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肝癌综合介入治疗决策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分析

2021-06-16 14:09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7期
关键词:生存率栓塞肝癌

薛 华

(如东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如东 226400)

肝癌是我国恶性肿瘤患病率排名第三的肿瘤,疾病的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发病人数在全球总数的50%以上。介入治疗最早源于日本,将碘油注入肝脏,以此治疗肝癌[1]。现阶段,多采用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相结合,将导管选择性的插入肿瘤供血动脉,将抗肿瘤药物通过导管注入病灶内,作用于癌细胞,并且降低正常细胞的损伤[2]。肝癌CT影像认知不断完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中,CT扫描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在三期增强扫描,为肝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确切的参考依据[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接诊的77例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肝癌综合介入治疗。77例患者中,男56例、女21例;年龄42~55岁,平均(46.56±2.37)岁;肿瘤直径为12 mm~50 mm,均值在(24.66±5.63)mm。

纳入标准:肝脏内瘤体数小于(或等于)5个;均术前3天和术后4周接受同一台CT机扫描;术前血清检测成你学案AFP阳性。排除标准:恶液质患者;术前肝功能差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肝功能Child-Pugh C级。

1.2 方法

1.2.1 CT扫描方法 77例肝癌患者均使用B超诊断仪进行诊断,然后接受CT平扫增强扫描(型号: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包括膈下-双侧髂前上棘连线水平。

具体方法:(1)检测前空腹,在进行正式扫描前口服清水800~1000 mL,指导患者取仰卧位,调整并且设置参数:管电压120 kV,电流250 mAs,层监督与层厚均为5 mm,螺距设定在1,矩阵为512×512。(2)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检查中行腹主动脉动态监测,CT值100 HU。将所得的数据传送到工作站进行处理。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屏气完成检查,扫描结束后上传到工作站,两名至三名专业的影像学医师进行阅片诊断。

1.2.2 介入治疗方法 77例肝癌患者应用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入路方式为经皮股动脉穿刺入路,将导管送至肿瘤的供血动脉位置处,将化疗药物300 mg卡帕(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20028)+50 mg表阿霉素(Antibioticos S.p.A.X19990296)灌注其中,最后使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后使用碘海醇注射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635)检查,造影时的肿瘤染色消失后,拔管,止血。

1.3 观察指标

(1)分析77例患者CT影像学诊断结果;(2)分析77例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不同分型和治疗效果。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靶病灶增强扫描时动脉期间没有强化)、部分缓解(目标瘤灶长径总和≥30%)、稳定(瘤灶的变化在部分缓解和进展期间)、进展(目标病灶长径总合≥20%,长径总合增加绝对值大于5 mm)。临床效益为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稳定;(3)分析Child-Pugh A级、B级患者一年、三年、五年生存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分析CT影像学诊断结果

77例肝癌患者通过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其肿瘤的病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情况,且不同诊断图像局别影像典型性。根据CT影像学显示,将患者分为巨块型(病灶直径在5.7 cm~18.3 cm)、结节性(1~8个结节病灶,结节病灶的直径在1 cm~4.8 cm)、弥漫性(多发小结节病灶,直径无显著差异)。

2.2 分析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不同分型和治疗效果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完全型肝癌44例(57.14%)、缺损型肝癌16例(20.78%)、簇集型肝癌11例(14.29%)、稀少型肝癌6例(7.79%)。疾病分型与治疗效果具有密切关系,完全型肝癌的治疗有效率最高,稀少型肝癌的治疗有效率最低。详细数据见表1。完全型肝癌的临床效益(90.91%)高于缺损型肝癌(75.00%)、簇集型肝癌(36.36%)、稀少型肝癌(18.18%),(χ2=2.5699,P=0.1089)、(χ2=16.3636,P=0.0000)、(χ2=13.0231,P=0.0003)。缺损型肝癌的临床效益高于簇集型肝癌、稀少型肝癌,(χ2=4.0305,P=0.0446)、(χ2=3.2738,P=0.0703)。簇集型肝癌的临床效益高于稀少型肝癌(χ2=0.0156,P=0.9005)。见表1。

表1 分析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不同分型和治疗效果[n(%)]

2.3 分析Child-Pugh A级、 B级患者1年、3年、5年的生存率

Child-Pugh A级患者1年、3年、5年的生存率高于Child-Pugh B级患者的生存率,P<0.05。见表2。

表2 分析Child-Pugh A级、B级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n(%)]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多种凝血因子的合成场所,肝脏功能受损后可引体机体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或者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而引发凝血功能障碍。乙型肝炎全球患病人数高达3.5亿,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感染过程较为复杂,多数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肝癌近年来发病率较高,乙型肝炎终末期肝病引发的病死率高达100万人/年。肝癌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4]。现阶段疾病的诊断金标准为病理学诊断,然而鉴于某些特殊的因素,其创伤性和术后并发症,多数患者不易接受[5]。

肝动脉栓塞术主要是利用栓塞阻断肝动脉血供情况,抑制肿瘤成长,并且可以保证抗肿瘤药物在局部作用的效果。介入反射治疗是近年来新型的治疗方式,利用现代医学影像设别的引导,通过高端精密的医疗介入仪器开展治疗。介入治疗的优势在于创伤小,安全性高,具有重复治疗的优势。肝癌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后,其残留病灶会超过80%~90%,发现残余病灶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非常重要。

CT是肝癌患者介入手术治疗后评价的重要方式,随着高分辨率影像诊断技术和外科技术的发展,肝脏CT诊断检测价格相对较低,患者可以反复检测。CT扫描技术具有较大的扫描范围,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发现微小的肿瘤病灶。综合介入治疗决策前根据CT诊断肝脏病变的程度,准确判断病变的分布、变形与肿瘤的关系,发现残余病变病灶。CT诊断中,肿瘤密度小于或接近正常肝实质部分,肿瘤较大能够观察到明显的液化坏死区,部分肿瘤能够观察到钙化,能够增强到扫描,肿瘤强化程度会低于肝实质。根据肝癌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结合CT扫描的实际结果,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对于提升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然而,随着CT的临床应用研究,发现CT图像无法清晰的显示肝癌患者的病灶边界,并且在肿瘤靶区的细节显示具有一定困难性,临床上可以结合MRI诊断提升准确率,更好的额确定肝癌肿瘤靶区,改善疗效。

综上所述,CT在肝癌综合介入治疗决策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为临床医师诊治提供确切依据。

猜你喜欢
生存率栓塞肝癌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五年生存率”≠只能活五年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