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视角下博物馆教育供求关系研究

2021-06-02 01:15刘锦涛杨丹萍曾艳芳
黑河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馆校博物馆课程

刘锦涛,杨丹萍,曾艳芳

(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出台的《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1]指出,通过健全馆校合作机制进一步发展博物馆教育。同时,构建有效衔接的博物馆教育供求关系是馆校合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馆校合作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本文基于馆校合作视角,对博物馆教育供求关系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构建路径提出一些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博物馆教育是馆校合作的主要目的,馆校合作是博物馆教育的必要条件。于2010年出版的《博物馆学关键观念》对博物馆教育的定义为:“博物馆教育是梳理综合从博物馆获取的知识,通过知识整合、激发感知、获取新体验,帮助观众个人发展”[2]。该定义对于观众的身份、组织的方式等并未作出限定,也没有关于时间、目标等的限制,属于广义上的博物馆教育。而本文所要论及的“博物馆教育”则在观众的身份上特指中小学生,在组织的方式上特指由博物馆和学校共同组织,在开展的时间上特指学校教学计划内,在教育的目的上特指契合中小学生实际需求等。为了更契合实践和方便研究,本文将博物馆教育定义为:由学校和博物馆根据地域特色、学生身心特点和各学科教学计划需要,组织学生梳理综合从博物馆获取的知识,通过知识整合、激发感知、获取新体验,帮助中小学生个人发展。馆校合作,包括博物馆和学校联合培养专业的博物馆教育者、共同开发博物馆教育活动或课程、送展进校等,即场馆与学校以人才优化培养为共同目标,充分利用场馆丰富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开放的教育活动空间,资源优势互补,相互配合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场馆与学校的双赢[3]。

然而,我国在通过馆校合作推进博物馆教育的实践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博物馆教育的供求关系衔接上,如馆校合作常常迫于上级压力,缺乏主动性,导致博物馆教育流于形式;博物馆教育缺乏示范性课程或活动,未能很好地融入教育体系;博物馆教育缺乏专业的博物馆教育者,不能与日趋庞大的博物馆教育需求相匹配;由于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的支持,博物馆教育供给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再加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博物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等,许多偏远落后的地区还缺乏理应享受到的博物馆教育。正是这些问题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馆校合作中博物馆教育供给与需求不能有效衔接的后果和危害。因此,基于馆校合作视角研究博物馆教育供求关系的内涵、影响因素和构建路径十分必要。

二、馆校合作推进中博物馆教育的需求与供给

在博物馆教育需求方面主要有以下两个重点:

1.优质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馆校双方自身对博物馆教育的诉求下,传统教育“一家独大”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小学生对优质的博物馆教育课程的需求日益凸显。优质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应有以下四点要求:第一,以博物馆的社会属性为出发点,突出实践性,发扬校外教育的优势,引导学生拓展视野、了解社会、参与体验等。第二,以藏品研究为出发点,突出实物性和专业性,通过博物馆特有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第三,以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突出针对性和教育性,设计出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博物馆教育课程,突破学校教育的限制。第四,以中小学顺利开展博物馆教育的需求为出发点,突出安全性,要做到:活动有方案,合理筹划博物馆教育课程;行前有备案,提前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工作;应急有预案,预先制定应急方案以应对潜在风险。

2.专业的博物馆教育者。老师是学生与课程之间的桥梁,但是由于我国馆校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博物馆教育发展较为落后,专业的博物馆教育者紧缺,馆校合作中博物馆教育对于专业博物馆教育者的需求十分庞大。专业的博物馆教育者应具有以下三点要求:第一,在专业知识上,博物馆教育者不仅应掌握内容性知识,包括展品深层次多方位知识、多学科具体知识等,还应掌握程序性知识,如教学法知识。第二,在专业能力上,博物馆教育者除了应具备开发博物馆教育课程、博物馆教育科研等实践必需的能力,还需提升合作交流、沟通协作等辅助实践能力,以提升工作效率与教育效果。第三,在专业理念上,博物馆教育者应在秉持主动批判性的职业态度以及热情、责任心、不屈不挠等职业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博物馆教育活动[4]。

在博物馆教育供给方面主要有以下两个重点:

1.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性质。一是作为纯公共物品的博物馆教育资源。包括博物馆藏品和展览内容、线上博物馆教育等服务项目,该类服务既不需要受益人偿还,也没有直接经济利益回报,它们所产生的利益是由家庭、学校、博物馆及其他相关的社会组织所共享的。馆校提供此类博物馆教育虽是应尽的责任,但前提是以政府的财政资金为保障,不论是博物馆教育的设施建设投入还是人员和办公经费,均完全依赖政府的公共预算。二是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博物馆教育资源。该类博物馆资源占比较大,如博物馆教育活动或课程期间的交通、餐饮、文本资料和保险等。一方面,这些服务项目的受益人需要付出与家庭和企业等直接相关的利益的代价。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为它们某种程度上具有的社会公共利益需求的性质承担必要责任。因此,如何借助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市场机制的力量是供给更多更优质的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关键。

2.博物馆教育的均衡性发展。博物馆教育在推行区域和服务对象上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不可忽视:优质的博物馆教育资源集中在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忽略了广大的发展相对薄弱的城市或乡村中小学生的需求,弱势地区几乎成为博物馆教育的“盲区”。这些由均衡性发展产生的博物馆教育需求,对于各地区尤其是发展相对薄弱的城乡来说,会给财政带来较大压力。可见,如何借助宏观政府财政的适当倾斜与微观市场机制的调节力量,克服博物馆教育的政府支持压力,是博物馆教育长效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影响博物馆教育供求关系的主要因素

首先应该注意到的是,政府在各项事业的发展中扮演着绝对的主导角色。在馆校合作中,政府实际上同馆校一起参与着博物馆教育的投入、运行、激励与评估,我国的馆校合作模式需要从政府中获取大量的政策指引和财政支持等(图1)。在此基础上,以下几个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图1 博物馆教育馆校合作机制

第一,馆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博物馆教育需求的规模。一方面,基于馆校间各自为政、不相为谋,馆校双方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还不够重视等原因,馆校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欠缺,且寥寥开展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更多的是来自上级的压力或博取领导的认可,导致当下博物馆教育课程存在开设时间短、频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馆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师资培养、课程开发等方面的经验,以至于博物馆教育供给不足,从而导致需求的规模还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

第二,政府的财政支持决定着博物馆教育供给的水平。不断涌现的博物馆教育需求给政府财政带来了新的压力。从长期看,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随着博物馆教育一系列政策的推进,博物馆教育的内涵即展示功能所延伸出来的教育功能将愈发突出,博物馆在提高展教结合水平的过程中,通过提供接待参观服务、博物馆教育服务等,将逐渐释放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切实保障财政收入[5]。但也必须充分认识到,由于博物馆的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和迟效性,博物馆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活动经费的支持与保障问题,提升博物馆教育供给水平的压力很大。在博物馆教育真正稳固地发展起来之前,博物馆教育产生的财政收入增长态势不容乐观,而在推进博物馆教育的过程中对财政资金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可见,财政资金要满足馆校合作推进的博物馆教育需求任重道远。

第三,对弱势地区的帮扶决定着馆校合作整体目标的达成。教育是国家振兴的基石,我国高度重视教育的均衡发展,但由于各地区受地理位置差异及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的影响,存在各地区具有博物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馆校合作推行面不广的问题。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前提下,博物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要求发展落后的地区获得更多的帮扶。而作为博物馆教育的发起者,政府对落后地区的财政帮扶决定着馆校整体目标的达成。

第四,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决定着博物馆教育供给的效果。引入市场机制,正是要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及其在管理上的长处参与博物馆教育的供给。遵照公共产品理论,引入市场机制供给博物馆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准公共产品类的项目上,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博物馆教育项目也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交给市场主体来做。然而,鉴于博物馆教育的边界不是完全确定的,何为政府的职责,何为企业的职责,如何更好地将政府和市场巧妙结合,既与政府本身的财政实力和管理效率有关,也与馆校合作下博物馆教育的发展内涵及其目标定位有关。

四、构建馆校合作中有效衔接的博物馆教育供求关系有效路径

第一,厘清馆校合作的具体范围。确定责任边界是建立有效衔接的博物馆教育供求关系的基础。确定过程中要把握两大重点:其一,要以博物馆教育需求为出发点提高馆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兼顾博物馆教育课程开发的自主性与专业性;其二,明晰馆校合作中各主体的相应责任,包括单独责任和共同责任,如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学校师资力量的培养,以及馆校合作时的协调与配合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将打造线上线下博物馆教育公众平台这种看似与馆校合作主体无直接利益关系的活动也纳入馆校合作的具体范围内,并不断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开拓新的合作方式与合作范畴。

第二,客观评价馆校合作发展进程。首先,科学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规范各主体的工作,及时发现、反馈和解决问题,应当事先进行研究确定,对馆校合作中博物馆教育供求关系有效衔接的状态设定标准,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指标主要分为客观性指标和主观性指标两类。客观性指标应包括如财政投入规模、博物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课时、博物馆教育课程开发、师资培养规模、中小学课堂教学变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变化等。主观性指标主要是反映博物馆教育者、学生对馆校合作实施现状与结果的满意度。而学生作为馆校合作发展的直接利益获得者,对于学习条件、方式和效果的改善拥有最直观的体验,因此也更有发言权。其次,评价机制必须具有合理性。其一,确定各相关机构相结合的评价主体。目前,博物馆、中小学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不仅主导馆校合作的进行,同时也直接推动或参与规则的制定、财政的投入、工作的交流等相关活动。因此官方评价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应由各地博物馆、中小学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推荐产生。同时要积极发挥专业评估机构、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专家学者的作用,做到深刻认识、长远规划,助力馆校合作的未来发展。其二,建设完善的社会监督体系。注重听取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和畅通社会监督渠道,遏止“形式主义”,提高资源投入的高效性、有效性。其三,做到评价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让评价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利于提高馆校双方对馆校合作的责任感,同时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也能够提升馆校双方、学生、家长和社会企业等对馆校合作发展的参与热情。

第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提供博物馆教育中的作用。在馆校合作提供博物馆教育的同时,应当根据不同性质的服务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博物馆教育供给的效率与质量。例如餐饮、住宿、交通、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属于准公共产品的项目都可以通过馆校与社会资本的PPP合作,在吸引社会资本的同时带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扩大博物馆教育的效能。当然,在引入市场机制发展博物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学生享有合理的权益,这不仅是馆校的义务,也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因此在引入市场机制时必须实施相适应的监管制度。

第四,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以满足博物馆教育需求的能力。馆校合作关系的维持需要依赖政府的公共预算,这种被动的资金收入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馆校对资金的利用。因此,国家应该设立博物馆教育专项资金,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中,保障博物馆教育资金补助的稳定性。另外,由于各地财政能力不均衡,因此要加大向财政能力较弱的中小城市、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即使设立了专项资金,也不能随意缩减地方财政本应对博物馆教育的投入预算,而是应发挥政府的均衡化、差异化政策红利,不断加强对自身地区博物馆教育体系的建设,满足博物馆教育需求的能力。

猜你喜欢
馆校博物馆课程
“双减”视域下馆校合作的实质与出路
馆校合作可持续性发展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实践
——以广州市从化区馆校合作为例
公共图书馆馆校合作推广实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博物馆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