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及鉴别病变性质的研究

2021-06-11 05:47磊,魏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占位性脂肪瘤囊性

袁 磊,魏 来

天长市中医院,安徽 天长 239300

肾脏占位性病变分为良性和恶性,但两种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均不典型,临床鉴别、诊断难度较大[1]。B超是传统的肾脏占位性病变检测技术,具有应用广泛、费用低廉等优势,但其仅对血供不佳、体积较小及伴出血性坏死的恶性肾脏占位性病变具有较好的检出效果,对良性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则较低[2,3]。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不断普及,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率越来越高,临床可通过CT成像观察患者病灶组织位置、大小、边界,以及内部血供和灌注情况,分析病灶内部结构,为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分型提供准确参数[4,5]。相较B超等,CT定位准确、分辨率高,病灶及邻近组织关系明确[6]。本文探讨了CT在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实际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0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08例进行本研究。其中,男性63例、女性45例;年龄33~65岁,平均(50.54±9.83)岁;病变直径1.6~12.0 cm,平均(5.95±1.20)cm;左肾59例、右肾49例。纳入标准:经病理学确诊肾脏占位性病变;单一病灶;在我院接受CT检查;临床影像资料保存完整。排除标准:影像图像质量不佳;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者;有肾脏手术史者。

1.2 方法

CT检查:选用GE 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对患者腹区进行平扫,随后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前经肘静脉给予患者高压碘帕醇注射,剂量80~100 mL,注射速率3.0 mL/s,注射20 s后进行皮质期扫描,45 s后实行肾实质期扫描,5 min后进行肾盂期扫描,嘱患者扫描时屏气。扫描参数:电流120 mA,电压130 kV,螺距1.0,层厚5 mm。

图像分析:将扫描结果导入GE AW4.3处理站,选用AVA血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处理,经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后重建患者肾脏动脉及瘤体血管。同时,分析患者病灶实性部分的CT值,并根据其增强值分析病灶强化程度。记录CT征象、CT值。所有检测及图像分析工作均由2名5年以上从业经验的影像学诊断医师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108例患者中,恶性肿瘤72例,包括透明细胞癌52例、囊性肾细胞癌11例、肾乳头状细胞癌9例;良性肿瘤36例,包括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9例、肾囊肿7例。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变部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肿瘤组病变直径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见表1。

表1 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良恶性肿瘤CT征象比较

恶性肿瘤CT征象中,不均匀强化、增强以快进快退为主的比例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5),特征性明显。见表2。

表2 良恶性肿瘤CT征象比较

2.3 良恶性肿瘤CT值比较

恶性肿瘤动脉期CT值高于良性肿瘤(P<0.05),但良、恶性肿瘤平扫CT值、静脉期CT值和延迟期CT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良恶性肿瘤CT值比较

2.4 CT诊断良恶性肿瘤的价值

CT诊断良恶性肿瘤的灵敏度90.28%、特异度83.33%、准确性87.96%、阳性预测值91.55%和阴性预测值81.08%。

3 讨论

透明细胞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肾囊肿是肾脏常见的良恶性占位性病变,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通过形态、密度及强化表现,观察鉴别此类恶性或良性占位性病变[7,8]。本研究108例患者中,恶性占位性病变以透明细胞癌、囊性肾细胞癌及肾乳头状细胞癌为主,而良性占位性病变则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肾囊肿。从成像特征来看,透明细胞癌平扫多表现为囊实性特征,且具有一定钙化表现,其强化特征以“快进快退”为主;囊性肾细胞癌病灶则可见分隔及壁结节,其囊壁及分隔厚度不均匀,且囊性成分多呈水样密度,同样呈“快进快退”强化特征;肾乳头状细胞癌则可见乳头状囊腔,内部具有出血及坏死现象,其强化也具有明显的“快进快出”特征[9,10]。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成像可见病灶内部不均匀密度,并存在不同比例的脂肪低密度影,强化特征以延迟强化为主;肾囊肿则可见囊性改变,并囊性成分呈水样密度,内部及边缘均无强化[11]。恶性肿瘤具有不均匀强化和增强快进快退特征,而本组研究中恶性肿瘤CT征象的不均匀强化和增强以快进快退为主的比例明显高于良性肿瘤,佐证了上述结论,原因可能是恶性肿瘤随着体积的增加,其内部出血、坏死等病变率增高,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加之恶性肿瘤病灶具有丰富的血供,造影剂可快速进入或排出,故其强化呈现快进快退特征[12,13]。而良性病灶出现不均匀强化则与病灶内脂肪含量有关,脂肪含量较高导致病灶出现脂肪低密度影[14],此外,良性病灶增强快进快退表现的原因同样与其内部血管丰富程度有关,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灶内具有的丰富血供可能引发增强快进快退表现[15,16]。因此,部分肾良性肿瘤,如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同样具有恶性肿瘤的不均匀强化或增强快进快退的CT表现,临床需加以重视,应联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方法综合分析,加以鉴别。

本研究对比恶性及良性病灶直径发现,恶性肿瘤组病变直径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这与恶性肿瘤具有丰富血供导致其增生速度显著高于良性病灶有关。但恶性及良性肿瘤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的占比相差不大,难以用于鉴别肿瘤的恶性或良性。本研究还发现,良恶性肿瘤平扫CT值、静脉期CT值和延迟期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不同时期的CT值与肿瘤的良恶性无明显联系,其原因可能与肾脏良或恶性肿瘤体积均相对较小,各期扫描CT值变化波幅不明显有关。有研究显示[17],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透明细胞癌在CT增强三期具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如果瘤体的体积较小,这种表现的相似度更高,这与本组研究结果相似。随后的对诊断效能的研究结果显示,CT对肾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诊断鉴别具有较高价值。

综上所述,肾脏良性或恶性占位性病变的CT征象各具特征,临床需优先分析病灶体积大小,并观察病灶的囊性或实性特征,同时确定囊性病灶是否存在脂肪等软组织,实性病灶是否存在囊变或坏死,再观察病灶血供状态及周围侵犯情况,最后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其他诊断参数,完成整个诊断及鉴别工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占位性脂肪瘤囊性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后纵隔Ⅱ型髓样脂肪瘤1例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囊性肾癌组织p73、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跟骨脂肪瘤1例报道
囊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例
异位巨大囊性包块蒂扭转1例超声表现
肾脏占位性病变CT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
喉脂肪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