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05-28 01:55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蔡 森/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大数据不仅给各行各业带来较大便利,也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社交,而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在此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误导和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状,需要高效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大数据时代下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丰富思想教育的素材

如今的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也非常喜欢现代化的软件和工具。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如果可以运用更加多样化、趣味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那么就能获得学生的青睐,得到来自学生的回应,促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等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思政人员可以从互联网上搜集和整理各式各样的教学素材,既可以借助其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也可以运用网络上的各种图片、视频、动画等。对各种素材的归纳和整合,可以有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要想最大程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那么就需要思政人员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了解其思想特点与思想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能够给思政人员提供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互联网可以让思政人员与学生保持同等的地位上,思政人员可以通过朋友圈、微博等方式,了解学生近期关注的内容,思想的变化情况,获取学生提出的各种建议和看法,而这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思政人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具有的作用和优势,及时掌握学生的价值观变化与思想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二、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主客体互动性,影响教育效果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育主体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其可以通过教育活动、课堂教学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指的是辅导员,还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教师。客体则指的就是被教育者,也就是高校内的学生,其在各种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此背景下,教育主体占据着至关重要且权威的地位,学生作为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无法真正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这就使得其无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者、组织者以及传播者,无法将自己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大数据的出现对教育主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知识,成为自主学习中的主体,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思政人员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运用控制客体、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凌驾性质,未能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良好互动,未能树立起良好的意识,也未能灵活运用网络进行教育教学,未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也习惯将自己定位于被动接受的一方,不愿利用新媒体将自己的想法、观点、看法充分表达出来。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主客体互动性较差的问题,而这也难以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开展。

(二)理念较为落后,造成与学生实际脱节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在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高校需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简单,通常都是教材中的内容,未能充分结合全新的理论知识,也未能全面分析和研究世情国情。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创新性、充实性以及现实性。此外,从教育理念的角度来说,很多高校只重视思想课程本身的特性,如思想理论性、历史回顾性等,未能将其与思想道德文化、政治文化以及新媒体文化融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探讨历史教训,还应当面向未来,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实现这一点。

(三)缺少较强的隐性教育

在大数据时代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种特性,网络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速度,提供更多的便利。从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部分高校过于依赖于大数据技术、网络技术等,不够重视传统载体,也就无法将二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教师过于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面对面交流的次数,教师无法认真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神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网络运用的是虚拟交流的方式,网络平台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自由度,无法真正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过于重视新媒体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性。此外,部分思政人员为了能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时经常运用网络上热门的话题、视频等,或者机械地为学生讲解课件内容,在课后则会借助微信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代替传统的面对面谈话与交流,而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低教育效果。部分学生因过于依赖网络技术,而出现排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这需要引起高校教师的重视。

三、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增进主客体的互动性

从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进行人的教育,因而必须要遵从以生为本的理念,能关注、围绕并服务学生,不仅需要突破主客体之间的壁垒,实现二者的融合,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主动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首先,高校需要建立健全动态监管机制。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大学生,而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其是新时代中的前沿群体,其拥有新思想、新技术,既年轻又充满活力。但是部分学生仍旧未能形成正确的三观。因此,高校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与成长规律,动态监管学生的思想变化,深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次,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思政人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运用专题式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作用充分呈现出来,实现课程内容学习的自主化,各种课程资源的网络化,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改变传统的课堂作业形式,拓展教师的教学范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此外,加上直播教学的方式,可以营造出互动、合作以及自主的网络分为,还能实现学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网络技术素养的稳步提升,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文化带动理念改革

第一,高校需要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思政人员需要将实际生活与虚拟空间有效整合起来,尽可能避免虚拟空间影响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准确把握二者的度,真正做到相互补充。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明确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使其能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将课程思政、思政小课堂以及社会大课堂整合起来,充分考虑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情况,在线上课程中加入专题式的教学。不仅需要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问题,了解当前社会的始发站情况,还需要重视学生家园情怀的培养。第二,重视媒介素质李的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下,媒介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开展此类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辨别网络上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因此,高校需要重视网络伦理教育、网络法律素质教育以及媒介使用教育等,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解决其在应用网络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和困难。

(三)进一步加强隐性教育

第一,高校需要充分利用线上的新媒体平台,为学生认真讲解核心理论。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微信公众号,以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发布一些信息,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集体活动;发布高校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营造良好的媒体氛围,传播更多的真能量,加快学生思想上的进步,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高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微博账号,吸引学生的眼光,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聊天、网络论坛、社群互动等方式,逐步渗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构建线下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场所仍旧是课堂教学,线上模式无法真正取代课堂教学。高校需要充分利用课程教学的渠道,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主体宣讲会。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实现教育有效性的提高,还能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实现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需要全面分析大数据时代以及学生的特点,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办公室政治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