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创新路径研究

2021-06-15 08:58孙波陈思宇袁俊霞
设计 2021年11期
关键词:艺术类硕士研究生

孙波 陈思宇 袁俊霞

摘要:为“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创新提供有效的方式方法。建议搭建显性与隐性教育结合的教学体系,塑造艺术与思政元素融合的课程结构,打造职业技能与素养衔接的师资队伍,建立教学评估与驱动联合的保障机制。得到有效的课程思政创新路径。该方法可为“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提供参考。

关鍵词:课程思政 艺术类研究生 教学体系 创新 路径

中图分类号:J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6-0122-03

引言

2020年,教育部专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指导,明确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并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等相互补充,在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它注重把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大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何以为才”、“以何为才”、“才何以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思想为指导,根据高等艺术人才自身成长规律和社会特殊需要,实现艺术类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习近平强调,艺术要为人民服务,抒写人民心声,提出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树立精神旗帜,树立精神支柱,建设精神家园,倡导文艺新风。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艺术类专业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因事而化,因时制宜,因势利导”的重要要求,有利于求真、向善、寻美,但是“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探究“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实践路径不仅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艺术专业学科发展、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传承社会文化、建立精神家园的必然举措。

一、“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学理意蕴

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是育人的基本实现形式,也是课程思政应遵循的核心理念。现有的艺术类研究生课程系统由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观、课程进度和学时学制限制等组成Ⅲ。不同的培养单位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体现了各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优势,纠其根本,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不平凡,追求真、善、美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主导者。“知识即美德”,美德不是指符合某种习俗、规范或伦理,而是指朝着世界万物背后的逻各斯和美善来不断伸展的生命力。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也诠释了新时期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

(一)艺术思政有利于求真

求“真”是艺术类研究生学习的基本原则。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心理年龄日趋成熟化。在事物的认知和学习上,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能够全面的考量各种社会现象的“是、非、对、错”,从而权衡利弊。但在社会大染缸的影响下,部分研究生违背了“求真”的原则,为了追求名利、迫于就业等现实问题,动机不纯地进入学术领域,在科研成果中甚至出现学术不端等行为。艺术类研究生课程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在艺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调动他们的精神需求力量,领悟属于这一代人的价值追求和时代使命。“课程思政”涵盖着朝向于美善、关乎好坏、合于正确的理念知识,其教学过程正是渗透在这些与思政课同向而行的价值意涵中,其目标导向必然包含着体现学生发展和成长的价值指向,如培育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将“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把“求真”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灵,不忘初心,使艺术思政的求真之路不断拓宽,也有利于帮助研究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辨清真假,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从而在支持和促进德性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艺术思政有利于向善

从本质上说,社会发展是人的多重价值需求的实现过程和人自身价值提升过程。向“善”是艺术类研究生学习的基本方向,指向人的能力、社会关系和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与艺术类硕士课程相结合,针对不同研究方向和背景的学生,课程中提供的知识可分为实际案例分析、艺术史的学习、方法原则和艺术价值观等,为研究生向“善”提供了思想源泉与知识理念,这种理念知识超越了关于自然的具体知识,是关于整个世界、美善和自我的知识。“课程思政”利用无形教育将其整合到课程体系的所有模块中,每门课程都充分调动了艺术课程的思想和政治因素以及育德向善的含义,并将理论知识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研究生通过学习,可以整合并吸收这些层次的知识,并围绕“向善”的基本方向,进行学术研究,从而更好地推动“思政教育”的建设。

(三)艺术思政有利于寻美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类研究生的基本学习任务。“课程思政”指向美好事物、关系到好与坏、合乎情理的观念知识,这种观念知识能够把智慧、虔敬、勇敢、节制等特定德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特定技能知识相结合。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群体是高水平的创意设计储备人才,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研究生教育教学要与时俱进,满足时代的需求,顺应时代的发展,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因此,课程思政可以提升艺术类研究生精准“寻美”的标准,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认识中国特有的国情,发现更多中国独特的美,为社会输出优秀的艺术类人才。

由此可知,“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符合“知识即美德”的学理意蕴,以课程为载体向教育本质的回归,培养研究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升研究生的思维水平,使其从经验的事例上升到普遍规律,再由普遍规律引导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进而辨清社会、网络和生活中的各种“假象”,通过透视假象、表象,达到事物的本质,获得真善美的“相”,并以此观照自身美德的实现。

二、“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矛盾焦点

课程思政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给课程铸魂,即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思政教育规律,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各类思政教育元素,更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目前,“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专业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度有待加强,在加强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有机结合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估体系,如何将存在的矛盾问题更好地融合、统一,最后解决,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教育的显性化与隐形化之间的矛盾

“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应该充分挖掘课程思想和其潜在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纳入其课程教育,巧妙地鼓励研究生思考和发展自己的态度,刺激研究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成长。换而言之,是将道德教育分解到课程知识当中,并将其自然地传达给学生。但是实践中,艺术类硕士研究生专业已建立了较为丰富和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与教学模式,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聚焦于知识及技能的培养,“课程思政”的融入势必困难重重,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不甚了解,导致“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还有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误解”,导致思政元素“过度曝光”,使思政教育的无形渗入变为强行植入,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可度。因此,深入有效地开发思政中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课程体系资源仍任重道远。从“课程思政”的视角看,道德教育的隐含概念与明确的教育要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是“课程思政”中的主要问题所在。

(二)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的矛盾

课程系统的核心是课程结构,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和学位论文等课程是艺术类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主要课程结构。这些模块也细分为特定课程,例如人文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学术讲座。“课程思政”是建立在其价值导向的思政教育基础上的形式化课程,并贯穿于课程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课程思政”必须贯彻落实在教育和艺术创作实践中的所有环节中。但现实中,“课程思政”主要局限于义务教育和选修课堂教育,艺术类研究生课程往往将专业课学习和思政教育截然割裂开来,实践和艺术研究课程中思政内容较少,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中“课程思政”仅停留于理论层面,而实践中“课程思政”普遍较为缺乏,导致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中“课程思政”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严重断层,无法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效应。

(三)师生的被动性与自主性之间的矛盾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本科阶段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是综合性的,研究生区别于之前的思政教育模式,研究生导师不仅是研究生的求知导师,也是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學风和行为规范指导者。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触及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教育活动,要求研究生导师担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神圣使命。但从实践来看,教师的素质能力与思政的使命担当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难题。具体来看,大多数艺术研究生导师对自己的职责只有单方面的认知,并以传统的方式向研究生提供艺术技能指导。某些导师认为,在专业和科学研究中,赋予艺术创作技能是不可避免的责任,而学生的生活、心理和价值观建设并不是他们的主要责任。随着研究生入学率的提高,导师从事越来越多的科研任务和学术指导,并且部分导师也承担着管理和行政义务。因此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交流仅仅停留在学术问题的探讨上,此外,少数导师组存在着“雇佣”关系,学生为导师“打工”成为师生之间的枢纽。这不仅造成导师在“课程思政”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和认可度。师生转变现有的学术态度,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

(四)缺乏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估体系

当前,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存在片面强调知识传授与科研提升、忽视价值观引导等问题,阻碍了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多数高校仅仅根据学生的学科成绩排名和科研成果综合评定,忽视了学生的“思政”水平,虽然也可以选择成绩优秀的研究生,但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是否符合党的要求,不利于“课程思政”在研究生课程中的推广。不只是艺术类学生,在所有研究生思政考核中,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缺乏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估体系已经成为了普遍性问题。除了这些教学评价体系分为学生在线评价和科研成果评价,如何结合“课程思政”进行教学评价有待进一步探讨,对于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及其导师的“课程思政”评估体系亟待完善。

三、“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实践遵循

作为知识的载体和德性教化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知识与德性的现代困境,特别是教育的显性化与隐形化之间的矛盾、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的矛盾、师生的被动性与自主性之间的矛盾、缺乏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估体系等问题。为此,将“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需要使知识重新回归德性,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和保障机制,形成“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实践支撑,从而实现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_一)搭建显性与隐性教育结合的教学体系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把课程思政纳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又内在地推动着大学教学体制的改革创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教学范畴,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的基本模式。就教学内容而言,艺术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课教学内容为显性教育,思政内容为艺术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的有效补充,二者的结合实现了显性专业知识内容与隐性价值导向内容的有机融合。就教学过程而言,艺术类硕士生专业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漫灌式、导向式、贯通式等方式推进,而课程思政则是对艺术类硕士生专业教学过程的感召式、滴灌式、立体化呼应。因此,把“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必须建立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具体地说,应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在精神特质、职能地位、运作机制、体系结构等方面形成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共识,明确艺术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鼓励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导师根据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反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在艺术类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中发挥“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真正实现在潜移默化之中立德树人。

(二)塑造艺术与思政元素融合的课程结构

要把“课程思政”与艺术结合起来,就必须继续坚持思政课在思政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学科和理论支撑,为艺术课程提供价值导向和政治导向。与此同时,还要在艺术类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寻找课程思政的支撑点,架设桥梁,以多种方式有效地拓展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范围。课程思政与艺术类研究生课程各有侧重,但方向一致,共同融入到课程体系的逻辑与实践之中。针对艺术学科的特点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着重研讨和更进一步论证其合理性,并将这些连接点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讲义提纲相融合。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建立起艺术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的桥梁。为此,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通过学术讲座、假期采风、校园文艺日常生活等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正能量等内容自然地融入到艺术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中。同时,把传统文化、红色革命题材、重大历史、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融入到专业课堂,在课堂讲授中,通过讲解、现场示范创作,既具有艺术价值,又蕴含着歷史文化,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把历史故事与艺术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提高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结合起来,把寓教于乐的艺术价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最终实现协同育人育人的目标。

(三)打造职业技能与素养衔接的师资队伍

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依靠思政课程和思政管理人员是不够的,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发挥好导师的责任人作用。课程思政中的德育要具有可欣赏、可享受的艺术性,具备独立的审美、立美过程,让内在美成为思政教育的原则。课程思政功效的发挥,体现在真、善、美的表达中。因此,要求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高度,要紧随党的领导政策,充分学习党对高校教育指出的方向,充分挖掘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至始至终贯穿于艺术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之中。这就要求培养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育德意识,引导导师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深度探究“课程思政”的理念,要将党的领导思想贯穿课程始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学生。同时,要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擅于通过间接、隐形等方式传递给学生,让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会、感悟、内化,最后外化成要表达的符号。同时教师之间可以成立课程思政研究小组,共同探讨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使教师更好地担起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建立教学评估与驱动联合的保障机制

教师思想政治的规范是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明确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是课程评价,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应进一步强化标准体系、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系统,以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因此,要依托人事部门建立一套长效的师德建设机制和评价体系,将师德评价作为优秀教师或教学名师评聘、申报的基本条件,综合全面地考察导师候选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道德品质及师德师风等方面的表现,并将其与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评先、项目申报等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感,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导师、辅导员等共同育人角色定位不同,其评教方式也应有所区别。结合艺术学科的特点,增加对艺术作品及其社会影响的评价,并进一步丰富评价视角,正好可以证实“艺术思政”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结语

古人云“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是实现求真、向善、寻美的有效举措,也是绽放艺术之光、培养艺术类人才的必然路径。“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课程必须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搭建显性与隐性教育结合的教学体系,塑造艺术与思政元素融合的课程结构,打造职业技能与素养衔接的师资队伍,建立教学评估与驱动联合的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炼艺术专业的特色,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利用艺术教育的“灵魂”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培养更多大德大爱大情怀的新时代人才。

猜你喜欢
艺术类硕士研究生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唐维泽、段立作品
法国优秀硕士奖学金项目:France Excel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