式微。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对整个社会、国家、民族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犹如浮萍无根,会导致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失去生命力。只有强化文化自信,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价值,才能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其次,文化自信是对历史的反思。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少灾难,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成立后,都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只有对文化中的不足进行全面、深度剖析与反思,才能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文明的健康进步。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并不是盲目自大地对历史文化照单全收,而是要汲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糟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成功经验,构建更加科学、健康的历史文化体系,为新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提升提供动力。最后,文化自信是促进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动力。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文化事业较发达国家落后不少,而在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流行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则十分巨大,不仅限制了我国文化的外输,还极大地压缩了国内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对此,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引导社会群众正式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与发扬优秀文化,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在有效对抗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助推我国文化的有效外输。

二、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有效把握机遇将成为促进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就目前来看,新时代的机遇主要体现在更加开放、共享的新环境促使坚持文化自信成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同时也为我国文化的外输创造了基础条件,只要合理开发与挖掘,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尤其能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二)挑战

新的时代背景固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定挑战。首先,新的时代背景意味着文化发展、传播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一需求变得更为强烈,然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共享模式尚未得到有效转变,难以充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同时也更容易受外来文化冲击。其次,文化与文化自信的联系进一步被强化,只有在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上,深度探索以辩证发展的观点优化文化事业发展、传播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与模式,才能有效实现三者的协调统一,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相应的难度较大。

三、坚持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策略

(一)凸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价值

挖掘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价值十分有必要。首先,准确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是富含民族特色并与其他文化呈现出明显差异的文化根源,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基础。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灿烂的思想观念和大量优秀的文化作品,而且二者是不容剥离和分割的,文化作品中体现的传统思想与观念对每一位中国人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思维与西方人思维的差异性。

其次必须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创新。不可否认,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内涵与巨大价值,并且能够超越时间与历史的限制,在现代社会中依旧发光发热,为广大中国人提供思想、精神层面的指引。但是无论如何,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体现于其内核上,而要使其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依旧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喜爱和传承,则需要对其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创新。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前提下,根据时代背景对文化内容进行创新,坚持对文化原本所传达的内在理念进行发扬,并以更加符合社会环境的内容对其进行填充,从而形成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的具有“微创新”的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加以创新,以新的载体对文化精髓进行重新演绎和传播,能够更容易被大众所理解,也更容易被国外的人群所接受,真正适应世界化发展进程并强化文化自信。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开发、制作带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优质影视剧、游戏等,既能在内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也能在外以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向国际友人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中国热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构建提供可靠保障。

最后还应当启发文化自觉,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进行有机结合,在构建更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同时,启发群众的文化自觉。对此,除了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形式创新之外,还需要强化革命文化的历史认同,逐步促进革命文化融入到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忽视的文化符号。当然,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更是不容忽视,结合新的时代思想、理念实现全面创新,有助于启发群众文化自觉,给群众文化自信心的构建带来坚定底气。

(二)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并强化价值引领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并积极进行本土化创新,融入中国实际情况,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良好建设。在相应的文化自信建设中,同样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一鲜明立场,不断强化价值引领,深化人民群众在文化中的价值探索和追求,指导群众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必须高度强调经济建设中的价值认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伟大成就。而精神力量作为经济模式背后的无形支撑,其与经济建设存在密切的相互促进关系,只有强化价值认同才能推动经济建设,同时凸显经济建设的深层次价值,赋予经济发展更为强劲的动力,最终基于强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强化价值观自信。其次,认同多元价值并存。价值自信与文化自信并非是盲目的排外,只有在竞争与挑战中树立、形成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保持稳固与长效,故而在面对外来思潮、价值、文化冲击时,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强化文化自信。最后,大力拓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中的价值认同。在世界化背景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意义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然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竞争的重要媒介和工具。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充分挖掘其中的价值认同要素,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文化宣传和认同,进而切实增强国人的价值观自信与文化自信。

(三)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文化自信

话语体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础,话语权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面影响和限制是阻碍我国发展,同时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构建的主要因素。对此,必须积极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进行对抗,利用全媒体时代的机遇主动传递中国声音,在国际交流与传播中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打造全媒体传播平台,推动中国国际传播的国际化,逐步形成立足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坚定话语自信,为文化自信的坚持提供可靠保障。

四、结语

综上可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全力落实和强化。重点把握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等的重要意义,同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促进这些内容的深度融合,为文化自信的构建、发展与坚持提供更加综合化而可靠的动力,促使国人在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的前提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而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特色价值传统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少年力斗传统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小黑羊的价值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放大你的价值
清明节的传统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