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云南省实蝇类害虫监测体系的探讨

2021-05-28 09:37李亚红周叆春李庆红朱美斌李萍桂富荣
长江蔬菜 2021年9期
关键词:实蝇成虫监测点

李亚红 周叆春 李庆红 朱美斌 李萍 桂富荣

导读:概述了云南省实蝇类害虫的发生、为害特点和分布情况,分析了近年来暴发为害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构建反映实蝇类害虫种群变化和为害程度的监测体系,介绍了监测内容、监测区域、监测时间、监测方法和结果评价应用,并探讨了未来发生趋势和发生程度的研判方法,为科学掌握云南省实蝇发生情况及制订防控指标提供依据。

云南省发生的实蝇类害虫种类多达100 余种,其中以橘小实蝇、瓜实蝇、柑橘大实蝇等为主,具有迁飞能力强、为害时间长、为害性严重、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构建云南省实蝇类害虫种群特点和为害情况的监测体系,对于开展科学监测、研判趋势,实现分区治理和科学防控意义重大。本文在探讨实蝇类害虫发生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云南省实蝇类害虫监测体系,为各地精准监测实蝇类害虫提供依据。

1 发生特点

1.1 生物学特性

实蝇类害虫是双翅目昆虫, 可分为卵、 幼虫、蛹、成虫4 种虫态,成虫普遍将卵产在果实里面,幼虫在果实内部取食为害,幼虫欲化蛹时通常从果实中爬出,潜入土表开始化蛹,之后变成成虫,成虫产卵为害。成虫期90~120 天,最长可达5 个月,可迁飞6.5~8.0 km,雌虫平均有2 个多月的产卵期,1 头雌虫一生可产卵420~1000 粒。

1.2 为害特点

瓜类实蝇主要为害黄瓜、苦瓜、丝瓜、佛手瓜、甜瓜等葫芦科及其他瓜果类蔬菜。为害时,雌虫将产卵管插入果实表皮类产卵,果实常流出胶质分泌物而使瓜形弯曲;幼虫取食瓜肉,引起腐烂及落果,剥开烂果能见到幼虫,瓜果无法食用。2020 年10 月初,发现会泽县佛手瓜果的受害率高达90%,受害瓜果基本无商品价值。橘小实蝇类主要为害柑橘、芒果、石榴、枇杷、青枣、番石榴、杨桃、火龙果等果树,导致果实未熟先黄、提前脱落,幼虫取食果肉造成果肉腐烂。常常在果树开花至成熟期为害,芒果、柑橘等在果实接近成熟、转色时为害,芒果有一定酸甜度、柑橘有一定软度时开始为害,成虫在果实表面产卵后可呈现特征明显的产卵孔,一般1 个水果上只有1 个产卵孔。被害果实果面出现产卵孔(疤),果肉则腐烂变色,后期可观察到乳白色的幼虫。据云南省元谋县的监测数据显示,青枣从小果期到采收一直都有实蝇为害,成虫的虫峰出现在开花期,9 天的开花盛期性诱虫量占总生育期诱虫量的73.1%左右。

1.3 云南省发生情况

实蝇类害虫在云南省1 年发生3~10 代, 发生面积13.33 万hm2左右, 全省瓜果类蔬菜种植区均有瓜实蝇为害,发生面积占39.4%,热带及干热河谷的水果种植区发生橘小实蝇为害最严重。按照发生情况可分为周年繁殖区、冬季不发生区、不发生区。如蒙自市1 年可发生6~8 代,一年四季均有为害,为周年繁殖区,会泽县瓜实蝇一年仅可完成4~6 代。

苦瓜为害状

1.4 暴发原因分析

云南省立体气候明显,果蔬品种丰富,山区半山区农民一有空地就种瓜,能收多少算多少,管理粗放,且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地区出现果蔬丰产不丰收的情况,基地臭果、烂果到处乱丢乱放,导致成虫迁飞、转移扩散现象突出,加之雨量分布不均,局部干旱严重等因素导致橘小实蝇局部发生为害严重。近年来,曲靖、昭通市早熟苹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苹果上的橘小实蝇发生严重,使得为害晚熟苹果的虫源基数增大,加上新发生区农民对实蝇类害虫认识不足等导致2018-2019 年橘小实蝇暴发,其中以曲靖市马龙区城区为中心,方圆15 km的果园受害最为严重,果实受害率高达84%。

2 监测体系

2.1 监测内容

监测调查是对某一时间、某一区域内实蝇类害虫发生的种群数量及作物受害情况开展调查,并记录害虫发生时的气象条件的一种害虫监测手段。监测调查时首先调查记录被为害作物的种类、果实的成熟度,尤其是采收时的作物情况,例如瓜果类蔬菜果实的数量及受害果率,果树的株树、果数,青果蛀果数、受害落果数、果实中的幼虫数等,统计作物的受害率、蛀果率、落果率、虫害发生率等,及各种作物虫害发生面积和防治面积、防治效果等。成虫除调查记录总体数量外,还需记录种类、雌雄虫数量及其性成熟度。蛹的调查包括冬前、冬后调查范围内平均每1 m2土壤中的蛹和蛹壳数量,蛹的自然羽化率和死亡率。

2.2 监测区域

发生区域监测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如常年发生区、偶尔发生区、早发生区、重发生区,与云南省相连的边境都要监测。每个代表性监测区都要设立系统监测点,加强对实蝇为害高峰期、作物敏感区、周边已发生虫害的高风险区、未发生区的普查,调查被害的各种作物。对水果、蔬菜市场周边开展监测调查时要重点调查烂果的实蝇发生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害虫发生发展变化趋势适时调整和扩大监测区域,防止发生监测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

2.3 监测时间

云南全省大部分地区成虫的性诱监测时间为4~11 月, 也可以适当延长, 并于冬季开展蛹的调查。实蝇成虫有雨天及晴天中午前后躲避在叶片背面或地表杂草等阴凉处聚集的习性,一般有2 个成虫活动高峰期(9:00~11:00 和15:00~18:00),该时段可使用点喷法监测成虫。周年繁殖区全年均应设立监测点,每天观测记录成虫的发生情况;确定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在单日诱虫量突增期及暴发区的所有果蔬品种上的实蝇类害虫开展调查,待果实采收后1 周再调查1 次。

2.4 监测方法

①工具监测法 以诱捕器监测成虫的数量为主, 同一个区域要建立统一要求、 统一诱捕器型号、统一换补时间的工具监测法(性诱监测法)。通常在监测点使用对雄虫起引诱作用的甲基丁香酚进行诱捕监测,每个监测点选择果蔬相对集中、面积较大的果园作为中心点, 在距离中心点中等距离的东南西北4 个方位各设立1 个辐射监测点,在中心点、 辐射点离地面1.5 m 处的果树或蔬菜田各挂1 个监测诱捕器(专用诱捕器)监测实蝇发生情况。

②人工踏查法 通常作为性诱监测的补充,需定点在同一区域同一果种上进行, 每个月调查1次,主要监测作物受害和蛹的发生情况。首先根据果园的面积和形状, 每1.33 hm2左右为1 个调查点,在每个调查点对角线上调查5 点,每点选1 株果树进行调查,调查每株果树东南西北4 个方位上各5~10 个(串)果实,有果实套袋的也务必调查,并作备注。当年中等发生以上的区域,冬季还要调查蛹的情况,不同收获期的瓜果蔬菜田对角线5 点取样,中晚熟品种的果园在中心和4 个方位点的果树下设置挖蛹点,在中心株和其4 个方位下树盘内设置挖蛹点,每个点以20 cm 为半径画圆,在深10 cm的样方土内查蛹,或采用蛹体浮水法收集实蝇类害虫的蛹。

2.5 监测结果评价

成虫监测结果是预测实蝇类害虫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以每天监测点平均诱捕实蝇的数量为标准,划分为3 级。诱虫数量在20 头以下的为中等以下发生,20~100 头的为中等发生,超过100 头且果实受害率大于80%的为大发生。中等以上发生时要及时组织开展药剂防治成虫。

3 讨论

对于实蝇类害虫未来发生趋势的判断,要结合当前的发生程度和各实蝇种类的发育进度、田间历史数据资料、环境条件及果蔬生长发育状况,及田间管理、果实套袋、青果摘除、捡拾落果情况、落果处置率、规模化防控面积、防治技术的到位率、周边市场的臭果烂果处理率等综合研判。田间调查与成虫诱测情况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各项指标,预测未来主要发生的实蝇种类及所占比例, 发生面积、发生范围、发生程度、受害作物,及虫害发生始盛期、盛期、盛末期等,总结分析第一代害虫关键防治时期。

实蝇发生程度的判断一定要有统一的监测工具、统一的时间、统一的监测方法,具体调查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可以根据寄主作物的生长期和调查任务确定, 以作物开花期之前的成虫监测为重点,结合历年监测结果,研判未来发生情况。一旦出现成虫为害,就会有损失,会对作物的经济收益产生影响。防治过程中,一定要以捕杀成虫为主要技术措施开展统防统治,才能有好的防控效果。鉴于目前登记防治橘小实蝇的农药仅有饵剂暂无化学药剂,但蛋白诱剂、糖酒醋、黄板等都可用于防治实蝇,且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之新品种的推广种植等扩大了实蝇的发生时间与空间生态位,要随之调整实蝇监测方法、监测区域和防控范围。

被害苦瓜剖开状

猜你喜欢
实蝇成虫监测点
天津南港LNG接收站沉降监测点位布设
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
全站仪极坐标法监测点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栗山天牛成虫取食、交配和产卵行为
柿树害虫枯叶夜蛾防治效果试验研究
天牛,就在树上趴着
瓜实蝇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实蝇虫果闷杀袋
柑橘大实蝇综合治理
我省举办家畜血吸虫病监测点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