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装饰数据库构建与应用研究

2021-06-05 07:35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年5期
关键词:杜家文化遗产装饰

宋 昱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李 丽 (通讯作者)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1 前言

传统建筑装饰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宗教等无形价值,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其数据库具有时空跨度大、信息量大、资料冗杂等特点。建设集存储、分析、展示于一体的数据库,是研究传统建筑装饰物质维度与非物质维度的落脚点。《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从历史、艺术、审美、人类学角度进行审视,将在建筑样式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建筑群及人类工程界定为“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1]。

传统建筑装饰既包含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产,又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此外,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运用文字、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真实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数据库和档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文化遗产数字化有了法律层面的保障[2]。

近年来,数字化保护在文化遗产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能改善记录、存储和传播文化遗产信息的方式,更加完善、易用,同时也不断更新遗产保护的视角。目前,国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工作开展得较早,并在构建多媒体数据库、对文物进行数据收集、可视化文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等角度思考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护及其信息采集与数据标准、操作规范等问题。这些技术和方法虽对于构建传统建筑装饰数据库提供了理论支撑,但对于传统建筑装饰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全然适用,其形式多样、特色各异,很难用单一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

为此,建立一个适用于传统建筑装饰特性的数字化系统,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建筑装饰进行系统全面的原真性记录,建立数据资源库,实现数据资源的永久性保存、便捷性搜索和共享性使用等目的,是为课题组乃至建筑装饰图案领域研究者提供具有整体性视野的信息化研究平台。

2 传统建筑装饰数据库功能

2.1 采集与分类

面对在地理上分散且形式各异的传统建筑,能够通过数据的数字化采集,实现其数字化记录、保护与传承。本文在大量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取文本数据;将实地调研采集到的照片经Photoshop、矢量图形软件处理后生成图形数据;空间数据的记录方面,传统建筑装饰具有空间跨度大、涉及领域广、信息量多等特征,经过实地调研,运用卫星遥感、GPS等技术手段获取传统建筑的地理位置,将经度、纬度、高度整理成空间特征,在地图上定点标记,结合文本数据和图像数据能更直观地展示传统建筑装饰的空间分布特征。

2.2 存储与展示

首先,传统建筑装饰数据库的多元化展示依赖于交互技术,互联网技术、Web技术等给地理上广泛分散的公众提供了在线协作和交互的可能,是传统建筑装饰数据库的重要基础支撑。系统开发依托Java进行编程,使用SSM框架进行项目实现,Spring承担容器化实现,SpringMVC进行访问控制与MVC架构的实现,MyBatis进行数据持久化的处理,为传统建筑装饰数据库搭建过硬的技术基础设施,以提供令人满意的用户体验。

其次,传统建筑装饰数据库除具备存储功能外,还需要发挥展示与传播的作用,其设计构建除了数据的采集梳理,还应包括传统建筑装饰系统的介绍与文化解读。传统建筑装饰的介绍与解读同样面临内容繁多而复杂的问题,科学系统的框架结构是关键,可以分级分类工作为基础,由总到分、由粗到细进行系统全面、形式丰富的介绍与解读。

最后,将采集、分类后的数据按标准格式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关键词搜索、数据挖掘、可视化、API数据服务等数字技术实现检索、交互操作、呈现和利用,从而构建建筑本体、背景因素及地理信息之间相关联的数据库。通过使用该数据库,用户可以检索、导出指定装饰及相关文字说明等数据信息,力求传统建筑装饰数字化不仅停留在对其外在形式的提取。传统建筑装饰数据库的构建通过对传统建筑装饰进行采集、梳理,以形成系统数字资源,在有效的存储与展示的同时为其保护与传播提供支持。

2.3 应用与分析

通过对传统建筑装饰形成基础关键字段的识别,将其以特定的数据结构和组织形式建立的数据库,作为传统建筑装饰数据分析的基础,对传统建筑装饰现状信息进行翔实的分类与数据化处理,并实现数据查询、分析及数据库结构与内容的检查等主要内容。对影响传统建筑装饰的形成要素关键字段设定分析准则,在传统建筑装饰信息录入后将自动生成分析结果。对影响传统建筑装饰的形成要素数据描述性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特征,可以识别出现状中占主导地位的要素信息,为传统建筑装饰与所处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载体的关联性提供直观的量化数据。

3 数据库实例应用————以杜家峁村民居为例

3.1 杜家峁村民居建筑装饰生成基础

杜家峁村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毗邻陕西省榆林市,主要以窑洞演化而成的民居为主。鄂尔多斯地区历史上经历多次区域划分的变迁、人口的迁移、同时因地理环境的相似等因素导致与陕、晋地区的文化产生多种交融现象。早期移民至杜家峁村的人中有一部分是手工匠人,这些匠人带来了陕、晋的房屋建造技术,他们来到新的栖息地营建房屋,多沿袭故乡的建造方式营建房屋,装饰风格也随之而来。与此同时,受地域自然环境、建筑材料等因素限制,这些移民在建造中有时会请当地工匠的加入,这些工匠在建造过程中加入本土文化元素。以上都导致在独特的移民背景文化下,杜家峁村民居建筑装饰与传统陕、晋建筑装饰的区别,也正是由于工匠的流动和技艺的交融促成了杜家峁村民居特有的建筑装饰风格。

3.2 杜家峁村民居建筑装饰的特征

杜家峁村民居装饰多集中在门、窗构件上,门、窗以木雕为主,起主要装饰作用的上半部分为刻工精细、样式新颖的花格窗,花格窗多为精美的镂空木雕装饰,常见的有梅花格、步步锦纹样(如图1-2)。窗格栅式样以正搭正交、正搭斜交、菱形纹等几何形状居多。窗间框上常贴对联,梁头贴福字。内容多为人、鸟、莲花、牡丹等图案。由这些装饰可以明显看出其深受祖籍地装饰文化的影响,体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盼、富贵吉祥的追求、门庭兴旺的传统世俗愿望。

整体上来说,杜家峁村民居在其演化发展过程中,建筑细部和装饰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许多非功能性的装饰部件,在演变中逐渐被人们放弃,但从保留下来的简单的装饰要素可以明显看出是由陕晋祖籍地延续过来的痕迹。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又在塞外边疆的土地上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

4 结语

图1 梅花格(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 步步锦(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代遗产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趋势和现实需求。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加有效地识别、记录和传递传统建筑装饰的价值,并促进传统建筑装饰的体系化建设。同时,数字化记录也将推动传统建筑装饰保护和管理方法的升级,并创新建立保护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数据库的建立实现了传统建筑装饰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的方法体系的研究目标、数字化传播新模式、解决当前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中的共性理论问题、构建数字化传播方法、搭建传统建筑装饰数字资源与应用云平台并进行示范研究。其次,传统建筑装饰数据库的建立实现了传统建筑装饰在形成过程中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及其所处地理环境的可视性,从而直观地感受到传统建筑装饰所处的环境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背景。最后,基于数据库,分析传统建筑装饰的特征。

总之,通过数字化技术开展传统建筑装饰研究,不仅要构建基本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还要实现传统建筑装饰的基本数据记录、存取、展示,随着数据库平台的不断成熟与完备,数据库将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需求,并与其他分析平台实现对接,不断更新与拓展,最终实现传统建筑装饰的永续传承。

猜你喜欢
杜家文化遗产装饰
与文化遗产相遇
鲤鱼旗装饰坠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新球场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有一种回报,叫我成为了第二个你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杜家毫会见陈晋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